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明朝之江南繁荣和商业化》
第5节

作者: 俗人无语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松江县新农乡的土改调查数字差别不大。各阶层所有的土地占全部耕地的比率分别是:地主27.34%,富农20.77%,中农39.44%,贫农11.94%。富农、中农、贫农所有的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2.15%,大大超过地主的27.34%,自耕农经济占明显优势。而且该乡地主所有土地的将近一半(41.63%)是自耕田,还有19.11%的土地是佃入田,可见是规模不大的小地主。195个地主,平均每户出租土地37.62亩,这些地主中,54户在上海市,49户在松江县城,62户在泗泾镇,都属于“城居地主”。

  1950年对南汇、川沙、上海三县各阶层土地占有状况的调查表明,它们的情况也差不多同样。
  可以得出结论,土改之前,全国来说,“大量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情况是复杂的,不可一概而论。在工商业高度发达的苏南地区,就不是如此。
  【】

  【讨论】
  江南土地占有状况的演变,说明传统小农经济生命力很强。欧洲长期存在的商业化农场模式在中国没有发展土壤。苏南直到土改前还是重要的粮产区,农户的生活也还是并不富裕,因此可以合理推断,江南小农种粮的比重仍然较大,没有高度商业化,还在一定程度保持自给自足。【】
  日期:2021-08-29 20:38:52
  (07)

  *商业化对传统社会的冲击
  中国古代社会可能是世界文明史上结构最稳定的社会形态之一,从秦始皇建立了帝制直到近代之前,社会形态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直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在汉武帝将儒家文化设定为国家的政治-哲学纲领之后,文化思想形态的改变空间也很有限。
  儒家文化指导的社会中,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份承担相应的义务,并且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士农工商"体系。士大夫阶级是管理者,协助皇帝统治整个国家。农民是最重要的生产者,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整个国家运行的基础。而手工业和商业则经常受到限制,因为他们的过度发展很有可能对农业产生负作用,对国家的税收根基造成影响,因此他们的身份也较为低下。
  晚明开始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结构出现了很大的转变。人口的流动性逐渐增强,大量的农民放弃土地和农业耕作,进入城镇谋求生计。农民数量减少和手工业、商业从业者的增多,以农民为基础的行业金字塔结构出现松动。士农工商秩序受到了冲击。
  “士”阶层在世界史上大概是独一份的,只存在于中国越南和朝鲜,日本就没有。日本和欧洲相似,是贵族政治。它的商人-市民是独立于贵族之外。而“士”阶层是官吏、地主乡绅、知识分子的混合体,属于统治阶级。朱元璋规定,通过各级科举考取功名的士子,可以免徭役赋税。而农工商三个阶层法律上同等待遇,毫无政治权利。
  晚明江南出现了新型的市民阶级,构成有商人、手工业者、进城谋生的农民,以及一些下层的士人。市民的经济手段、生活和文化喜好都与士阶层有很大差别。士的文化是传统的高雅文化,诗书画琴棋等优雅艺术。士文化在世界史上也是独一份的,几乎每个知识人士都不同程度地掌握,它和个人修养紧密结合,是小众的,一个人自己也可以欣赏。而欧洲的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却不是每个贵族家庭都可以自己动手参与的。他们贵族普及的是钢琴和跳舞。

  市民阶层的文化是新兴的大众文化,短篇和长篇小说、说书和戏曲是典型。唐宋传奇和宋代话本在明代演化为小说。五大长篇《三国》《水浒》《西游记》《金瓶梅》和清代《红楼梦》,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其中金瓶梅集中反映了商人和市民的生活,其艳情描写也是前朝未有的。
  元代流行杂剧,明代出现多种地方戏剧。其中“四大徽班进京”诞生了京剧。不论短篇小说还是戏曲,宣扬才子佳人。在当时也是向往个性自由和爱情,突破了传统儒学的束缚,反映了市民的意识。

  市民文化是面向大众的、商业化收费文化。当时出版业很繁荣,专业书商印书卖书赚钱。说书和大戏也不是免费白送的。
  中国古代小说是冠绝全球的。书面文学的发展,从韵文走向散文,题材从宗教神话到历史英雄在到描写现实生活。明小说已经是现实主义的了。印度和一枝兰-阿拉伯文明长期停留在神话和传说阶段。欧洲书面文学起源很晚,迟至文艺复兴才开始出现。艺术水平明显不及中华。
  随着商业发展,经商致富的风气更盛。《歙风俗礼教考》称:“商居四民之末,徽俗殊不然。”万历《徽志》称明中叶商人在徽州“昔为末富,今为本富”。在盐商汇集的扬州“俗喜商贾,不事农业”;此类记载于各地地方志中数不胜数。
  一些士绅家族也热衷于商业活动。儒生士子在“竞事商贩”潮流的影响下,弃儒经商。明代散文家归有光(1506-1571)说:“虽士大夫家,皆以商贾游于四方。”山西蒲州任光溥,“幼盖尝攻举子业,有成绪矣,乃不获究其志,弃而服贾”。
  江南的生活风气也由俭入奢,尤以苏州为甚,辐射四方。不但富豪大家,即使普通百姓也讲究追逐奢侈,饮食服饰器物无不侈靡时尚。
  面对新的社会变化,一些文人开始提出新的观念来解释社会问题。属于王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是江苏泰州人,家庭是“灶户”,本人曾经商。他主张“百姓日用之学”才是“圣人之道”。

  泰州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李贽,则是传统儒生官员出身。李贽出生在泉州。他认为逐利性是每个人的共性,即使圣人也不能免俗,希望从人性的角度解释逐利性的合理之处,李贽宣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而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也是人的“禀赋之自然”。 在《道古录》中李贽是这样解释自己的思想的:
  "夫圣人亦人耳,既不能高飞远举弃人间世,则自不能不衣不食,绝粒衣草而自逃荒野也,故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
  李贽反道学的思想遭到朝廷和儒学主流的镇压,最终锒铛入狱,愤而自杀,以身殉道。传统礼教和基督邪教一样压制新观念。
  【讨论】
  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一向鄙视商业,主张重农抑商,提倡节俭反对奢靡。礼乐制度更从法律上限制商人的活动和生活。可是社会上从来都有很多人羡慕商人的富裕。传说中范蠡灭吴之后退隐江湖经商成为巨贾,石崇炫富等故事说出了不同的事实。
  晚明商人的形象虽然高大了一点,但也不必夸大。中国商人和市民从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阶层。欧洲中世纪中后期商人和市民已经成为有自治权的第三阶级,而明末商人在官府面前毫无政治地位。晚明依然广泛存在宗族,宗族里有不少人经商,只是说明商人依附于地主阶级。商人没有自己独立的知识分子、思想意识,商家子女还是读四书五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