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是两层平房,而乡政府是三层楼的一栋房子。
由于他们出现的时间早,还有今天不是赶集的日子,因此街上行人很少很少。
他和父亲也没有多逗留,直接来到班车停靠的地方。
这时到是有好几个人,有的是乘客,有的是现场售票的乘务员。
父亲摸索自己的衣包半天,扣扣索索的拿出一沓钱,其中大部分都是一角一角的,慢慢的数出十六张,然后买了两张票。
这时彭百里才知道从乡上去县里的一张票是八毛钱,这钱现在看起来很少很少,但在这个年代已经是很贵了。
“老大啊,亏了,这一去就是一块六,这可是两天的工钱啊!这一趟花费可是不止这一点,要是一点回本钱都没捞着,回去你母亲又要唠叨了。”
父亲拿着两张车票回到彭百里身边,还是一脸肉疼的样子。
“放心吧!爸,口袋里的家伙一定会让我们赚大钱的!”
彭百里小声地说道,说话的时候还朝四周看看,好像怕被别人听见似的。
确实,他还真有点担心,害怕别人知道他们的东西,这年头虽然自去年严打开始,治安变得好上很多,但是人心隔肚皮,谁脸上写着自己是坏人。
不可否认这年头的老百姓民风比较淳朴,但是为了钱铤而走险的大有人在。
彭百里还记得他大姑所在的乡,就是他们乡的隔壁乡,这个乡农民的土地更加少,很多人一年到头都吃不饱,这就诞生一个偷盗的不好事情发生。
这可不是一家一户在偷盗,而是大部分人都在偷盗。
为此他大姑家可是没少被人偷东西,有一件事情他现在都还记忆犹新,那就是大姑家过年时刚刚杀好的年猪,被人连箩筐一起拿走了。
要知道那时猪肉只是放在外面一会儿,而大伙儿进屋吃了一顿杀猪菜而已啊!
那一年他们一家心情都不好。
买好票之后,父亲看着旁边有一个炸洋芋的摊子,也只是暗暗的吞了吞口水,没有前往。
“大兄弟,你也是进县里啊!?”
“是啊,哟,你不是下石圆的汪老哥吗?进城干啥子?”
“没干啥,给我小儿子送点给养,他呀在县里读师范,没空回家……”
“那感情好,老哥你孩子真的了不起,这师范可是了不得,三年出来开始要教书的,当老师可是一个铁饭碗。”
“呵呵,还好啦,我就是死命的供他读书,还好我家的小子也是争气,没有枉费我一番苦心。”
“可不是嘛!跳出农门好啊!像我们一天天的在地里干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太难了,我给你说我家小子也是……”
一上了班车,父亲就和别人聊上了,彭百里也是成为了一个背景板,时不时的也是迎合几句。
至于他们说的师范生,其实和后世的师范生不一样,这是为了应对学校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让一部分成绩很好的初三毕业生再读三年的师范。
这种师范一般都是在县里就可以完成学业,三年之后政府就给安排相应的工作,也就是当老师。
这种老师一般都是从小学教起,中途要是不自我提高,搞更高一级的文凭,最后的结果就是一辈子教小学了。
去县里的路很不好,不是水泥路,路上时不时的出现很多大坑,车子也是时不时的颠簸。
彭百里不一会儿胃就有点不舒服,但是还能接受。
透过窗户看见四周都是一片片包谷地,还有起起伏伏的群山,郁郁葱葱的山林,心中也是有点感慨。
其实这东西就是几十年后也是没有变过。
在西南省的这个雄鸡县,地点在省的最上边,是西南三省的交界处,这里没有什么值得开发的地方。
最多的也就是煤炭多一点,还有石灰岩资源不错,其他的就一无是处了。
当然各地方的风景也是不错的,但是都没有什么名气,想要搞旅游业也是不太可能。
虽在后世就是很多人去南方打工,但家里的农活也是没有落下,很多地都是交给老一辈的种植,种地的主力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
他们对土地有种异样的执着,不会任意的丢荒土地。
两个多小时之后,班车停靠在县城的街道边,彭百里和父亲从班车下来。
两人都感到很是新奇,父亲他也是很少来县里,对于他而言这里就是他见过最繁华的地方了。
而对于彭百里而言,他是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复古和陈旧,真是不敢相信这是以后那个能住五十多万的县城。
县城真的不是很大,也就是一个大点的街道而已,主城道就是一条南大街,这条街上县里最好的楼房都基本在这边了。
这条街有各种政府机构,还有一中和二中学校,房子大部分的都只是两层平板房而已。
“哈,走,我们先去吃点午饭。”
父亲一下车就带着他去一家米线馆,黑山羊米线馆,老字号了。
看着父亲迫不及待的样子,就知道他馋嘴了。
两人每人一份3角(大碗)的米线,吃了都是一脸满足。
彭百里对于家乡的米线是永远都吃不厌,往后的日子在外面闯荡,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惦念县里的米线。
也不知道为什么,其他地方的米线就是没有西南这地区的好吃,那种适当的火候煮出来的米线,还有一小碟酸萝卜和一小碟油酥的干辣椒。
一口米线,一个干辣椒,这种滋味真的是一大享受。
“好是好吃,只是太贵了。”
父亲在吃了米线之后,还直接将汤也是喝干净,这才一脸感慨地说道。
“以后有钱了一定要天天吃!”
彭百里有点好笑地说道:“爸,只要我们的生意做好了,想要吃米线还不太简单。”
父亲听了明显不是很同意,“说什么呢?要是天天吃,每顿三角钱,这多少钱都不够造的。”
彭百里没有反驳,在他心里这点钱算个屁,几十年后地上有三毛钱,愿意低头捡的人都不多。
他们吃饱喝足之后朝街上的供销社走去,两人都是各有心思,但是都希望能有一个好的收获。
彭百里发现供销社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啥都能买卖。
目前供销社是全国最大的杂货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后再也没有哪一家能这样辐射全国的了。
矗立在一中对面的供销社,彭百里远远都能看见,主要是门店上面有大大的牌匾,很是清晰醒目。
彭百里他们来到门店口,直接找上了售货员。
售货员小姐姐就看着他们俩。
这时候父亲明显是有点不好意思说出来的目的,彭百里只好亲自上马,落落大方地说道。
“姐姐,你好,你们这里能收药材吗?”
售货员听见他的话,忍不住用目光打量他几眼,主要是他现在才十二岁,还是一个小孩子,又是农村来的,看他的样子一点都不害羞,她有点小好奇。
“小弟,嘴真甜,药材是吧!”
“老方,你的生意上门咯!”
售货员脸上带着甜甜的微笑,她快四十的人了,听见小孩子叫她姐姐,心里很是受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