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战史:江山北望》
第7节

作者: 恶魔之读书者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军出发后,经乌孙一路在阗池(今伊塞克湖)西遇康居副王抱阗所将数千骑寇略赤谷城东,杀略大昆弥部下千余贵人,驱赶牲畜甚多,并从后面追上汉军,抢夺了汉军众多辎重。陈汤纵兵反击,杀460人,得所掠乌孙民470人,而俘获的马、牛、羊则留下充作军食,还俘虏了抱阗贵人伊毒奴,大军会合后进入康居界,都护下令士卒:不得寇略百姓;并秘密召见了康居贵人屠墨,晓谕以威信,与其盟誓后让其回去以作内应;汉军还捕获了康居贵人贝色子男开牟,让其作向导"开牟乃屠墨的舅舅,也怨恨郅支,将郅支的情况如实提供给了都护。大军一路畅通无阻,在距郅支城60里处扎下营房,并很快完成对匈奴军的包围。

  日期:2012-02-20 19:21:02
  次日,大军继续前进,于距郅支城30里处扎营。郅支得知汉军进入康居界的消息,一度逃离了郅支城。他怀疑康居王怨己,为汉军内应;又听到乌孙诸国也发了兵,自己已无处可去,遂又回到城内。他还认为汉军远来,粮食有限,无法久攻,于是决定坚守城池。当汉军于距郅支城30里处扎营时,他还派人来汉军军营询问:“汉兵为何而来?”汉军回答也很有意思,说:“单于上书说:‘居困厄,愿归计强汉,身入朝见’,天子哀悯单于离开北庭,屈意康居,故派都护将军前来迎接。恐惊动单于,未敢至城下。”后使者多次往来报答,陈汤又谴责说:“我为单于远来,而你们至今无名王、大人来见将军,听从指示。单于为何忽略大的方面,失主客之礼?大军远来,人畜疲乏,口粮将尽,恐无法返回,希望单于和大臣们认真研究一下。”

  郅支单于自然不肯投降,汉军第二天便开始了攻城战。战斗的过程非常的有趣,史书记载“城上立五彩幡帜,数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余骑往来驰城下,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讲习用兵”,向汉军大肆示威。这些步兵在前段时间被宣传成了苏拉罗马军团最后的幸存者,于是一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交锋的神话诞生了。当然这并不是事实,这些步兵并不是什幺罗马兵团的幸存者,因此也谈不上什幺两大帝国的直接交锋。不过这些步兵却十分有可能是当时希腊裔的雇佣兵,因此所用的战术也是当时欧洲典型的步兵方阵。

  匈奴人起初自信满满,不但派步兵在城门摆阵,而且百余名骑兵率先向汉军发起挑战,但是被汉军强弩逼住,只能退回。陈汤遂即令汉军神射手射击城门的匈奴步、骑兵,匈奴军士全部撤回城中。汉军一鼓作气攻至城下,“四面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将郅支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郅支单于听说汉军来攻,起初曾打算弃城而逃,但因担心痛恨自己的康居国充当汉军内应,又听说乌孙诸国已发兵助汉,感到无处可逃。所以他带兵出城后又折转回城,对部下说:“汉兵远来,不能久攻”,命令部下坚守。可是他不知道,这个命令最终要了他的老命,匈奴人打游击郅支城共分两重,内层为土城,外层为木城,从木城往外射击,杀伤力颇大。汉军放火焚烧木城,数百名匈奴骑兵企图冲出木城突围,被汉军射杀。郅支单于亲自披甲登上城楼,与数十名阏氏夫人一起引弓射击。汉军发箭还击,诸夫人多中箭死,郅支单于也因鼻子中箭而逃人宫室。夜半时分,木城被烧毁,汉军攻入土城。这时,康居万余骑也已赶来,与汉军一起攻城。战斗逐步向内宫发展。几近天亮,郅支单于伤重而死,阏氏、太子、名王以下1518人被杀,145人被俘,残部千余人向汉军投降。这场攻城战,彻底消灭郅支单于所部人马,铲除威胁汉朝在西域统治的祸根,以辉煌的胜利结束了西汉之世对匈奴的战争。而此战也被认为是导致匈奴西迁至欧洲的决定性的战役,匈奴人开始了他们漫长西行的征程,等他们再次在文明世界中出现的时候,“上帝之鞭”变成了他们新的名字。

  日期:2012-02-22 20:06:11
  七
  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为了打击匈奴,可是他没有想到(始料未及)的是凿通西域所带来的影响却远远大过了打击匈奴的范畴,更为直接和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对(在)沟通和强化我国中原与广大西域地区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上发挥了极为重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式和发展。西域龟兹曾经常有人往还长安,其使者或朝贺、或经商,无论官方或民间,他们都把汉家制度移植过去,为它所用。《汉书·西域传》称,龟兹“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官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斯文·赫定和斯坦因从楼兰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汉文木简和纸文书,这些汉文文书甚至延续到前凉建兴十八年(公元330年),这说明汉文化对鄯善影响是漫长而巨大的。

  而西域诸国在科技领域接受汉朝先进文化的熏陶,同样是获益匪浅。汉军曾于鄯善、车师、渠犁等地驻军屯田,理所当然地把中原的农耕技术传了去。汉人的穿井灌溉术也逐步扩散到西域,东疆哈密、吐鲁番等地盛行“坎儿井”(地下相通的穿井术)即为中原汉人渠灌技术的推广和改进。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无疑起了很大促进作用。汉代造纸术发明以后,很快通过丝绸之路而传于西、中、小亚细亚和欧洲,为东西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另外,中原先进的铸铁技术的西传,也对当地生产力的进步有着特殊的意义。《汉书·西域传》说,安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即是明证。由此可知,中原汉家的铁器、漆器、邛竹杖等手工业品;桃、杏、梨、李子果树,都被广泛传播和介绍到西域乃至远播西亚、欧洲。内地的姜、黄连、大黄等药用植物,在西域更是为人们所喜爱。

  当然文明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于东方文明西传之时,西域文明也逐渐东来,与中原文化相融相济如水乳之不可分。中原汉家音乐,很早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西域伊州乐、龟兹乐的精华,不少西域民间音乐家长期入居中原,对汉乐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古今注》说:“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麾诃、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生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军。”即是明证。其他还有来自西域的胡笳、胡角、琵琶、笛子、箜篌等乐器传入中原,加入中国民间乐队。而西部民间歌舞、音乐传入之后,经中西结合而成为新舞新乐。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日期:2012-02-23 20:58:13
  西域的各种观赏动物和牲畜,也随着丝路的开通而传来中原。西域的“天马”、驴、骡、毛牛、骆驼的引进,为内地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明显效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而西方犀牛、大象、狮子、驼鸟、大狗、鹿等观赏动物的输入,则为中原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
  佛教也随着丝路交通而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土。《三国志·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说,“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传口授《浮屠经》。”这表明佛学在西汉末年已受到中国上层分子的重视。及至东汉初年佛教传入并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哲学、医学、建筑、雕塑等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