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不是诸葛亮气死的,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没去吊丧,一切都是小说家之言。周瑜临死前上书孙权,推荐鲁肃代替自己镇守江陵。孙权便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代周瑜领兵。注意鲁肃是校尉,不是小说里的大都督,虽然他的职责重大,但是军阶并不高。
与周瑜主张吞刘自大不同,鲁肃主张联刘自保。鲁肃极力劝说孙权同意刘备借荆州的请求。
在我们看来,鲁肃的想法非常奇怪,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家的土地交给别人呢?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地图就会明白。
刘备当时的地盘,东面是扬州,是孙权的地盘;南面是交州,交州在当时是极度落后的地区,没有开拓价值,而且也在这一年归附了孙权;北面是荆州的南郡和江夏郡,也是孙权的地盘;西面与益州接壤,但被五岭山脉阻隔,翻越难度极大。
此时的刘备已经完完全全被困锁在荆州南部四郡之中,但刘备绝不会甘心成为笼中之鸟等人吞并。刘备宁肯冒着被软禁的风险也要亲自去向孙权要一条向外界发展的通道,如果得不到,那刘备只能选择与孙权反目成仇。
一旦曹操再度挥师南下,刘备又在背后捅一刀,那孙氏集团就成了汉堡包中间的那一片牛肉,这正是鲁肃所担心的。
其实周瑜也担心这个,因此建议孙权先解决了刘备,但是孙权没下去手。
刘备来见孙权之前,诸葛亮就极力劝阻,认为此行凶多吉少。周瑜死后,刘备听说了当时周瑜建议孙权软禁自己,吓得说:我差点栽在周瑜手里了(殆不免周瑜之手)。
刘备一次从曹操那里虎口脱险,一次从孙权那里虎口脱险,民间传说“耳朵大有福”,此言非虚。
孙权最终接受了鲁肃的建议,把荆州借给了刘备。鲁肃退出江陵,屯驻陆口。陆口在赤壁下游七公里处,在此后的数十年里都是江东集团的重要军事基地。
这就是“借荆州”事件的始末,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荆州一共七个郡,从北到南分成三层。北面的第一层,一个郡,南阳郡,自张绣投降以后就是曹操的;中间的第二层,两个郡,南郡和江夏郡,赤壁之战以后基本上都是孙权的;南面的第三层,四个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是刘备自己弄到手的。
荆州七郡,孙权只占了俩,最后也只把南郡给了刘备,江夏郡依然保留在自己手中,何谈“借荆州”?
清代学者王懋竑(mào hóng)在《白田杂著·卷4》中经考证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借荆州”,孙权借给刘备的仅仅是南郡。
当代很多学者都支持这一说法。
但是这里还有问题。
据《资治通鉴·卷66》记载,“鲁肃劝权以荆州假刘备”。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刘备)从权借荆州数郡”。
据《三国志》中《吴主传》、《周瑜传》、《十二虎臣传》等记载,在刘备“借荆州”之前,有许多江东集团的文武官员在荆州南四郡任职。
这样看来,南四郡不是刘备的,而是孙权,孙权借出去的不是一个郡,而是好几个郡。
然而《三国志·先主传》明明说,是刘备自己攻取的南四郡。
到底该如何解释这些矛盾的记载呢?
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刘备在攻取南四郡的同时,孙权也不落人后,同样将手伸向了南四郡,并得到了一部分土地,正是由于孙、刘双方的势力在荆州犬牙交错,说不好还有擦枪走火的可能,刘备才会向孙权提出由自己统一管理荆州。
孙权最终在鲁肃的劝说下将南郡及南四郡的己方控制区全部交给刘备,曹操听闻后,惊得落笔于地,可见鲁肃的计策绝非昏招。
孙刘联盟已然渡过危机,趋于稳固,这正是曹操最担心的。那么,南郡失守以后,曹操又做了些什么呢?
下节再聊。
日期:2022-02-10 07:53:03
第九十节 铜雀承天
上一节我们聊到,孙刘联盟已然渡过危机,趋于稳固,这正是曹操最担心的。那么,南郡失守以后,曹操又做了些什么呢?
在丢失了荆州大部分土地之后,曹操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张榜招贤。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颁布《求贤令》,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后来,曹操又颁布了《举士令》和《求逸才令》,合称《求贤三令》。《三令》所表达的求贤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唯才是举”。曹操只要有才华的人,并且特地注明了,品德和出身并不重要,不仁不孝不要紧,贪污受贿不要紧,和嫂子通奸不要紧,只要有才就行。
《三令》的政治观点即便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激进的,但它竟然出自一千八百年前一位五十六岁的老人,实在让人感到惊讶。
“唯才是举”虽然是在《求贤令》中首次被明确提出的,但却是曹操贯彻始终的用人纲领,这点我们之前已经详细说过了。
既然“唯才是举”是曹操一以贯之的选才标准,那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又专门提出来呢?如果说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人才,那《三令》实际上是失败的,因为《三令》过后,曹操并没有获得特别重要的人才,曹操集团核心成员都是在赤壁之战以前就确立的。因为曹操这么多年都在唯才是举,该网罗到的人才大部分都网罗到了,所以《三令》不过是一种政治姿态而已。
那曹操到底希望通过《三令》表达什么想法呢?
曹操是想为自己权力更上一层楼铺平道路。
汉代遵从儒家思想,等级制度森严。曹操的官职是丞相,爵位是县侯,已经到了人臣所能达到的最高点。然而曹操想要的远不止于此,从乱世开始的那一天,曹操就已经决心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而旧秩序的最大维护者就是士族阶级,士族阶级保卫旧秩序的最大理论依据就是儒家思想。只有打破儒家思想,曹操才能彻底冲破士族的阻拦。正如民国史学大师陈寅恪所说“摧破其劲敌士大夫阶级精神上之堡垒,即汉代传统之儒家思想,然后可以成功。”
哪里作为突破口最合适呢?想来想去,曹操决定从用人下手。《三令》中,曹操列举了诸如姜子牙、管仲、陈平等大量历史人物,这些人都不符合儒家思想的用人标准,却都建立了不世功业,以此证明儒家那一套救不了世。
发布《求贤令》的当年冬天,曹操又发布另一道教令,这就是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叫《十二月己亥令》或《述志令》。
大致意思是要把自己四块封邑中的三块还给朝廷,以表示自己的谦卑。让县当然只是个由头,曹操是要借这件事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
曹操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自己没有篡位的想法(不逊之志)。教令的前半部分,曹操非常谦虚地表示,自己出身不好,也没有太大的志向,后来形势所迫一心想为国出力,如今位极人臣,再无所求。教令的后半部分,曹操开始阐述核心问题,那就是既然别无他望为什么自己还不退隐呢?一来是因为天下还未彻底平定,国家还需要自己上阵杀敌,“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二来是因为如果交出兵权,自己被必然被仇家所害,不想“慕虚名而处实祸”。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