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道救时 不一样的曾国藩》
第41节作者:
扬光RC 此五策,全部是从商人的角度考虑的政策,十分符合船户之心思。于是,他们看到这么好的条件,当场答应,并与陶澍签订口头协议。
与船商们谈好只是解决了基础的条件,而真正考验陶澍政治智慧的则是:如何如愿以偿的成功实行海运。陶澍想的是:要既不使河运的既得利益者感觉利益受损而平稳过渡,又不至于使阴招横阻海运,而致功败垂成。此事务须: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为稳妥计,陶澍抛出了“半海运、半河运”、“河海并运”的思路。
直到道光六年(1826年)五月,上年的漕运还有40多个船帮没有渡过黄河。令道光皇帝极为震怒,一气之下将负责漕运的各大官员,一个不落、通通打五十大板:原任两江总督、现居大学士的孙玉庭被贬为翰林编修、休致:漕运总督颜检连降两级,以三品衔休致;两江总督魏元煜、河道总督严阆降级留任。
“休致”,用今天的话说,叫辞职,或者说是劝退。
虽说有了道光皇帝大刀阔斧惩处要人,但陶澍还是觉得要平衡好各方利益,做到积极稳妥,不匆忙行事。他再次提出建议,将“河海并运”的前期筹备工作时间延缓,迟至下半年才开始运输。
大局谋定后,与此同时的,则是要迅速搭建得力办事团队。
他一到江苏,就分批接待地方官员,对所涉事项逐个摸底。一摸底方知,问题还真的是不少。
官事上,在江苏的68个州县中,有能力做事的官员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则是:这些官员,是有七成之多属“捐纳”而进。
虽是花钱买官,但买来的官也不全是庸官。造成官员普遍无能的根本,则出在清朝的官僚制度上:分官与吏。
官,负责大政方针;吏,则负责具体办事执行。官员不懂办事,而懂办事的吏,却掌握着实际权力;吏往往因工资太低,常借公务向民众“浮收”,也就是乱摊派、多收税。朝廷即使出台利民政策,也常常被他们念歪,常使民众处于无感状态,而不念其好。
为了杜绝官吏分裂、执行走样,陶澍便组织成立上海海运总局,由俞德渊出任经理。连黄冕、关天培都被邀请进来主事。并特别选出海运人员,每人都有明确分工,从而杜绝了河运班子之间推诿拖拉、营私舞弊之习气。
陶澍由于措置得当,“商情颇形踊跃”,很快雇得沙船一千余只,三不像船数十只,分两次可以运米160余万石。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初五,陶澍发号起运。上千艘沙船行水如梭,开往天津。
八月初,前后不满两月,160多万石漕米分两次由上海起航,全部安全运抵天津。运粮之速,米质优良,多快好省,朝野震惊。
陶澍在《海运全案序》记载:本次共运漕米163万3千石,沿途损失800多石,不及全部运米的千分之一。正额则颗粒无损,自始至终不溺一人。本次海运速度是河运的几倍,节省银钱10多万两,米10多万石,省去向百姓征“浮收”一百多万两。
陶澍漕粮海运,成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成功改革。
此事之稳妥,在于他事前缜密、冷静。他有意处理好了前面的“三大问题”,极力促使官员内部矛盾趋于缓和。
正由于前面工作的铺垫扎实、细致、到位,当道光帝面对反对声浪时才不为所动,从而得到了道光帝少有的坚定支持。
做事深谋远虑、顺天应人,上通下畅,怎能不成?!
陶澍海运成功,也在于他敢于完全抛开河运旧有的官僚体系,另辟蹊径,借助一种新型简约的官僚体系,将新生的商人力量组织起来,政府通过购买他们的服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陶澍此次所为功成,震动朝野,也令道光帝大喜过望,兴奋之时将其誉为:“干国良臣”!
日期:2022-06-05 11:54:31
不一样的曾国藩(89)
第十二章
湖湘人才之喤引 大清陶澍第一人(上)
漕粮海运实赖“湖湘第一代铁三角”
陶澍领衔的“漕粮海运”成功,不得不提另外两位湖南同乡得力攘助,此二人是:贺长龄和魏源。
“漕粮海运”行动成功后,对从政有为之信心大增。陶澍又找魏源梳理了一下思路,又与贺长龄共举,一致对“组建经世派、振兴湖湘”之人生理想达成高度共识,自此“湖湘第一代铁三角”正式构建起来。
后再经精心谋划,陶澍与魏源、贺长龄等又一次成功推动“盐政”事务,一举解决了困扰大清多年之顽疾。陶澍亦因此被誉为继管仲、刘晏之后史上第三个伟大盐政改革者。
魏源(1794年—1857年),湖南隆回司门前人 ,与陶澍同出于岳麓书院 ,同乡同学又同道。且魏源和陶澍自幼都有“神童”之名(魏源其人还将在本书第二部《闯荡京城》中详述)。
陶澍7岁读书,8岁学诗,12岁作文。”魏源9岁应童子试 。陶澍25岁中进士,46岁封疆大吏,53岁擢两江总督。可谓青春得意,官场顺畅。魏源15岁中秀才,20岁考取拔贡,28岁考取举人 ,但却直至52岁才中进士 ,授任江苏东台知县 ,不仅科场不顺 ,官场亦多坎坷。
魏源和陶澍有世交之谊。陶澍年轻时随父游学四方,到过魏源家里。魏源祖父孝立公是位“隐居不仕 、笃行著邑”之长者 ,见陶澍年少聪颖 ,谈吐高雅 ,当即热情款待 ,并给予资助。那时魏源年仅几岁 ,彼此印象均不深。陶澍任江苏巡抚时 ,魏源之父魏邦鲁为属下县令 ,陶澍“礼遇之 ,不以小吏待也。”除上下级关系外 ,二人更是乡亲 、朋友。
魏源真正结识陶澍则是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年,魏邦鲁进京复官,魏源随父入京应付朝考和从师问学(此时曾国藩方才3岁,尚属幼童)。
道光五年(1825年),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请魏源入幕,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正是此年五月 ,陶澍由安徽调任江苏巡抚,三人始共处江苏一地,交往渐密(此年,曾国藩14岁,刚刚拜师欧阳凝祉,尚未入县学)。
当时,“东南之计,无如漕盐”,陶澍深为漕运 、水利以及盐务诸政所苦。而魏源 ,这个 以“经世致用”为己任之学者,对这些问题已深有研究。为此 ,陶澍常常放下巡抚身段,以老友身份 ,前往贺氏幕府向魏源求计问策。魏源亦毫不保守 ,陶澍每有所问 ,总将自己主张和盘托出。
道光五年(1825年)秋,魏源随陶澍、贺长龄去上海筹办海运。在陶澍主持的高端会议上,魏源力排众议,极力支持陶澍改革漕运主张,全面阐述了他本人所倡“以海运代河运、以商运代官运、因商用商”之策,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之观点。自此,奠定海运之计决意实施。
陶魏联手再度试水”盐政“
道光十年(1830年)秋 ,陶澍被授两江总督 ,兼理两淮盐政。
陶澍接任两江总督不久,经过调查发现“两淮盐务”沉疴难治,几乎处于瘫痪之境地。
一是官盐滞销而私盐猖獗。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乌烟瘴气,而百姓买不起盐,怨声载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