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凯撒》
第23节

作者: 文艺复兴式的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古罗马则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情况。它的地缘决定了“安全”始终是它的首要问题。而作为西方大国的第一个例子,古罗马的“安全”的理念深入了此后欧美大国的发展轨迹,也构成了肯尼迪所谓“大国的兴衰”的理论源泉。
  此时是公元前104年,如果我们展开罗马的地图,当可见罗马的四面树敌。西南的努米底亚刚刚被征服,东南的埃及此时仍然是罗马的盟国。西北的凯尔特人始终是罗马的心腹之患,其中包括现在法国地方的高卢人和西班牙的山地部落。高卢人的威胁要到恺撒时才被解除。但是那时更外围的不列颠人又开始给罗马找麻烦。
  然后以莱茵河为界,东北的日尔曼人源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不时的闯入罗马的势力范围骚扰以获得更好的食物,或者仅仅因为躲避严寒的天气。罗马帝国时期所说的哥特人就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本篇中所述的战事就与日耳曼人有关。
  这一个圆弧继续向下划就到了希腊和罗马的马其顿行省。希腊城邦此时已经沦为罗马的卫星国,但是一直受到黑海沿岸国家的侵扰。作为宗主国的罗马自然不能坐视不理。数十年后苏拉和庞培都曾在此奋战。

  但是另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在更远的东方。——罗马的亚洲行省始终受到西亚大国的威胁。
  这一片土地当初是波斯帝国而被亚历山大帝捣毁,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碎为几块,这里属于塞流古(Seleuicid,一译希律希底)帝国。同样在“罗马征战七百年”的特别篇中我们知道先前罗马和塞流古有过交手。然而在此时塞流古帝国早已式微,因为领土的大幅减少而只能苟延残喘。取而代之的是帕提拉(Parthia)帝国。开头一篇中说到的恺撒被刺前想要去征讨从而借机离开罗马这个风暴中心的就是它。在随后的故事中克拉苏,安东尼和屋大维都将和他们交手。

  在东方罗马和帕提拉的战事一直延绵到帝国时期。在帕提拉帝国衰落之后罗马在东方的对手变成了阿拉伯人。而阿拉伯人,正是罗马帝国的掘墓人之一。
  四周强敌重重而无险可守,这就是古罗马的生存环境。也因此孕育了和古代中国不同的发展策略。这也注定了古罗马,如同肯尼迪所论述的那些西方现代大国一样,必然要做一个不停战斗的勇士,直到支撑不住,崩溃而亡。
  ***
  公元前105年,马略从努米底亚得胜归来之前,同一年的另一个执政官在现在法国南部叫做阿斯奥(Arausio)的小城附近所进行的一次与蛮族的会战,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崩溃的时刻。
  这一战的结果:罗马军团8万人全军覆没,如果算上辅助士兵和随军的商人劳役,这个数字还要再增加4万。

  12万将士灰飞烟灭!这甚至比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所造成的伤害还大。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这次的对手不是什么天才绝世的将领或者装备精良的军队,只不过是两个罗马人眼中的野蛮人部落而已。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日期:2008-3-28 21:23:29

  七 救世主 (2) 总第28篇
  这还先要从对手说起。
  古日耳曼人源自北欧,以嗜酒好杀而著名。他们信奉冰岛和挪威一代的神话,认为只有在战场上死去的勇士才能在死后得到神灵的眷顾。他们的文化后来深刻的影响了中欧和不列颠,一直到中世纪以后。晚些时候兴起的基督教指责这是异教,但是始终没有完全消除这些信仰。
  在这个时代的日耳曼人和罗马人作战时也维持着自己信仰的仪式。由穿着白衣的年长女子割开战俘的喉咙,由喷出的血迹来占卜吉凶。可以想象对面的敌人看到这一幕会如何的心生恐惧。这些白衣女子被他们叫做Volva,后来古英语中叫做Wicce,现代英语中叫做Witch,就是我们说的女巫了。中世纪时基督教专门的进行了所谓“扫荡女巫”的行动,就是为了消除所谓的北欧异教。近年有一本叫做“达芬奇密码”的小说影响很大,说这是寻找耶稣妻子的后代,实在是无厘头的牵强附会。

  无论如何,罗马人永远无法理解那些日耳曼部落。他们动辄整个部落拖家带口作大规模的迁徙,却没有人知道确切地原因。以这次的辛布里(Cimbri)人为例,他们和盟友特图斯(Teutones)部落加起来一共包括老幼妻子有近四十万人。从公元前115年开始十年内一直在西欧游荡,大概是想找一处更适合他们的居住地。然而,不管是高卢人还是罗马人都把他们视为强盗和掠夺者,于是在十年内纷争不断。

  日耳曼人体格健壮,作战时向疯子一样可怕,尤其是四十万人规模的大部落,可以作战的成年男子大约有二十万人。公元前105年罗马在北线的总兵力大约是十二个军团共八万人,还不到对手的一半。这样要是硬碰硬的打起来一旦日耳曼人形成以众围寡的局面罗马人不能不吃亏。
  然而这并不是罗马战败的主要原因。人数的多寡从来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既然知道自己人数不占优势,那么罗马方面的正确战略是:要么利用地利伏击,要么等待这两个部落不在一起的机会分而击之。却不料公元前105年罗马北线的指挥官们不但看不到这一点,反而反其道而行之,终于铸成大错。
  古罗马共和国历史上有三次最著名的败仗:第一次是特别篇中提到的坎尼会战,这一战神化了对手汉尼拔;第三次是六十年后克拉苏在东方的战败,于是人们又神化了对手帕提拉弓骑兵的威力;唯独这中间这次在阿斯奥的大败,死伤最为惨重,敌人却最摆不上台面。我们细细研究这三个战例,却不难发现汉尼拔也罢,弓骑兵也罢,实际上都不是重点。罗马军团的战法最善于灵活克制对手的特点,倘有大败,主因不在对手,而在自身。

  坎尼会战罗马军事指挥的不统一和临战变阵我们已经知道了;后来的克拉苏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手下的骑兵长官小克拉苏以至于步骑兵完全脱节——尽管后者是他的儿子,但是小克拉苏常年在凯撒手下战功显赫,是自以为经验比老爹丰富的,这是后话不提。
  眼下的阿斯奥,负责指挥的一个是和马略并列执政官的马克西姆(Gnaeus Mallius Maximus),一个是北意大利和高卢总督凯皮奥(Quintus Servilius Caepio)。理论上应该是执政官享有完全的军事指挥权,但是罗马城内的党派之争也蔓延到了军队。凯皮奥是后来刺杀凯撒的小布鲁图斯母亲一边的曾祖父,是一个老牌的保守贵族;而马克西姆和马略一样是一个靠平民支持上台的“新进者”。这两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也竟然就把部队分成两半各领一部进军,连扎营也不在一处。

  更要命的是,这两人不懂兵法,背河而扎营。虽然冷兵器时代有项羽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但那只是在非常情况下的兵行险招。这两位不但没有分敌而逐个击之,反而自愿分而让敌击之;不但没有把敌人逼如险地,却自己走到了绝路。人们常常伤感的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却想不到假如一将“功不成”的话何止“百万骨枯”,这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之后的情况就不必细述了,洞察双方优劣的我们凭想象也可以猜得十之八九。凯皮奥不与马克西姆联络,贸然首先发起攻击,被潮水一般的野蛮人所淹没。马克西姆见势不妙想要撤退,无奈背后是大河,士兵们又目睹了自己的同伴被日耳曼人残杀的惨状,吓得手脚发麻。于是一日之内,八万军团战士和四万附属人员全军覆没。
  很多年以后,罗马的编年纪还记载说阿斯奥这小镇土地肥沃,农产丰富。人们传说就是拜了这一战的尸体腐肉之福。
  *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