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1 22:46:00
今天看了楼上朋友的评论,有点感触。
想谈一谈,儒家与近代中国的衰落的辩证关系。
对于近代中华百年屈辱史,的确仍然痛心疾首,每当想到这段历史,真的恨不能“穿越”回过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但,历史毕竟无法改变。
在五四一段时间,很多人说是儒家的各种腐朽观点,导致中国近代落后。
但其实这种说法,经不起细细分析的。
且听田舍郎一一道来。
日期:2022-05-31 22:49:09
所以,我们承认,诸子百家思想,受限于其历史局限性,肯定有精华,有糟粕,这是肯定的,西方哲学思想也是同样。
还是伟人说的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好。
当然,这也是本贴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之一。
哈哈哈。
日期:2022-06-01 23:07:26
在墨子篇中间,田舍郎谈到了儒家与墨家两种对待鬼神的态度。
孰优孰劣,不好说。
但是,既然说道这个话题,田舍郎想谈一谈,中国古代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两者同样充满智慧,但却又针尖对麦芒。
本来是想在讲到荀子的故事的时候,再谈这个问题。
既然,在墨子篇中,涉及到了天人合一的东西,那么不妨先说几句。
先说说天人合一说的来龙去脉。
简单来说,
敬天、崇天、畏天的观念,古已有之。
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人们对天、对命运,诚惶诚恐。
现代所谓的“天人合一”说,从某种意义上,“天”指的是大自然,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对自然产生破坏行为,甚至极端时环境恶化,天怒人怨,因此现代强调“天人合一”更多的是将人类在关爱自我的同时,也要关爱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但,这其实并非天人合一的本意和初衷。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初是由儒家子思和孟子提出的,到西汉之时,董仲舒继承了此说,并将“天人合一”发展成了“天人感应”。
孟子将“天”说成是冥冥之中的最高主宰,认为“天命”不可违抗,将自己学术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赋予天,利用“天人合一”这种相关性,推动社会发展,教化天意人心。
董仲舒更是借着天人感应,希望一定程度上警戒、限制皇权的肆意妄为。
因此,每当论及中华传统文化时,人们总是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天人合一”说,把它视为处理天人关系的至宝。
这是不全面的。
日期:2022-06-02 20:55:56
事实上,华夏文明在“天人合一”说空前兴盛的时候,又有“天人相分”说。
“天人合一”说最大的缺陷,就是它的非科学性。站在现代的观点上看,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但对立统一不能等同于“合一”。
“合一”说抹杀了事物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也无任何意义上的科学性可言,“天行健”可以给人的“自强不息”以某种启示,但两者断无联系可言,更不能“合一”。
“天人合一”说,最大的危害,是限制和扼杀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儒家荀子一派,提出“天人相分”的学说,这是荀子学说的核心。
荀子在《天论》中首先重新定义了天是什么?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大概意思是说,天空中的恒星相互旋转,日月轮流照耀大地,四季轮回,阴阳交替,化育万物,春风夏雨,滋润大地,这都是我们能看到的,但一时还讲不清楚原因,这些就是我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天”。
紧接着,荀子便提出了著名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论断。
将天人两分!
这是一种具有鲜明以人为本特色,带有积极进取精神的创新性学说,同时也是对“天人合一”的一种相当有益、有必要的补充。
可以说,
“天行”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人有主动性,可以“制天命而用之”。
由“天人相分”出发,可以生发出“化性起伪”之说,生发出“隆礼尚法”之说,生发出“自强不息”之说,生发出“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之说,最后归结为“强本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的“人定胜天”思想。
在那个年代,敢于向“天”的权威发起挑战,可为石破天惊之论。
当然,荀子的主要观点和故事,等后文讲到荀子的时候,再细论。
日期:2022-06-02 21:00:39
比如,“天行健”为什么就导致“君子自强不息”
这两者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因果关系,细究之下,天为何行健?为何天行健,君子就该自强不息?
这其中,其实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儒家很多格言,都是这样,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
再比如,孟子说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听着令人十分激动,但事实上,这句话谈不上科学,也未必符合历史事实…。
细细想来,天人合一,天人相分,这其中真是各有各的道理。
哈哈哈,胡诌几句.
最后,祝愿大家端午节快乐安康呀。
日期:2022-06-02 21:05:00
快到端午节了,来张屈大夫的图片,纪念下屈原大夫。
其实,屈原虽然不是诸子之一,但其文学上成就,却一点也不逊于诸子文章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