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战争史》
第26节

作者: 麟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2-06-11 07:10:43
  中国商王朝军事(下)

  4.商朝——中国奴隶制军事制度的发展朝
  商王朝在国家结构上实行内、外服制。概言之,内服是王朝直辖的地区,外服是诸侯的领地。《尚书.酒诰》中提到的侯、甸、男、卫、邦伯,都属于外服的诸侯。内外服制的国家结构影响到军事制度上,商朝存在王国军与方国军两类军队,王国军是中央部队,方国军是地方部队。而方国军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常对王国叛服。于是商朝的军队组织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存在以地域组织为基础,以"师旅"为单位的编制系族;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以血族团体为基础,以"族"为单位的军事组织。

  (1)军队的构成
  商朝有平民兵、族兵和王的护卫兵。
  平民兵即王国军,是由平民即"众"、"众人"组成的队伍,是当时的主要军事力量。卜辞中经常提到的"师"、"族"即是指平民兵而言。
  族兵即方国军。卜辞中常见"王族"、"多子族"以及"三族"、"五族"等出征的记载,他们自然都属于族军的范畴。区别在于:王族由商王的族人组成,多子族由子姓(即与商王同姓)贵族的族人组成,而"三族"、"五族"等泛称,很可能是指一般异姓贵族的族军。这些贵族建有各方国,以其族兵为方国军队,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商代可能还存有王的护卫兵,他们可能是从贵族子弟的精良者中入选的。但卜辞中没有直接记载。
  (2)军队编制
  关于族军的编制,没有明确的材料。现仅就王国军即平民兵的情况作一介绍。
  据卜辞,知当时有"师"、"族"等编制单位。如:A、王乍(作)三(师):右、中、左。B、王其令右旅眔左旅见方。
  由卜辞A得知,师通常分为右、中、左三组;卜辞B提到右旅、左旅,则似当有中旅。这种三分法主要是为了适应战阵的需要,因而不是进制单位。

  旅应是师的下一级编制,这在卜辞中没有明确证据。但《诗.小雅.黍苗》有"我师我旅"之句,则师是高于旅的,这首诗反映的是西周时的情况。
  由于西周军制是承袭殷商而来,故据周制上推,可知殷商军制亦如此。
  师的长官称为"师长",或称"师氏"。旅的长官,名称不详,有人认为是《尚书.牧誓》中的"亚旅",但似嫌没有充足证据。
  那么,师、旅所辖人数为多少呢?《牧誓》中依次提及"师氏、千夫长、百夫长",而当时的编制是以十为进制单位的,则师当为万人,旅级很可能是千人,千夫长也很可能就是旅的长官官名;此外,百夫长之下当有以十人为组的建制;十之下,可能有"伍"的组织。
  综上所述,商代的军队编制可图示如下:师——旅——百夫——十夫——伍
  (万人)(千人)(百人)(十人)(五人)
  (3)兵种
  殷商时期的兵种较夏代而言,没有太大变化,仍以战车、步卒为主。《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语:"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孔子将三代各自典型的东西列举出来,表明殷人制车(辂)的技术水平极高,甚至连周人都望尘莫及。此外,甲骨文中有许多"车"字的象形字,从中也可以略见当时战车的风采。战车的质量、数量的提高,无疑是车战规模扩大的主要标志。
  步兵,人数最多,是军队的基础力量。一般情况下,是车步兵配合作战,但卜辞中有不少"步伐"、"步"(作动词用)的记录,据此,则当时尚保有步兵独立作战的方式。应该指出,商代的这种步兵,与春秋时兴起的建制步兵在本质上有所不同,春秋时的步兵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而从车步兵配合作战的方式中分化而出的,商代的步兵,应是氏族制时代的步兵兵种的子遗。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传统的步兵独立作战方式的影响;二是战车数量不够配备全部的步卒。

  战车的编制,一般是五辆为一组,一辆领头,其余四辆排成方阵。殷墟宗庙遗址出土的五辆战车,即如此排列。这种五车一组的编制形式似乎与夏代不同。每辆战车一般配置三名武士,其中一人驾车,一人执戈,一人执弓矢,其后跟从步卒十五人,殷墟宗庙遗址出土的一辆战车,有十五人陪葬,他们生前当是跟从此车的徒兵。
  车徒步结合,决定了当时作战只能采用战阵的方式。因而,两军对垒,就要选择开阔平坦的原野,作为角逐的战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宋襄公语:"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即不据守险要。商代的情况正是如此。

  商代可能已出现了骑兵。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第十三次殷墟发掘中,发现一座人马合葬墓(M164),包括一人一马,一套兵器,据此,有人认为死者生前系骑士。如果真的如此,则骑兵之制不是始自战国。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条件、自然条件,骑兵的规模不会很大。
  (4)军事训练
  由于平民兵是靠兵农合一的方式组建起来的,因而不可能像后世常备军那样进行长期的、专门化的军事训练,而只能是在农闲时节举行不定期的军事训练。卜辞中有"振旅"的记载,即指军事训练。《左传》中曾提到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的军训制度,这是晚出的、且较规范化的制度。但在商代,尚没有明确的四季划分,当时只是将一年分为春年、秋两季,至西周时仍然如此。因而,当时的军训,大概亦即以两季举行。

  军训的方式,仍保留较原始的特征,即通过狩猎来进行军训。《左传》所说的蒐、苗、狝、狩、名称虽异,就实质而言,都是围绕畋猎进行的。《左传.昭公四年》:"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则商代当有"蒐"的名称。

  卜辞中没有直接的关于军训的资料,但有关畋猎的资料却不在少数,这些畋猎自当含有军事训练的用意。
  族兵由于隶属于方国宗族,因而,有可能作一些经常性的军训,不过,其训练方式,大概同平民兵一样,都以畋猎的手段进行。
  王的护卫兵属于常备兵,最为精良,采取经常性的训练方式。卜辞中有"序教"的记载,其对象即是王的卫士。
  (5)军队领导体制
  殷商时期的国家结构带有明显的部落联盟的色彩,王国维认为商王不过是"诸侯之长"而已。因而,在军队领导体制上,当时的军队领导权是分散的。除了王国军,非但畿外诸侯的军队,商王操纵不得,即便是畿内贵族的族军也有很大的独立性,商王只能以族为单位征调他们,而不能自行对他们重新编组。

  当时的王权还残留有部首领的特点,即以军事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卜辞中常见商王亲征的事例,再就是派太子或后妃率军出征。后妃中,妇好即是最有名的一个。商王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为了加强王权。此外,大多数情况下是命将出征,出征前要举行授将以"册"的仪式,以表明将的权力得到了王的认可。
  卜辞中习见的武职有:马、亚、大亚、马小臣、走马、射、箙亚等。其中马和亚(大亚)的职位最重,马类似于周代的司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