难怪!乾隆皇帝事事离不开和绅,原来和绅是他肚里的蛔虫呀!
日期:2012-01-19 08:37:15
小型那达幕
说是开会,其实,真正的会议也就半天。其余的时间,就是陪着外地领导四处找新鲜的东西玩儿。
南方领导没有来过北方,都想领略一下草原风情。
正所谓,越是陌生的东西,越是神秘;越是神秘的玩意儿,越是向往。此乃人之天性,凡人俗子概莫能外。
要知道,这里边级别最小的领导,也是地市级,其它都是副省级正省级什么的。
就这样,我们组成一个庞大的草原参观车队,大轿车、小卧车,合计有50多辆,前有警车开道,后有警车压阵,浩浩荡荡的从城市出发,向草原深处驰去。
车过之处,鲜嫩的草地刮起一溜尘土,好似一个旋风,疯狂地席卷着草原。可怜的小草,委曲地弯下了腰,低下了头,呜呜咽咽地躲在那里哭泣……
真正的生态破坏,莫过于此!什么牲畜过载,什么草场自然退化,其实,都没有人为破坏的厉害。
大自然真正的杀手,其实就是人类。他们在享受大自然神韵的同时,也在取卵杀鸡,把个大自然破坏的满目疮痍。他们总是在想,只要我今天高兴了就好,那管后人与明天。至于什么自然规律,什么生态平衡,统统抵不过他们的一番娱乐、一场游戏。
对于草原,招待客人最隆重的礼节,就是举行那达幕。
何谓那达幕,此为蒙语音译,意思是娱乐、游戏的集会。他是草原传统节日,规模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级别上一般分:苏木级、旗级、盟级、自治区级等;规模一般分小中大型。
日期:2012-01-19 09:15:50
那达慕由来。
小型那达慕一般指家庭或者家族、部落范围内的自娱自乐,接待贵客什么的;中型那达慕一般指苏木、旗县级政府组织的,庆祝节日或者羊肥草壮什么的;大型那达慕一般指盟级或者自治区政府组织的,庆祝经济发展或者重大项目什么的。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1024名,成倍增长,直至目前,最高为2048名摔跤手。骏马300匹左右,600匹等,会期7~10天;中型那达慕,摔跤手256名,马100~150匹,会期5~7天;小型那达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马30或50匹左右,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那达幕大会无论级别大小,规格高低,期间有三大赛事是必不可少的,俗称蒙古三艺。那就是:“骑马、摔跤和射箭。”
那达幕大会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一般在七八月举行,因为那个季节正是草原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日子,是草原最灿烂最辉煌的青春期。
那达幕大会是草原最隆重的节日,他不仅庆祝丰收、迎接亲人、经济洽谈,同时,更是姑娘小伙集会相亲的好日子。
蒙古三艺不仅能够体现竟技水平,同时,也是蒙古姑娘相亲的尺度。
“三艺”冠军男儿,自然是草原英雄的象征,他们除了能够得到丰厚的奖品外,还会赢得能歌善舞的美丽姑娘青睐。
一般来说,“三艺”冠军男儿,都要流动地参加各种规格的那达幕,奖金及奖品,收获颇丰。比如一个盟级或者自治区级的冠军,奖金就有一二十万。2008年奥运会,为中国摘得第100块金牌的摔跤冠军,原来就是那达幕的摔跤冠军,他的起步,就是从那达幕走向奥运的。
古时候,“三艺冠军”还有可能入赘王爷府,由普通牧民一跃而为王爷府乘龙快婿。其身份其地位,由平民到贵族,可以说是一步登天,鲤鱼跃龙门。一般的人,不要说一辈子,奋斗几辈子你都实现不了。因为部落内部的等级制是相当森严相当严格的,永远不可逾越一步的。而你一旦入赘王爷府,就是部落的领袖,平民的景仰,那个荣誉那个显赫,与世无双,不可一世。
日期:2012-01-19 10:47:40
蒙古三艺的魅力
由此可见,“男儿三艺”在蒙古民族中所占的神圣地位和绝妙角色。有些类似于我国古代的科举状元,朝为田间郎,暮登天子堂。可以在一夜间由丑小鸭变为白天鹅。
出于礼貌,我们当地政府临时组织附近牧民,为远方的领导举办了一场小型那达幕。
虽然规模小点,但程序和内容一样,骑手入场,赛事开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活动也是一个接着一个……
南方领导那里见过这阵势,一个个高兴的屁颠屁颠的。
其实,这和我们真正的大型那达慕相比,那是相差二万八千里了。
但作为一个临时项目,哄骗一下南方人,已经是很不错了。
当然,这是题外话,与故事无关。
骑马、摔跤、射箭过后,领导发奖,牧民欢呼,这个小型那达幕,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草草收场了。
就是这样一个小型的那达慕,奖品设置、人员组织、马队安排等等项目,也是要耗资百十万的。
接下来,就是进入蒙古包喝酒了。
俗话说的好,蒙古包是“进得去,出不来;站着进,躺着出。”也就是说,只要你进得包来,主人就会和你碰酒、敬酒,或者给你唱歌、献哈达,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法儿让你喝好。
那真是万里长城也得倒,千里黄河酒滔滔。
因为对于蒙古人来讲,让客人站着从包里走出来,那就是没有招待好你。所以,一定要把你喝倒为止。
日期:2012-01-19 12:50:33
酒局的学问
这一次,我才真正领会了他们的厉害。
早已等候在蒙古包门口的蒙古族姑娘,身着民族服饰,肩披哈达,手托银碗,为每一个进包的人都要献上蒙古歌曲,敬上三碗酒。要知道,这可是65度的白酒呀。
这个礼节,俗称下马酒,不喝是不能进包的,更何况,只要你不喝,姑娘的歌就唱不停,举酒的手也不放下。
面对这样的阵势,南方领导啧啧不已,大加称赞我们蒙古族姑娘民歌唱得好,人也长得靓,接人待客更是有礼有节。
其实,他们那里知道,这都是主人给他们暗下的玄机,埋下的伏笔。酒没有那样好喝的,歌也不是白听的,真正的好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迎宾小姐,在为你献歌的同时,自然也是为了让你多喝几碗酒。人家唱歌一首,你就要喝酒一碗。当然,人家也不是普通牧民姑娘,而是训练有素的当地乌兰牧骑专业演员,相当于内地的文工团。
普通牧民,没有经过培训没有团体组织,是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素质的。
进得包来,多数人已经醉了七分。这时人们才明白,迎宾姑娘不好惹,下马酒就是个下马威。一般的人,那能经得了这阵势,不让你吃菜,不让你喘息,白酒一碗接着一碗灌你,神仙也得醉倒。
但是,好客的主人仍然不会放过你,进包后,主人还有一套礼节呢!他们接着又是入席三碗酒,酒桌的轮流敬酒。蒙古族的礼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喝酒。只要你是迎进包里的客人,就要喝好喝倒。如果客人在离开你蒙古包的时候还没有喝醉,主人就误以为你没有尽兴,没有招待好你。
日期:2012-01-19 16:12:44
逃离酒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