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回到了17岁》
第48节

作者: 发面大包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郭鹤年不忘向姜斌介绍,中年大叔就是马德福,后面是他的儿子,马志云。
  介绍姜斌的时候,马志云本没有太大的反应,可当听到是清大的高材生,瞬间眼睛有了光彩,哥长哥短的前后叫着。
  姜斌大方的与两人打着招呼,又在郭鹤年的招呼下,继续起了酒局。今天幸亏多买了些吃食,小菜、花生米的准备了不少,要不然真架不住四个大男人造。
  酒过半旬称知己,有了几杯酒下肚,渐渐的聊到了正题。
  郭鹤年首先起了话头,道,“我这小朋友呢,清大的高材生,刚刚也介绍了,就是喜欢些旧东西,今天也是找你们父子俩来聊聊”。

  “郭叔,您找的人我放心,您交待的事情,我都记着呢”,马德福的话里话外,透着一股对郭鹤年的信任和尊敬。
  说话间,就向儿子递了个眼色,马志云立马心领神会,把桌子收拾出一块地方,放上一个布包袱,轻轻的打开,道,“姜哥,您打个眼”。
  姜斌看着眼前的罐子,花花绿绿、繁缛华丽,瞧了半晌,疑惑道,“乾隆珐琅彩?”
  “嘿,说你小子一窍不通,还真不能够”,郭鹤年有些意外,姜斌居然认出了跟前的物件,接着道,“准确的说,这应该是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
  各种文物古玩都有自己的定名标准,姜斌是一窍不通,但是在后世网络的冲击之下,对于乾隆的审美还是有一点认知的,那就是“富二代”式的庸俗炫富。
  不过,这些庸俗的俗物要是放在眼前,变得唾手可得的话,那就是另一种感觉,甚至瞧着还有点煞是好看呢。
  姜斌小心的拿起,一寸一寸的仔细瞧着,看到圈足内有“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并没有写晚期的字眼,于是疑惑道,“怎么看出是乾隆晚期的?”
  看着郭鹤年的直乐表情,姜斌知道这一个问题,无疑又是漏了自己是“小白”的底了。
  郭鹤年指着瓶上的花纹道,“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工艺多采用百花地,色地轧道及仿鎏金工艺,与雍正白胎珐琅彩清新典雅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一说到专业知识,郭鹤年那是说的头头是道。
  姜斌听的也是心潮澎湃,暗道,“不错不错,上来就淘到了个真东西”。

  郭鹤年评头论足的讨论完这个东西以后,道,“也算个普通东西,我说小马,你不能就拿这个糊弄小姜啊”。
  马德福憨憨的笑道,“郭叔,您交代的事情,我哪敢糊弄”,说着又从布兜里拿出一幅画。
  郭鹤年小心的接过,并轻轻的展开,随着画作越展越大,笑容也溢满了整张脸,笑道,“你小子不错,郎世宁的白鹘图,不错不错”,说话间又把画作递给了姜斌。
  姜斌以前哪见过这种真东西,小心脏真是扑通扑通的。
  “怎么个价?说说吧”,放下画作,郭鹤年抿了口酒道。
  “古董收购点的清朝盘、碗3块至5块一个,一对同治粉彩的大瓶子收购价10块。出口公司收购则是不分朝代,价格一律按尺寸给,一尺二的永乐花口盘子,收购价7块钱。至于郎世宁的画就不好说了,您看着给”,马德福也是个精明人,上来没有先报价,倒是把市场价讲了个明白,就算是熟人,你也不好意思低于市场价吧。
  姜斌是没有经验的,只好瞅了瞅一旁的郭鹤年,最后还是得由他来定价。

  郭鹤年仔细地斟酌了一下,道,“珐琅瓶按照市场最高价给你,算个7块。至于画嘛,中柜郑板桥的大幅竹石图卖价也就100块,收购价80顶了天。郎世宁的画,自然比不了郑板桥,而且又是个小幅的,给个四十吧,你们看怎么样?”
  郭鹤年给的价,令马德福很是满意,这两样东西等于是顶着最高价出的,到了收购点还不一定能拿到这个价,就是不知面前的小姜是否能应下,因此赶忙说道,“郭叔,我都听你的”。
  岂不知姜斌,此时心里已经快乐开花了,不到50块钱就能拿到两件珍品,下半辈子都有保障了。但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还是表现得相当稳重,于是不紧不慢道,“郭老给的价格,我这边没问题,另外我也知道马叔收来这些东西肯定不易,我愿意再填一成的价格收下这两样东西”。
  听到姜斌还要加价,马德福更是高兴,脸上的笑容有些抑制不住,满口客气。
  郭鹤年也是开心,瞧着姜斌,心想,“这小子大气”。

  “不过,我希望马叔以后每个月都能给我留几件。当然,以后的东西,我也都愿意加一成价收”,姜斌虽然不懂古董,但他懂生意、懂人心。比市场高一成的价当然更有吸引力,谁跟钱过不去啊!
  以后要是有了好东西,他相信马家父子肯定愿意往他这儿送。
  双方谈的非常开心,因此这顿饭也是吃的其乐融融。
  饭后,姜斌依约付了马家父子的要价,并把珐琅瓶留给郭老把玩,等到过两月攒多了,他准备拉到刘东的万泉河小院收起来。
  拿着郎世宁的《白鹘图》,姜斌有些爱不释手,准备回去塞到自己的柜子里,这玩意那么不结实,要是哪天损坏了,那就太可惜了,还是放在自己身边保险。
  今天,听着几位专业人士的普及,姜斌也算是对当下的古玩市场,稍稍有了了解。

  特别是文物商店,姜斌是非常的感兴趣。要知道,这可是国家单位,买的东西也有了层保护,根本不用担心来路不正,国家直接帮你洗白,这对于一向谨慎的姜斌来说太过重要了。
  烂缦胡同离着琉璃厂只有两公里左右,姜斌当然不会错过这难得的机会,出了胡同口就往东北方向溜达过去。
  琉璃厂,是北京最著名的文化街,在这条街上云集了许多古玩字画行业中的老字号。不过,这年月,琉璃厂还是相当的冷清的。
  上辈子,姜斌一直认为这就是条坑蒙拐骗街,从来不会踏足。而现在,他恨不得常驻这条街不走了,走走逛逛,看着每一家门头都是十足的好奇。
  文物商店的好几个门市就散落在琉璃厂街上,姜斌没费多大劲儿,就踱到了虹光阁门前。
  虽然被称为商店,但文物商店却和其他经营机构不同,根据国家的机构安排,文物商店可不是商业性质的,而是正儿八经的国家事业单位。
  从文物商店成立的那天开始,就有明确的任务,那就是收集社会流散文物,为博物馆和有关科学研究部门提供藏品和资料。
  这一任务完成的情况是检验文物商店工作成绩的主要标准。
  姜斌刚要抬脚进门,就被门后的中年工作人员拦住了,道,“您好,这里只对外宾开放”。
  这可跟姜斌了解的情况不一样,脱口而出,道,“不是有中柜、内柜吗?”
  “中柜和内柜只对有一定级别的人员开放”,说完还有意的打量了一下,那意思很明显,看样子你也不够级别。
  姜斌有些愤怒,买东西还分个三六九等?
  不过,生气会生气,这时候还真分三六九等,为了出口创汇,对于有外汇的外宾真的有特殊待遇。

  姜斌一时气馁,这年代还是花美元比较硬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