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8-25 21:51:25
后世田舍郎为之长叹,如果在漫漫的历史流程中儒墨俱显,得失互补,那中国的历史文化将会是怎么样一番景象,其灿烂和明丽,自非今日之情状,想想看墨家那些堪称惊艳的物理、科学、光学、逻辑论述,当不让欧几里得、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先贤专美于前。
虽然,由于墨家自身的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条件使得墨家消失在人海,但墨家真的消失了吗?作为一个大的组织,它是消失了,但如果后来者能够坚持先驱者的理念,那么学派必将能延续下去,直到灭亡的那一刻;假如后来者改弦易张,扭曲了先驱者的本意,那么即使学派还在延续,实则名存实亡。从这个角度讲,流传到清朝的儒家,没有一点春秋时期儒家的风骨,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
墨家的风骨,还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日期:2022-08-28 21:29:29
幸运的是,部分《墨子》还是在《道藏》的庇佑下,得到保存。诸子百家,墨家能留下名号,已经是幸运,悠悠5000年,不是每一种道理都有足够的幸运流传到现在。
后世,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写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更在《故事新编》里,直接赞颂墨子的言行,将墨子视为中国的脊梁。近代,方授楚在《墨学源流》中说,墨家思想并未消亡,只是转入地下,存于民间,以与王朝对抗。
现在社会,我们可能没有明确的提出墨家的概念,但墨家的理念,却溶于日常之中了,不断在潜移默化。
墨子虽已逝去,但他仍值得铭记,直至现代,中国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正式以墨子命名。
也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这里,知道了墨子的无私与奉献,了解到他们的事迹,或钦佩、或崇尚,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或多或少也会学习一些他们的无私精神,那样才是有意义的文化传承。
日期:2022-09-01 19:13:34
道家正是登场之前,先来点暖场的文字。
道家和道教是不是一回事。
当然不是。
宗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其起源,据说是道家的始祖老子。虽然后世的道教还将老子尊为创始人,又称为太上老君,也就是《西游记》中曾经把孙悟空关在丹炉里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的那一位大神。
但这又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因为道家和道教虽然都有一个“道”字,它们的教义却截然不同,甚至相反。
况且,即便真是老子,但老子本身也是一个充满谜团与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与孔丘同时代;也有人说他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晚于孔丘一个多世纪。司马迁作《史记》,也只是把当时不同的说法都记载下来,不敢下十分肯定的判断。
简单地说,道家宣称道法自然,认为生死都是自然的过程,因而教导人们要看淡生死。
而道教主要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服食丹药、闭关修炼等手段求得长生不死,显然是反自然的。
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要探讨道家与道教的传承关系。
还是关注我们故事的主线,道家的老子的故事。
尽管对于老子究竟的生平,尚无清晰的刻画,不管老子究竟是谁,是与孔子同时还是晚于孔子,但进入战国时代后,道家的学说已经逐渐风行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史书上也多有佐证。
前面说过,吴起在楚国为官,曾经遭到道家门徒屈宜臼的诘难。在道家看来,战国时期的痛苦与不幸,多半是由儒家、法家、兵家这些好事之徒造成的,他们以仁爱、法治、济世为名欺骗世人,放纵贪婪的欲望,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腥风血雨。因此,老子宣称:“圣人出,有大伪!”
这句话振聋发聩,一直到今天仍然发人深省。
圣人是什么?圣人就是最大的欺骗者。伟人是什么?伟人就是对一个民族内心不自由的惩罚!
而到了后世的庄子,更是旗帜鲜明的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在道家的眼中,人皆循道而生,天下井然,何来大盗?何须圣人?
以孝而论,乌鸦生反哺,无需彰显孝道,而尽反哺本职。
如果专注彰显孝为宗旨的赡养,攀比成风,最终肯定会有人无法满足所谓孝道,放弃了赡养,于是就有了孝子和不孝,人人赡养,不胜出个别所谓的孝子?
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道家人物,都是消极避世,极力远离尘世喧嚣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