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过去了,曹操积攒够了舟船和粮食,终于可以再找孙权报仇了。
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选择好路线,最好的路线当然是水路,省时省力还省钱。
赤壁之战时,曹操从江陵下水,拐过了洞庭湖,最终在赤壁被孙刘联军阻击。之后江陵乃至整个南郡都被刘备牢牢控制在手里,想再走这条路已经不可能了。就算能走,估计曹操也不敢走了。
这一次曹操的行军路线是先从邺城出发,一路南下到达谯县(荀彧从许都来此等候),然后乘船沿涡水驶入淮水,再沿淮水驶入肥水(中途路过寿春,荀彧因病被留在此处),再沿肥水驶入施水,再沿施水驶入巢湖(中途路过合肥,是军事重镇),出巢湖后经濡须水直抵长江。
曹操的这条行军路线非常合理,虽然前半程是陆路,但行程不算远;后半程全是水路,吃着火锅唱着歌就到长江了。
孙权为了防备曹操,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迁治所。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九月,即曹操出兵一个月之前,孙权将自己的治所从京口迁到了丹阳郡的秣(mò)陵县,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意为建功立业。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孙权在建业的西部依石头山建了一座石头城作为建业的屏障,这就是南京被称为石头城的原因。
第二件是建坞堡。孙权在濡须口“夹水口”建了一座濡须坞,形如偃月(半月形),因此也称“偃月坞”。“夹水口立坞”就是说这座坞堡横跨濡须水东西两岸,将濡须水夹在中间。那濡须口在什么地方呢?
这里“口”指的是水口,常用于某条河流汇入长江、黄河等处。比如“夏口”、“油口”、“渭口”等等。这样看来,濡须口应该是指濡须水入长江的水口。
然而孙权如果在这个“濡须口”布防,是违反军事常识的。因为曹军只要从濡须水登陆,就可以从陆上围攻濡须坞,濡须坞完全没有作为军事要塞的价值。
濡须水从巢湖南流至长江,中途要从两座山中间流过,这两座山东面的叫濡须山,西面的叫七宝山,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出水口才是真正的濡须口。
据《无为县志》记载,“巢湖水向东南流,经七宝、濡须两山对峙间,以‘口’名之,即‘濡须口’。”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濡须水在今安徽庐州府巢县南,源出巢湖,东南流经无为州,东入江。濡须坞在无为州东北五十里。”
这两个记载是吻合的。
濡须口是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水口,而不是濡须水入长江的水口。
那孙权为什么要在濡须口抵御曹操,而不是依托长江在南岸布防呢?
原因有两点。
第一,濡须口依托山势,敌人的陆军展不开。
第二,长江不可守。
长江几千里长,渡口太多,全线布防需要太多兵员。因此,南方政权想要抵御北方政权的入侵,就不能让敌人进入长江,最好把防线推到淮河流域,这就是所谓的“守江必守淮”。
淮河因此也成了北方政权与南方政权的天然分界线。南北朝时期,前秦与东晋就是以淮河为分界线;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与南唐也是以淮河为分界线;宋金时期,金与南宋也是以淮河为分界线。
对于南方政权而言,如果淮河没守住,防线可以后撤至襄阳——合肥一线;如果襄阳——合肥一线也没守住,防线可以后撤至江陵——濡须口一线;如果江陵——濡须口一线也没能守住,那就只能依托长江防守,这是最坏的结果,战争的主动权就完全控制在敌人的手里了。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头看赤壁之战。
曹操占据江陵以后,就控制了长江上游,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也就是张昭所谓的敌人与自己已经共享了长江(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曹操打算顺江东下,贾诩却出来劝阻。贾诩说,明公刚灭袁氏,又收荆州,威名远播,声势浩大。现在只需把荆州治理好,让百姓安居乐业,江东自然归降。
乍一听,贾诩句句套话、空话、废话,不知所谓。然而以贾诩之聪明绝顶、小心谨慎,怎么可能在如此紧要关头乱说一气?
贾诩是懂军事的。他知道现在曹操对孙、刘已经形成绝对优势,只要牢牢控制住荆州,就意味曹操不光可以沿长江而下,更可以从长沙郡等地进入江东。孙权能调动的军队不过三五万人而已,曹操这面却有二十万大军。孙权防得了南就防不了北。另外,江南、江北之间边境线漫长,只要在荆州牵制住孙权,曹操可以在江北慢慢恢复生产,屯田备战。如此一来,又有多条水路可以用来渡江。
从某种角度说,曹操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除非他一定要一战决胜负。所以,曹操率大军孤注一掷顺流而下之时,周瑜高兴地对孙权说曹操这是自己来送死。最终,乌林的一把大火烧掉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套用一句游戏用语——曹操优势很大,曹操A了过来,曹操GG。
曹操犯了和袁绍当年一模一样的错误。
好在曹操心胸比较开阔,战败之后没有杀了出对主意的贾诩,也没有气得一命呜呼。
赤壁之战后,周瑜拼了命也要打下江陵,其目的就是为了将防线推到长江北岸,否则曹操吸取教训后再来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同时,孙权也在全力攻打合肥,还差点亲自上阵,只是最后没打下来。
说回濡须之战。
曹操南下后,攻破了孙权在江北的大营,生擒都督公孙阳。然而曹操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濡须坞,与孙权对峙一个多月无果后,曹操只得先行撤退。
不管怎么说,曹操毕竟没有空手而回,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天子要权力了,一场大戏即将上演。那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好戏呢?
下节再聊。
日期:2022-02-14 16:22:15
第九十四节 封公建国
上一节我们聊到,不管怎么说,曹操毕竟没有空手而回,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天子要权力了,一场大戏即将上演。那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好戏呢?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三月,也就是曹操在回军邺城前一个月,曹操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并州。
什么是并州呢?
并州就是把天下的十四个州(原本十三个州,李傕、郭汜掌权期间从凉州分出一个雍州)合并成了九个。
为什么并州呢?
第一,打破旧秩序。并州计划将最初的司隶七郡一分为三,四个归冀州,两个归豫州,一个归雍州。西汉的故都长安,东汉的故都洛阳都在司隶,从汉武帝开始,司隶作为“天下第一州”存在了三百多年。司隶的灰飞烟灭是对旧秩序的沉重一击。
第二,建立新秩序。除了司隶四郡之外,并州计划还将整个幽州和并州并入冀州,冀州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州。冀州是曹操的老巢,这次冀州的扩张就是为新秩序的建立打好基础。
重划九州一事,曹操早在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就曾考虑过,那时曹操刚刚攻陷邺城,被天子任命为冀州牧,让还了兖州牧。在河北还没有被全完平定的情况下,曹操就急不可耐地想建立新秩序,这也印证了我们之前的推论——曹操代汉的想法是从将天子攥到手里那一刻就有的,而非随着权力、地位、野心的增长而产生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