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行》
第14节

作者: 朝五军
收藏本书TXT下载
  心中一个劲的想,这陈云甫哪里是什么王公子弟,怕不是出宫的皇子吧。
  赐宫女伺候,这是多大的圣眷?
  小太监任务完成,转身回了宫,陈云甫才一收脸上激动,眼神在这些宫女身上掠过。
  那宝祥考虑的倒是周到的很。
  只怕,还有第三点那小太监未曾说起。
  便是这十几个宫女之中,也有‘锦衣卫’吧。
  不过陈云甫依旧很开心,他也确实值得开心。
  这些宫女是什么?
  是圣眷的具象化!
  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政治资本。

  陈云甫不仅要留下来,还得大张旗鼓的招摇过市,要让这里仁街住下的王公权贵们全都知道才行。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面对宝祥送来的这份大礼,陈云甫可不能眼睁睁的给浪费掉。
  新家的收拾工作因为有了老吴的帮忙继而变得容易许多。
  老吴是土生土长的金陵本地人,对金陵可谓是极其熟悉,也很快帮陈云甫从集市上雇佣了十几名短工。
  雇佣、短工。
  这是两个很关键的词,记下来,不考。

  明朝是有奴籍的,这一条政策有受诟病的地方,因为宋朝没有奴籍。
  当然宋朝关于官、贵、显、富等家族私蓄奴仆的行为视而不见,但立了块牌坊,也就是主客户制度。
  等到了元朝时,蒙古人蓄奴的习俗导致奴籍重新出现,而明承元制,亦保留了这一备受诟病和后现代文明所不许的政策。
  既然明朝有奴籍,为什么老吴这里是雇佣短工而不是直接买奴。

  原因就出在了洪武五年朱元璋的一道诏书上。
  “势弱力孤和贫不能存者不可投庶民之家为奴。”、“诏书到日,即放为良,违者依律认罪,没其家人口,分给功臣为奴驱使。”
  这两句话串到一起的意思简明重点,就是说非官身之家不可养奴。
  阶级性就在这里凸显出来了。

  陈云甫不是官,他当然没有资格在家中养奴,所以只能雇佣一群人以短工的名义入宅。
  连家丁都不可以称。
  因为家丁这个词一样带有明显的主仆意味,是有传统大家长制度下压迫与被压迫阶级性质的。
  而短工就不会出现这种感觉。
  陈云甫只是东家,与受雇佣者之间是平等地位。

  好比所谓的个体工商户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后者领工资上班,干的不开心转头就可以辞职。
  不存在哪一方强迫领导另一方的羁留关系。
  而对于诏书前自愿卖身于富产阶级的妻女奴婢,朱元璋的指示是‘官为赎买’,意思就是由官府出面将其买下,改放为良。

  不过考虑到明前期空印案及郭桓案的巨大影响和对地方地主、豪强、富产阶级的毁灭冲击,官府自行花钱赎买的可能性估计够呛。
  扯远了,说回正题。
  老吴给陈云甫雇了十几名短工后即告辞离开,现在这处曾经的闫府已经变成了陈宅,重新迎来了第二位东家,他这个应天府户曹守宅人的职责即宣告结束,该回衙门复命了。
  总不可能留下来做陈云甫的管家。
  即便他自己愿意,陈云甫也不可能更不敢认下。
  好歹人家老吴也是衙门里吃饭的,便是个胥吏也不能在他一个平头百姓家里供职,那他陈云甫实在是太不知尊卑好歹。
  好在有玲儿她们这些个曾经的宫女在。
  玲儿是马皇后近前时候的女官,出自尚宫局,正儿八经的搞内务一把好手,人尽其才,陈云甫就把家里的事都交给了她。

  至于自己。
  姚广孝寻来了,要带他去吃饭,顺便见个人。
  至于大晚上的见谁,这个问题似乎大家都心照不宣。
  望月楼上听云阁,陈云甫和姚广孝在这里坐了大概一刻钟,便听得门外脚步声响,由远及近后门被推开,一个自己心中早已有所猜想的男人推门走了进来。
  大明燕王,朱棣来了!
  “参见燕王。”姚广孝起身,率先开口见礼。
  朱棣一脸的和煦微笑,在这京城中安生了半年时光,他看起来年轻了许多,煞气也褪去了许多。
  “道衍大师无须多礼,快坐。”
  说着话,朱棣的眼光却投到了姚广孝身后的陈云甫身上。
  “王爷,这位之前是贫僧的师弟,法号道明,而今还了俗,姓陈讳云甫。”
  姚广孝闪开半个身子,把陈云甫介绍给了朱棣。
  而陈云甫也不含糊,更不敢随意打量朱棣,直接撩袍屈膝下拜。
  “草民陈云甫,参见燕王殿下,王爷千岁。”
  他现在是平民又无官身,不再是天界寺的和尚,见到朱棣这么位藩王,当然得行拜礼,哪里敢随意作揖了事。

  不过他这一拜也没拜下去,离着地面还有几寸呢就被朱棣双手抬住。
  “道明小大师就不要如此多礼了,你为母后诵经半载,冲这一点,孤便欠你一份人情啊。”
  二十啷当岁的朱棣很是客气,加上他那英武不凡的长相容貌、贵为燕王的身份,很难不让人心生好感亲切,可陈云甫却不敢太过受用。
  因为朱棣是一味权力的毒药,不能轻易去碰啊。
  而且姚广孝带自己来见朱棣还不知道安的什么心呢。
  果然,陈云甫顺势起身,谢过朱棣,身旁的姚广孝就开了口。
  “燕王可知,我这师弟现在已经还了俗。”
  “哦?”朱棣佯做刚刚知晓姿态,遽尔喜道:“好事,好事。云甫小友长得一表人才,又兼得聪慧机敏,做和尚确实是屈才了,还俗是好事,小友若是无有去处,不如待月后随孤一道去北平如何?”

  这算是来自永乐大帝的橄榄枝吗?
  陈云甫有些不可思议,自己也不像人家曾泰那样贤名远播,何德何能配得上朱棣出面相邀?
  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这一点,陈云甫一直都牢牢记在心里。
  于是当下便开口道:“燕王有所不知,草民眼下已经在金陵安了家,打算工读诗书,以参加明年的科举。”
  遭到拒绝,朱棣并无生气之意,依旧含笑点头。
  “好好好,参加科举出仕入第,为国效力是好事,那孤就提前预祝小友鹿鸣高中,三甲折桂。”
  言罢,朱棣拍了拍手,门外守着的几名亲兵推门走了进来。
  两两一组各自抬着口箱子。
  箱子很沉,落在地上的时候发出闷响,看来内里份量极足。
  朱棣也不含糊,直接将这两口箱子打开。
  霎时间,璀璨的珠光宝气折的陈云甫不由自主屏住呼吸。
  满满两箱子的珠宝和金银!

  “金陵不比他处,花钱的地方多,孤久在北地,物产贫瘠也没有什么能拿出手当见面礼的,好在当年帮高丽赶走了蒙古人,收缴了不少金银俗物,孤也用不上,就赠与云甫小友你了,以为科举资助。”
  古代最早的政治献金就是这科举资助。
  地方上若是哪家有个秀才举人什么的,入京科举的时候都不会缺钱,地方豪族富贾往往会排队送钱,名为资助科举盘缠,实际上就是政治献金。
  可政治献金都是最底层商人所用的手段,毕竟士农工商,而朱棣身为大明权位最重的藩王,怎么可能向陈云甫送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