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知秋点头,说:“的确如此。曾国藩并非完人,他能取得成功,有个不断提升、自我革新的过程。”
孔坤之接着话说:“这些年‘曾国藩’热一直长盛不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曾国藩,学习和模仿着他,视他为偶像。这说明曾国藩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长处。”
叶知秋说:“也许每个人都能从曾国藩身上找到与自己类似的缺点或不足。但是,曾国藩能够通过修身来改正这些缺点和不足,这让人们觉得可以借鉴他的方法来完善和提升自己。”
孔坤之笑着点了点头:“小叶这个观点挺有意思,有道理。”
叶知秋受到鼓舞,继续说:“人们对曾国藩的关注和兴趣,正好说明了处在变革时期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滋润,希望在同族同宗的成功人物身上受到启迪和教益。曾国藩身逢乱世,能够脱颖而出,功成名就时又能急流勇退,关键在于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克服自己的欲望。”
孔坤之说:“不错,欲望、权势和财富最容易让人迷失。曾国藩是个有信仰的人,他信奉儒家的忠孝仁义、克己复礼,这个世界上能够坚持理想与信仰的人最终是少数。这少数人才能成功。”
叶知秋深为赞同,说:“孔书记您说得对。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被封侯爵,他的弟弟曾国荃也因克复南京被封伯爵,父母先辈也得到诰封。作为汉臣,曾氏一门可谓得尽朝廷荣宠。而跟随他的湘军子弟也都水涨船高,权势熏天。乃至有人劝其自立为王,与朝廷分庭抗礼。但曾国藩并未因功高而自傲,反而深自警惕,不但压制弟弟以及湘军将领与朝廷亲贵之间的冲突,而且自请裁撤湘军。有人说曾国藩没有胆气,自剪羽翼;也有人说他对朝廷是愚忠。其实,一则曾国藩一生信奉的儒家忠孝仁义、克己复礼思想不允许他成为一个篡逆反叛之人。他平复太平天国打的就是‘护名教’的旗号,名教就是儒教,因而吸引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站在了他这一边。二则曾国藩看清了当时的局势,自己到达荣宠的极点,也就到了风口浪尖。如不识进退,他将成为众矢之的。不但朝廷亲贵视其如骨鲠在喉,必去之而后快,全国各地军阀势力也将联合起来反对他。而百姓经历了二十年的‘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没人希望再起战乱。即便是他的湘军系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左宗棠的楚军原本就自立门户,与其貌合神离。他着力培养的弟子李鸿章野心勃勃,所建立的淮军早欲取湘军而代之。在全国一片反对中,区区二十万湘军又有何能为?何况这二十万湘军内部已经开始腐化,互相之间争名夺利,暮气深重,不复为当年的精锐之师、‘王者之师’。一旦贸然起事,曾国藩必将身败名裂,成为全国公敌、名教罪人。他知道极荣最容易转化为极辱,为保一生清誉、一门平安,也为保一国元气,故而谦抑退让。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与强烈的欲望、巨大的诱惑做斗争。曾国藩是有大智慧的人。”
孔坤之赞赏地对叶知秋点了点头,说:“看来你不但读了书,而且还善于思考。这个‘极荣最容易转化为极辱’说得很好,符合辩证法,也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转化之理。其实,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们有些干部,就是在获得一定的权力和荣誉之后,开始膨胀,以为凭此可以为所欲为,忘掉了自己的‘初心’,更丧失了正确的‘荣辱观’。在尝到甜头后,又希望获得更大的权力和荣誉,甚至为此不择手段。这个时候的‘荣’,就成了障目的叶、绊脚的绳,让他们看不清前面的路,逃不开挖开的坑,终将闹得灰头土脸、自取其辱。可是,要把握这个‘荣辱’又何其难也,连曾国藩本人也为此蹉跌过。他在其后剿捻失败、‘天津教案’处置失当,为千夫所指、朝廷惩处,不能不说是因好名所累。名之一物,与利有相同之处,能生荣,也能生辱。不好利而好名,心易偏颇,同样会受人蛊惑和利用。我们有些领导干部,被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围绕,不学习、不虚心、不纳言,外行充内行,搞‘一言堂’,为了一些所谓的‘政绩’和纸面数字,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最后留下一个烂摊子,拍屁股走人。这种‘三拍’干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不亚于那些只为一己私利的贪官污吏!”
叶知秋一怔,心想孔坤之不愧是省纪委书记,三句话不离本行,从曾国藩的人生起伏说到了现在的干部荣辱。不知道他这是泛泛而论呢还是意有所指。
正说着话,李晓蕾查房回来,见了孔坤之便说:“孔书记,您在这里啊,我到处找您,回房间量血压吧?”
孔坤之指了指叶知秋,说:“我正和小叶聊得高兴呢!来,小叶到我房间来,咱们接着聊。”
叶知秋跟着孔坤之到了病房。李晓蕾拿了量压仪,轻声说:“孔书记,今天用了一种新药,量完血压,您要早点休息。”边说边挽起他的衣袖量起血压来。
叶知秋看到病床柜子上摆着一套线装书,拿起来一看,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线装大字本《曾国藩亲编经史百家杂钞点评》。浅蓝的绸缎封面,内文是竹宣纸,竖排的繁体字,捧在手上古意盎然。叶知秋竟有些爱不释手,连声称赞:“好书啊!这个版本都快绝版了。”
知音难觅。孔坤之见叶知秋有眼力,高兴地说:“这是曾国藩亲自选编的文选,当代很多学者都说这套书汲取了《四部精要》的精华。点评的学者是研究曾国藩的专家,有很多独到的见地。”
叶知秋说:“这套书出过几个版本,但是线装本很稀罕,有收藏价值。”
孔坤之轻轻抚摩着书的封面,感慨地说:“一本古籍传千秋啊!这套书用浙江富阳竹宣纸印刷,用竹宣纸制成的线装书至少可保存500年以上。”
叶知秋问:“怎么能保存这么久呢?”
孔坤之说:“这与书的材质有关。从一根毛竹变成一本线装书,过程复杂,工艺讲究。竹子要采当年生的嫩竹,每年小满时节开采最佳。所谓‘一青二白’是指篾青用来做毛边纸,篾白才能做宣纸,制造宣纸的水要水质清澈,以保证纸浆制成纸后的质量。每一张宣纸的制作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叶知秋听得入迷,说:“孔书记,没想到线装书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孔坤之在病房待久了,难得碰上聊得来的人,情绪很好,说:“这套书我已经看完了,你拿去看吧,看了之后,我们再交流心得。”
叶知秋也不推辞,说:“好的,我看完再还给您。您放心,我会小心保护好它的。”
孔坤之哈哈一笑:“我当然放心。看得出来你是个爱书惜书之人。”
李晓蕾量完血压,说:“孔书记,血压正常。不过您看书别看得太累了,我看您一看书就是两三个小时一动不动,这样血脉不畅,容易瘀血闭阻而导致胸闷。”
孔坤之说:“小李护士,你不知道这痛风痛起来啊,难以用词语形容。我是靠看书来分散注意力,减轻痛苦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