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42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苏亦广州文物调查的第一站,省博。
  没有错,就是在省博里面溜达。
  因为,现在的省博馆址还是挺有历史渊源的。
  这里当年就是广东贡院,也曾经是KMT一大旧址。

  其意义有点像嘉兴的南湖红船。
  除此之外,这里还是中大的旧址。
  而后世的中大南校区,则是原来的岭南大学的校址,就跟北大差不多,燕园也是燕大的校址。
  其实,鲁迅纪念馆是建立在红楼之上,也就是当年贡院的明远楼。

  除此之外,还有钟楼,这个是1905年建立起来的。
  钟楼原是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公楼,而这里之所以被修建成鲁迅纪念馆也是有原因的。
  当年,鲁迅从厦大到中大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在钟楼居住,后迁至白云路白云楼。
  实际上,鲁迅在广州待的时间也不算太长,不到一年,也就只有八个月。
  然而,这个时间,却高产似母猪。
  后来,大众熟知的《野草》、《朝花夕拾》都是在这个时候写的。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作品,都被放在纪念馆陈列。
  这也是为什么,这里会被修缮成为鲁迅纪念馆的缘故。
  就算省博建立新馆了,这里依旧是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当然,被评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是沾KMT一大旧址的光。

  广东贡院的明远楼(红楼)也只是省级文保单位。
  有时候,文保单位太多了,就显得有些不值钱了。
  苏亦既然作文物调查,也不会是走马观花,更不会像省博的其他职员一样,把周围的环境都习以为常。
  他除了作文字记录之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手绘。
  所以,当他从美院拿着画板架在省博大院之中,开始用铅笔手绘纪念馆大楼的时候,沈明都惊呆了。
  根本就没有想到他还有这样一手。

  作为美院学生,手绘是基础。
  他当年虽然读的是美术史,不需要考素描,水彩,速写之类的。
  但作为曾经的美术艺考生,他这些并不差。
  只是后来因为不想从事美术创作才读的美术史。
  后来,读研了,他也不曾放弃这个基础技能。
  再加上,他穿越后的强化,素描功底并没有荒废,越来越技巧娴熟。
  对于沈明的惊讶,苏亦谦虚,“没啥,只是考古人员的基本功。”
  一开始,沈明也觉得是基本功,毕竟考古人员都是有点手绘基础的,就算是他,也是会一两下。

  然而,等他画完纪念馆手稿出来,沈明拿着眼中就不淡定了,“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呢,这哪里是基本功啊,完全就是专业的好不好,要不是知道你的身份,我都以为是美院出来的。”
  苏亦笑,“好巧,我家就是在美院的。”
  沈明看着手中线条清晰,亮暗分解,造型写实的红楼画作,望着苏亦满是无语。
  这个时候,沈明还不知道苏亦口中的基本功是谦虚,就见鬼了。
  所以,他好奇,“你画这些有啥用?你又不是搞美术创作,建筑素描,也不需要那么写实吧?”
  苏亦说,“我想做作一份广州文物调查报告,现在没有像相机,也只能够手绘了。”
  沈明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牛。”
  说着,“你好好画,有啥需要招呼一声,我先去忙了,之前,发掘过来的资料还没整理完毕。”
  沈明离开,苏亦继续自己的创作。

  他这个灵感是来自于宿白先生的《白沙宋墓》里面有大量的手绘图,图文并茂,清晰明了,阅读体验非常好。
  然而,他肯定是找不到莫宗江、以及董希文这样大牛给他手绘图稿。
  只能自己来了。
  反正是实习,就当是小试牛刀了。

  对于美术生来说,素描并不难,不过当年艺考更多是画人物、苹果静态素描。
  建筑素描比较少涉及。
  好在苏亦不拘一格,也不讲究艺术风格,他更多是一种写实。
  这种风格多少受到关山月老爷子的影响。

  怎么说,他也是关老的徒子徒孙了。
  关老前期的国画创作就大量融入了西方美术的写书风格。
  苏亦的素描也更加注重写实。
  苏亦在省博大院一连画了好几天。

  越画越得心应手,越画越引人注目。
  一开始观众只有沈明,后来工作队的其他同事也都过来参观,比如吴振华以及热心的王大姐,最后连杨式挺都惊动了。
  所以当杨式挺拿着他的画稿观看的时候,都忍不住笑起来,“要知道你有这个本事,之前就让你来画出土文物插图了。”
  苏亦知道这是开玩笑。
  他又不是省博的专职画匠。
  哪里来那么多闲工夫。
  只是这件事情最终还是发酵出去了。
  连分馆考古工作的副馆长都知道,文物工作队来了一个厉害的小娃子。

  年纪轻轻考上北大研究生就算了,还有一手厉害素描本领。
  所以当某一天,苏亦在省博继续画建筑素描图的时候,就遇到这位姓高的副馆长了。
  当时,对方问,“你每天都画着这些有啥用呢?”
  苏亦顺口就回答,“当作一种记录吧,再过几十年,这些也算是咱们省博重要的史料了。”

  瞬间,高副馆长眼前一亮,“小娃娃,挺有想法的嘛。”
  说着又问,“咋不用相机啊?”
  苏亦理所当然道,“没有。”
  然而,搁第二天,苏亦就多了一台海鸥牌相机了。
  是高馆长特意跟省博的后勤部打招呼,让他来拍摄省博建筑的。
  显然,高馆长对于省博史料的说法还是很认同的。
  有了这台相机。
  苏亦的身边热闹多了。
  首先,就是沈明这个家伙有事没事,就过来蹭相机。
  也不是蹭照片。
  这年头胶卷不便宜,苏亦也不可能随意浪费,但架不住相机是个稀罕物。
  沈明说,“咱们省博也就这一两台相机,这次也就是高馆长亲自写的批条,不然,你想要碰这台相机,门都没有,其他部门的家伙,对你可是眼红的呢。”

  说着,他就嘿嘿笑,“我现在也算是沾你这个高材生的光了。”
  他说的沾光,就是被苏亦借调过来帮忙拍摄建筑照片。
  主要是他们手中的这台海鸥牌太过久远,苏亦就只有在照相博物馆里面才看到这玩意,一开始根本就不会操作。
  就算,捣鼓好久,还是不会。

  没法子,只好求助沈明,然后这个家伙就赖着不走了。
  苏亦也没辙,就好顺带让他帮忙。
  反正,这段时间,杨式挺也安排沈明带着自己。
  苏亦的文物调查报告,肯定并不局限于省博。
  省博不大,除了鲁迅纪念馆,就是陈列大楼,而且,U型建筑体也只有一个南副楼,两三天就搞定,剩下就是普通的院落,还有库藏的展览。
  这些,有专门的人来负责,不需要苏亦去凑热闹。
  所以,他在没有下工地的这段时间,仍然继续他的广州文物调查报告。
  他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杨式挺还有高馆长的支持。
  毕竟,省博文物工作队的工作也不仅仅是田野发掘,也包括文物保护,尤其是重点的大型文物,比如,寺庙、古建之类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