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广东哲学社科所招收一批高中生去中大读预科,后来,社科所跟中大因为学生分配的事情闹掰了。
吴振华他们这一批原本在中大念完预科并且要继续读四年本科的学生就被社科所全部召回。
然后把他们送去考古所进修两年多。
这两年多期间,其中就有一年的时间是在北大考古专业毕业班旁听学习的。
所以,老吴同志,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他是有北大学习和生活过的经历。
这也是为什么,一听到苏亦是北大研究生的时候,吴振华会对他特别对待的原因。
当初,吴振华一开始见面对他摆出黑脸,但后来相处的这段时间,老吴可没少教他东西。
要知道杨式挺式领导,忙。
业务方面,几乎是吴振华在带他。
这也是为什么,吴振华会对北大诸位师长的研究方向了如指掌的原因。
吴振华跟杨式挺有同样的疑惑,苏亦也只能用同样的理由去解释。
然而,跟杨式挺给他开书单不一样,老吴直接对他说,“既然你选定了这个方向,杨主任也支持,那我们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你有什么问题找沈明帮忙,一会,我也带你去库房吧,之前发现石峡遗址出土的不少炭化米粒都在库房存放,我带你过去拍照吧,估计,以后能够用到。”
说着,老吴感慨,“我能够帮你的,也就这些了。”
听到这话,苏亦内心感触颇多。
突然好庆幸,自己能过来省博实习,能够认识那么多热心肠的前辈。
PS:
引用了一些资料。
还有一些原文。
书:
《岭南文论考古论集》
《霜叶集——GD省博老干部访谈录》(这书老贵,淘宝竟然一百多,翻了几页,老吴的故事就从这里出来的,后期应该作用不太大了)
《稽古探源——杨式挺研究院从事考古文博事业五十周年即八十寿辰文集》
丁颖教授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太厚了,买了也就翻翻,没时间看。
买了主要是心安。
论文:
《谈谈石峡栽培稻遗迹》杨式挺
《石峡文化初论》
《石峡文化——岭南史前考古学文化的中大发现》
《广东曲江石峡墓葬发掘简报》
嗯,还有章节里面提到的论文,基本上也翻看了。
嗯,说这些不是为了显摆,主要还是为了回复大家觉得更新慢的原因。
查的资料太多。
写一章,就花了好几个小时。
非工作的休息时间都占满了。
在最下层(前石峡文化层),发现有经专家鉴定的“木骨泥墙长屋”遗迹及距今4000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稻遗迹。
要研究石峡稻遗迹,就要直到石峡遗址的所在位置。
石峡遗址是一处丘陵地带的山岗遗存,面积约三万平方米,海拔高度约62米。
这么说,有些点书面语。
通俗来说,就是一个小山丘上发现的石峡遗址。
所以,它既不是平原,也不是河谷。
然而,之所以在石峡遗址发现稻遗迹,也跟石峡遗址的位置有关。
遗址周边就有三条河流。
北面的马坝河,东面的漠溪、曹溪,三条河流汇合后,流入了北江。
恰巧,北江就是珠江的支流。
这一带,两岸是一片比较低平的农田。数百年来,这里是闻名的“马坝油粘”稻的重要产地。
从周边的地理环境来说,就已经为了人工栽培水稻提供了天然的地理优势。
目前,苏亦还没有去过石峡遗址实地考察。
但,大致的资料已经翻看了不少。
甚至,吴振华也给他提供了不少的帮助,直接带他去库房观看出土稻碳化米粒不说,还跟他介绍不少关于出土石峡稻遗迹的情况。
“石峡遗址主要分为上中下三层,每一层都对于不同的时代,在中下层以及中下层的不少墓葬里,都发现了栽培稻遗迹。发现于文化层的有两种情况,哪两种情况知道吧?”
吴振华一边带观看出土稻作物一边跟他讲解。
这是师徒带徒弟的常用方式。
而且,这种一对一的讲解有位难得。
嗯,至于身边的沈明,则被大家忽略了,这货都是过来凑热闹的。
对于吴振华的提问,苏亦作答也充分,“我之前已经看过资料,杨主任也跟我说过一些情况,所以大致知道一些,一种保存于灶坑和窖穴内。”
吴振华点头,“确实如此,例如,眼前的烧土硬块,就是出自于编号为T3[2]一个灶坑中,就见有稻谷壳。”
考古发掘,墓葬、探方、炕位什么的,都会有标注编号。
比如墓葬,一般都是M开头作编号,而探方则用T来作编号开头。
而刚才吴振华口中的编号为T3[2]的坑位,翻译过来就是探方3中层的坑位。
这种发掘编号登记,是考古工作的惯例,苏亦也不陌生。
而,探方,对于考古人来说,是熟悉不能再熟悉的一个术语了。
考古发掘,基本上就是从探方开始。
大部分人看到考古发掘现场,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土炕,然后有人拿着手铲在坑壁中不断的刮蹭掉泥土。
这些土坑,其实就是探方。
这些常识,不需要吴振华跟苏亦去解释。
吴振华更加不会去主动解释。
一个北大考古研究生要是不知道探方是什么东西,那就真见鬼了。
然而,这种问题还真有人问了。
比如沈明,“你小子知道探方是啥吧。”
苏亦一脸无语。
沈明才说,“你小子根本就没读过大学,据我所知,你连发掘现场都没去过,没错吧。”
这个时候,吴振华才后知后觉,眼前的苏亦才15岁。
这小子的学识太过渊博,以至于常常让人忽略掉他的年龄,而把他当成一个很有培养潜力的年轻考古学者。
然而,真实情况就是,苏亦还未成年。
迎着吴振华探询似的目光,苏亦无奈解释,“我没读过大学不假,但,我是去过考古工地的,我们五邑也发掘过不少明代墓葬,之前报考北大研究生的时候,我也去过曲江观看石峡遗址,甚至,还去过增城看西瓜岭的龙窑遗址,江口汉墓,和封川隋墓,我也都去看过。所以,沈哥,我虽然没发掘经验,但一些该知道的常识,还是知道的。”
他总不能说,自己就是在考古工地上晕厥才回到这个年代的吧。
沈明偷笑。
他也不是真的质疑苏亦的水平,就是觉得这小子太妖孽了。
所以才逗一逗他。
没想到这小子经历还挺丰富的。
吴振华也觉得有些荒诞。
主要苏亦的年纪跟他专业学识两者之间具有不小的反差,让他一时之间难以适应。
然而,却不妨碍他继续分享。
“其实,不止探方3有稻遗迹,在探方26下层一个马蹄形灶坑坑口周围的九块如手掌大小的烧土块中,见掺拌有稻谷壳和碎断稻秆。甚至在探方5下层的一个长方形灶坑,在堆砌的泥巴中,也有同样的稻谷遗迹。这个灶坑前还有几段被烧成灰白色的动物肢骨,灶后有残破的生活用具一陶釜和陶豆。这些表面,石峡遗址的古人已经生火煮饭的条件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