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那些往事》
第6节

作者: moonweek
收藏本书TXT下载
  半夜,我躺在凉席上辗转不能入眠,身体和周围的空气一样处于高温里。我的胸口还能感到周莉胸口的压迫,鼻孔里还有她头发的味道,黑暗中曲线丰满的形体在我眼前不断闪现。然而,我又被一种罪恶感紧紧抓住,不是性本身所具有的罪恶感,而是观念里的,被潜移默化灌输的。我觉得自己背叛了刘佳,背叛了对她的那份纯情。我现在想到她的时间越来越少,殷墟也早已被我遗忘。我现在的样子根本就配不上刘佳了,我痛恨自己现在的形象。不用多久,父亲就会发现他给我布置的许多暑假作业(背唐诗、练毛笔字、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一大堆辅导课题)我都没有完成,隔壁老太也会向他密报我白天的行踪。我将上不了好的高中,考不上大学,我的前途一片灰暗。父亲将会把我关在家中,就像一个囚犯一样给我戴上枷锁。即使没有这些事情,他也会找到其他理由来责罚我,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爆发一次,像不能预测的火山。动手打现在是很少了,但那些贬低我人格的话却越骂越精彩。我诅咒着他,我渴望力量,也渴望着性。周莉在我身体里点燃的火焰在黑夜里在我浑浊的意识中幻化成无数异性的胴体,那些认识的、不认识的、电视上的,那些我虽然厌恶但却可以轻易获得的,她们都拥挤到我狭窄的小床上,我发现自己是如此地卑鄙、低贱、污浊,充满邪恶的力量。我的手指快速抽动着,在黎明将临之际到达了高丨潮丨。

  就在这个暑假过后,开学的第一天,我得知了刘佳自杀的消息。她从自己楼房的五楼楼顶跳下来,结束十六岁的生命。
  日期:2012-01-12 15:35:03
  第二章
  1
  初中毕业之后,我进入了一所美术专科学校,三年的住读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事情。我的忧郁症也许就是在那时初显征兆的,刘佳的死对我的打击是深入到潜意识里的,表面上我并没有伤心流泪,只有震惊,我无法理解她的死亡。

  在那段时期我开始接触一些文学作品。读废名。最初读《桥》的时候还觉得生涩,要到二三遍之后才能感觉到审美的快感,然而读过《竹林的故事》之后,却很久不愿轻易去读第二遍。这种心态就如一位拒绝再次恋爱的女子,原因只是害怕新的恋情会暗淡她对初恋情人的记忆。真正好的文字从来都不是写出来的,这个短篇让我想到了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同样含蓄内敛的柔情,单纯的善意,纯净如水的哀伤,这一切都从作者内心直接流出,而最完美的技巧似乎天然就存在于文字之中。这种最初阅读的审美狂喜简直让人震惊,似乎只能是在幻觉状态中才能到达;而且让人望而却步,是对现实生活过度认同的心灵无法承受的。

  最好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机缘的。时间,心情,心态,好的文字和一个好的读者。真正好的小说,是需要放弃我们自己的头脑去阅读的。或者说是一种强迫式的阅读,它需要我们放弃以往的阅读经验,放弃概念化的联想思维,需要我们完全彻底地对它认同。只有在这样之后,你才能看到作者所看到的那个世界,那是一个比我们自己所能看到的更深远更丰富更美的世界。

  还有一次奇特的阅读体验就是来自《伊豆的舞女》。
  一个秋天宁静的夜晚,我独坐在宿舍的窗前,一万多字的小说在均衡的阅读速度中安安静静地一气看完,阅读的过程中好像没有任何情感的起伏,心静如一泓清澈的池水。但是当我看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站起身来打开窗户,一阵凉风拂面,忽然之间,完全没有任何预兆的,一股悲凉的情绪从胸底涌起,一下冲到头部,眼泪夺眶而出。

  过后我想了一下,这种感觉完全是因为这篇小说的写法引起的。它那种细密如织的结构,每一点点的感伤,在你还未察觉之时就已经被带向下一个细节。但是这许许多多的一点点感伤,累积在了心底,当看完全文放下书之后,一个空隙出现,它们就合聚在一起冲了上来。
  我喜欢的还有脂批的红楼,看过它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红颜知己。两个人的声音完美地结合在一本书里,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
  还有西厢记——一座精美绝伦的苏州园林,灵秀之气从一行行文字中浮出,宛如天成。
  还有博尔赫斯的短篇《南方》和《乌里尔卡》,那是可以象唐诗一样背诵的精品;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写出了我们头脑所能到达的最美的过去时光。
  还有福楼拜,还有乔伊斯。

  这个世上有许多美到极致的东西,是我们这些天资愚笨精力有限的俗人所不能享受的。想起林徽因在观摩中国古建筑时的感慨——美到令人心痛。这样的审美体验,又是多少人能够拥有的呢。
  我最喜欢的还是卡夫卡,我觉得他是世上最伟大的作家,独一无二的伟大,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其它优秀的作家只是在某一方面某一个点上进入我们的头脑,那么卡夫卡进入的则是我们头脑的全部,是我们头脑潜意识的最深处,是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根本永恒的问题所在。作为一个读者,读他的小说你根本不需要去了解什么年代历史文化背景,甚至不需要有什么丰富的学识和文学素养,只要你是生活在我们这个现代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可以仅凭个人的生活经验就能够与它沟通。

  卡夫卡的深涩荒诞完全是出于写作本身的需要,是在寻找一种逻辑和意象都非常精确清晰非常完美的表达方式。单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卡夫卡小说的美学也是独特和无与伦比的。在这世上被广泛宣扬到烂熟和恶心的所谓“美”,在他的小说里毫无踪影。他的美学观念是绝对现代的,存在于每一个现代人的个人生活之中,是我们潜意识里感觉到的美。

  日期:2012-01-12 15:35:50
  2
  关于那段学校生活的记忆,我不久前读到了一位老同学在网上写的文章,
  题目是:十六年前
  ——正在公司忙得焦头烂额,突然接到陈颖的电话。本已为这只是在街上偶然遇到了过去的某个熟人,闲聊几句互相问候一下也就匆匆转身各奔东西,现在的繁华社会,我们都已习惯了冷漠。晚上回到家打开电脑,和她又聊了一会,然后点进了江华大学8611班校友会的网址,看了上面的一些照片和回复,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在和过去的某段时间遭遇了。十二年以前,我曾经在这个学校住过四个冬天、四个春天和四个夏天四个秋天。时间并不是线性的,虽然我们的身体由少年变成中年,但那个“十六年以前”的时空,和现在的这个时空其实是并列的,当你回想起往事,一切其实都还在那里。

  翻出当年的日记,扉页有两位同学的题词,一位是王磊的:摘取知识的桂冠,对某种人来说。是非常难的;但某种来说,摆在他面前的桂冠是很容易的。换句话来说,一个无志自悲的人,做任何事业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桂冠是远离他的,不会接近他的....。从这番题词可以看出,我当时和他并不熟悉,今天看到他一定也不认识了。但我当时之所以找他题词,是因为很看重他,他身上有种让我佩服的素质——沉稳、执着。我还记得他在一场球赛中踢进过一个很漂亮的球。另一个是李颖,我当年的同桌:你要勇往直前,在斗争中锻炼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体力。不要被无所谓的感伤所征服,把你的全部心灵,全部意志,全部精力,都献给你终身的事业,坚强地战斗,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李颖的这番题词显然是很有针对性的,他看出了我个性的弱点,直到今天这番话依然可以给我鼓励。

  我虽然在这个班上没有坚持到最后,但这个班是我读书时呆过的所有班级里强人最多的,像王磊李颖这样个性、智慧、品质超强的人很多,这让一向自以为是的我既气馁又觉得高兴。当时比较熟悉的还有尤叶海,他为人诚恳,够朋友,是个男人。陈颖是一直以来联系最多的一个,岁月变迁,她还是一直保留着那时的单纯,我们之间有过真正值得怀念的友情。我记得的还有林颖,可爱纯朴的一个女孩;牛红,我们曾经一起开心地走过一条乡间的路,两面是金黄的麦田,路上有许多惊飞的麻雀。

  过去的岁月扑面而来,使人都来不及去依依提及。少年时刻的我们是最美的,而那个地方——江华,也是我住过的最美的地方。冬天的风,春天的雨,夏日的天空,秋天的落叶,这一切都和少年的心怀紧紧连在一起。在最后一个秋天的时候我们走了,摘录当年的日记里一段话作为那个秋天的一丝回想吧——
  今天在学校里遇到了夏兆亨。在毕业联欢会上她曾唱了那首《离别》,这首歌在团活动去海城的路上她也唱过,一起去吴埠考试的那天晚上她也唱过,可今天唱,却真的要离别了。回首往事历历在目,一天天过得那么快,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却又不得不投入到新的奋斗中去。
  ...你又何必为离别掉眼泪,离别是为了相聚更壮丽。
  是啊,不应该把分别当成伤心的事,不应该为分别掉眼泪。
  我对她说,生于忧患。
  她说,但我们也可能被忧患致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