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3-17 08:04:59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人们习惯的“父母在不远游”,“故土难离”等观念,不断地被颠覆。或许,用不了多少年,新农村建设的风潮,会将我们的村庄彻底淹没。
最近几年,村里已经开始出现以前没有过的现象,土地转包。有些有能力也有财力的家庭,跟其它人家签订承包协议,以每年几百元的价格,将别人家的土地租过来集中经营。而将土地租给别人的人家,或者出去打工,或者直接到土地大户那里打工,劳动强度比以前小,收入却比以前高。
相信会有那么一天,这些远离城市,缺乏规划的村庄,会被城镇化的历史大潮所淹没,真正的成为不堪回首的历史记忆。
日期:2021-03-17 08:57:26
第三章 家 具
关于村庄的记忆,似乎除了吃,就是无穷无尽的劳作。所以,家里的生产工具是不能不提到的。这里我所说的家具,指的是每家的生产工具,或者说是种地用到的的主要用具。因为那个时候,除了养猪养鸡,一般农户也只能靠纺线织布,不但解决自己家里人的穿衣问题,还要完成上边下来的任务挣工分为家庭增加收入。
要说农民家里比较大的家伙,应该还有很多,像什么马车,犁,耧,等等。可这个时候是合作化,生产队,一切生产工具都在生产队里,所以家里比较值钱的东西,也就只剩下纺线车和织布机了。
家具之一 纺 车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讲究男耕女织。男耕需要女人参加,女织却不需要男人参加。
要织布,需要先把棉花纺成线。纺线,用的是木制的纺线车。
纺线车,在四五十年前,不说在农村,就算是在所有的城市里,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当时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解放区人民齐丽丽擦啦啦索啦啦啦太,纺线线呀么嗬嗨。这首歌可以说是全国所有人耳熟能详的,流行范围远超过当今最红歌星的最红的歌。电影里总理在当总理之前,于某边远山区摇纺车的镜头,是深入全国人心的经典画面。可见,纺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用。
其实纺车构造特别简单,简单到现在的人看了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纺车整体都是木制的,木制的支架就是两块平行向上相对而立的木板,大概三十厘米高。两块木板底部固定在一根木制的十字架上边,十字架的两根木头一长一短,短的是支撑用,长的伸出左边去固定缠线的铁制顶杆。向上的两块木板平行相对,顶端横向相距十五厘米左右,有一根横轴连接,就像是现在自行车的轴。轴的上边向外发散的几根木条,像是自行车辐条。从外形上看,纺车的主体很像自行车的轮子,只不过没有外圈的瓦圈和轮胎,“辐条”的顶端每根木条互相错开,顶端形成两个相对的圆形面。在轴的部位装一个把手可以摇,使没有瓦圈和轮胎的车轮像自行车轮子那样转。“辐条”的顶端是互相交错的,成为两行,每根“辐条”最外端有个小眼儿,把线从小眼儿里穿进去,就会让所有“辐条”顶端封闭起来,形成一个名符其实的轮子。这个轮子的作用是皮带轮的大轮,右手摇纺车的手柄使轮做圆周运动,然后通过一根线作为皮带带动一根铁质的顶杆,顶杆的直径也就二三毫米,是为小轮。右手摇动纺车,顶杆的转速200倍左右于手摇纺车的速度,左手把棉花拉成线绕在飞速旋转顶杆上,技术好的,纺出来的线均匀而又细密;技术不好的,左右手不协调,纺的线疙疙瘩瘩,难看又不结实。
日期:2021-03-17 17:46:24
纺线的过程,说起来很热闹,其实动作并不复杂:右手不停地竖向画圆形,左手拉住线从顶杆一方向自己头部的左后方向运动,棉花就会变成线缠在了纺车的顶杆上。不费什么力气,只不过需要左右手协调动作,有点枯燥。但这纺车的“纺”,却是男耕女织的“织”的前提。女孩子大概从十岁左右就开始学纺线了,纺线的质量标准是纺出来的线细密,均匀,有足够的韧度,才能为织出高质量的布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摇纺车的右手转速要快,拉线的左手拉的速度要匀称,否则纺出的线粗细不均,疙疙瘩瘩的,织出来的布质量也不会好。
当然,纺线之前,还有一道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就是搓棉花。去掉棉籽的棉花叫皮棉,经过弹棉花机弹过的棉花,比皮棉更加蓬松柔软。用手撕下来一大块,两手慢慢的搓成大拇指粗细、一尺多长的棉条,像是包饺子擀剂子之前的面搓成的形状,我们村成为布吉(音,什么字没查到)。每次纺线之前拿一根布吉,从布吉的一端用手捻成一小段细线,绕在纺车的顶杆上,才开始正式纺线。
日期:2021-03-17 21:25:41
真佩服我们的先人,在没有大量钢铁产出,没有车床刨床铣床的年代,仅仅利用几根木条几根线,和一根几毫米粗的铁针,就用皮带轮的原理解决了纺线需要的转速问题,几千年来解决了这块占世界将近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土地上的人民的穿衣问题。即使近代工业在十五世纪已经在中国大地上萌芽,利用水力驱动,效率高很多的机械纺织机在几百年前就已经产生,可直到三十几年前,广大的中国农村,仍然把这样木制的纺车作为最主要的生产工具。
所谓男耕女织,几乎所有农民的所有时间都被占用在了土地上边,没有任何所谓的业余时间。男人不耕的业余时间,还要打猪草养猪,还要满世界去搂草做烧柴用。而女人们,摇纺车之外,还要织布,还要做针线活,为家人的穿衣盖被忙碌。而她们最擅长的运动,就是这样右手绕圈,左手来回伸缩的纺线运动了。
纺线是农村女人的必备技能,女孩子们从很小就开始学纺线,心灵手巧的,七八岁就可以纺出高质量的线。不会纺织不会做针线活,在农业时代的农村,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技能,嫁人都不会有人愿意要。人说出家人青灯古佛相伴一生,在封建时代的农村,女人们却是手摇纺车指穿针线脚踏织机相伴一生。除了生儿育女,真的没有多少生活的乐趣。
日期:2021-03-18 08:04:54
家具之二 织 机
纺线的目的,是为了织布。人类告别蒙昧的标志是农耕,是有羞耻之心,知道穿衣服。而且,夏天一过,北方的冬天是需要衣物御寒的。
女孩子一般长到八九岁就开始学纺织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告诉人们,纺织是女人的活。所以,只要不是地里的活特别忙的大麦二秋,各家的纺车都是从早转到晚。
纺出的线在顶杆上成一个陀螺形状,叫纺线锤。纺线锤从顶杆上直接拔下来,缠到专门的落子上。落子就是两个木制的十字架,用四根互相平行、二十厘米左右长的横木连接起来。两个十字架中间有眼,可以把落子穿到一根细铁棍上,以铁棍为轴,右手转动落子,左手握住纺锤,纺锤上的线就可以很快的缠到落子上。落子缠满,一个落子就成为织布机的一根“经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