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书侧身摆手道:“村民们不愿过河拾柴,一是敬山、二是麻烦,只是多在村南山坡捡拾,去年扶贫工作组为解决村民拾柴生火不便,防范用火安全,还专门给黄茧村每家每户赠送了一套户外太阳能加热器,极大解决了村民们日常烧水煮饭的需求。”
听支书说完,教授温和接说:“老山橘子于此生长,看来正是得益于这里优质优良的生态环境,此真乃黄茧村发展之大幸。”
穿出整片松林,继续向山腰攀登进发,山路逐渐陡峭起来,支书放慢了脚步,不断嘱咐我们注意脚下安全,我仍跟走在队伍的最后,这时我还在执行组长交给我的一项特别任务,便是记录好进山线路,以备后期工作组走访重用。
这时周围全是些一人多高的灌木,行进路线也由之前直线缓上变为之字攀爬,就在众人费力上登之时,忽听教授发出两三声惊叹,他伸手遥指,只见前方又见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组长惊问:“老师,这树林看起来全是桑树呀?”教授点了点头,向前疾行而去。
众人随教授来到树林前的一棵大树下站定,只见这树直径一米有余,高二十多米,教授从树身剥下一小指甲块大小树皮,后在树皮处,用指甲来回刮擦,只见慢慢有细密白色汁浆开始渗出,教授将树皮搁置手心,向我们指说道:“这树皮厚结,呈黄褐色,具有不规则的纵裂纹,树皮出浆,也叫桑皮汁,可治外伤出血,这是桑树典型特征。”说完,教授望向支书。
支书接过话来,回道:“老人曾说,云雾山中有一片古桑林,原是金银环蚕生息地,不过明朝时,蚕茧消失,桑葚不结,应是此处。”
组长为人稳重,昨天也已见过那令人惊异的六株老山橘王,但此时仍为眼前所见惊诧,沉声问道:“教授,桑树真能生长得如此高大吗?记得自己小时候,每到四五月份,总爱在村头爬桑摘葚,吃得满嘴满身紫色水汁,那桑树最高的也不过就是十米样子,不像这里桑树一长都高二十多米。”
教授神情肃然,回道:“桑树自古产自中国,此处地貌奇特山恋绵延,又偏远闭塞,难为外人知晓来往,故山中物种闭环衍续保存完好,我们眼前所见,应是桑树一古老分支,其基因决定形体本身就粗壮,加之这里气候温润潮湿,空气中含氧量充足,树木生长愈加高大,再者,古时这里不知为何蚕茧绝迹桑葚不结,这一急变,必然影响桑树簇群,它们在长时间周期中完成自我进化,将自身长得更高更大,这样才能更好延续自身与保护树群,所以这片古桑树群全都生长得异常高大,其成形时间怕有数百年之久,结合黄茧地名由来,推想可能还早与山下那片老山橘林。”
教授这一番讲解,让众人都豁然开朗起来,我内心好奇,接话问道:“教授,桑树最长能活多久?”
教授答:“这种古桑树如果生长环境适宜,不被人为破坏,它本身是可以活到八百到一千年时长,目前,我们国内发现最老的一棵桑树,是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已有1600多年历史,但像此地这样大面积生长的古桑树林则非常罕见,唯有一个地方曾发现报道,那是黄河故道边的山东夏津,没有想到今天能在这里亲眼得见,实为大幸。”
教授说完再次引得我们惊叹不已。
进入这片古桑林,越往里走,桑树姿态越是各异,有的并株而生,有的扭曲干拔,还有的倒地腐亡却卧枝新生,让人看后啧啧称奇,心生敬畏。
这时,支书将我们拦停下来,从他口袋中掏出一个古旧的百雀灵雪花膏盒,扣开盒盖,盒中装有一种黑色膏泥,异香扑鼻,支书告诉我们由此再往上去,就离山脚橘林渐远,会有蛇虫出没,必须提前防备,此时他手中所拿,便是当地村民自制必备的“山橘膏”,此山橘膏不光能驱离蚊虫,还能趋避蛇、蝎毒物,甚有功效,我们三人突然听闻,一时全都有些紧张,但见支书神色淡和,不慌不忙为我们在衣、裤、鞋、拐处薄薄涂抹,众人这才心神渐安。
我们接着在古桑林中向上登行,辛香随身持久不散,无见任何蛇虫近身。
日期:2021-10-25 10:49:21
走出一个时辰,桑林开始变化,不同树种混杂,阴湿晦暗,有时抬头,遮天蔽日的枝叶让人几乎看不到一巴掌大的天,人行其间,那阴霾静谧厚沉让人压抑紧张,催使我们加快上行脚步。
林深处鸟兽渐渐增多,松鼠、锦鸡、穿山甲、山龟时不时掠过身旁,既使人惊吓又让人欣喜。
教授边走边听,细数着听闻到的林中鸟鸣:啄木鸟的、画眉的、百灵的、喜鹊的、杜鹃的、黄鹂的……这让紧随其后的我,敬佩不已。
这时,在我们身旁不远灌木丛中,突然传来一阵奇怪啼鸣,教授猛得停下脚步,急摊双臂,我们慌忙跟定,瞅瞧教授不敢乱动,教授缓慢按手轻轻下蹲,我们全都屏息蹲下,只见右侧灌丛中,钻出一只漂亮大鸟。
这家伙头尾相加长有一米,头部腥红,颈部麻灰,胸背栗色,尾羽湛蓝,它像正在枝丛中寻找食物,时不时抬头观察下四周,这时,它已发现了我们,瞅瞅看看并不害怕,反而踱到跟旁,歪头侧目的盯看,那样子十分呆萌十分有趣。
教授慢慢地从他那蓝灰色帆布大包里,摸出卡片数码相机,对准大鸟连拍,咔、咔轻响,这才引起大鸟警觉,它鸟头一拧,向前方跑开,离我们十多米后,又回过头观察并不离去,就在我们觉得诧异时,我们右前方灌木丛中又传出啼鸣,接着一只栗褐色鸟儿从中钻出,它警惕向我们瞅望几眼后,再啼鸣一声,呼那漂亮大鸟离去,待它们完全消失不见,教授这才起身。
“那是什么?”组长向教授问出了我们的疑问。
教授见我们都好奇地等着他解释,这才推了下眼镜对我们说道:“那是白颈长尾雉,它是中国特生鸟类,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有人工饲养的,但野生户外的数量非常稀少非常罕见。这云雾山怕真是神山呀,这里地貌奇特生态优良,没想到竟有这等保护鸟类,此处万不可轻易破坏与开发呀!”
教授说得严肃,大家听得惊奇。
继续向上攀登,道路愈加难行,幸有支书领导带路,我们手脚并用,艰难攀爬半个多小时,终于站上一处平坡。
大家在平坡处略作休整,支书抬手上指,向我们说道:“云雾山主峰高有1616米,从下至上明显分为三个部分,下方山麓,是老山橘林;中段为山腰最长,此处又分下上两部分,下部就是我们刚才穿过的古桑树林,上部便是近前这片原始野生杂树林,穿过杂树林,就是上部顶峰,顶峰区段总高370米,四面暖湿气流推升至此,遇冷形成云雾,云雾常年环此绕流,遮蔽不散,故古人将其称为云雾山。等下进入顶峰区,气温会骤降,大家注意扎紧束好衣裤保暧,如云雾过大,怕遇有危害不测,我们就此返回;万一天气放晴,我们则要急行冲顶,在顶峰处,可查看三道山、黄茧村全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