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捷不禁疑问道:“这康可铨可是永明岭上的客家人?”
雷振邦微微一笑,说道:“大人有所不知,这湘南乃至两广,客家人到处都是。康可铨并非永明岭上的客家人,而是江华县北郊的。他在江华伤了人,被土人告官后无法立足,便逃到了永明县的张员外家。”
吴捷眯起眼睛,说道:“想不到,张员外竟也是个侠肝义胆之人,情愿收留康可铨。”
看吴捷对康可铨甚感兴趣,雷振邦便把所知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吴捷。
原来,康可铨是江华县的客家人。当地有个名叫王重的土财主,养有三百团丁,一向作威作福,屡屡挑拨土人与客家人争斗。
客家人不堪其扰,公推康可铨主持团练,以与王重的团丁抗衡。康可铨训练团勇未成,却被王重广东移动,说他暗结太平军,图谋不轨。江华知县得了王重的好处,自然要禁绝康可铨的团练。
康可铨气不过,找到王重理论,与王重手下团勇厮打起来,打伤了王重的喽啰。幸亏永明县张员外与王重有隙,康可铨得以寄身在张员外家。
吴捷心里有数了,对康可铨十分期待。
他走出城门,看见城外商铺紧闭,码头上只有寥寥数只木船。
按理说,吴捷刚刚拿下永明城,所属士卒又多是新兵,应该紧闭城门,加强城防。但吴捷故意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仍令各城门正常开放,让太平军士卒严加盘查过往人员而已。
刚一靠近码头,几艘木船便慌忙起锚离开了。亲兵十分不满,大喊着要船家靠岸。那些船家一向畏惧兵家,哪敢靠岸,拼命向上游划去。
历史上,太平军终究败于湘军之手。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太平军高层不重视水师建设,可以说是全无规划。太平军占领的疆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若水师强大,就能得长江水利之便,将各区域联成一片。
只可惜,太平军水师太弱,屡被湘军打击,最后竟无船可用,整个长江都被湘江水师牢牢控制。
看到潇水中的民船,吴捷忍不住连连感慨,他自信能在太平军中迅速崛起,也相信自己迟早会在太平军中独当一面。那时,非要培植一支强大的水师不可。现在看来,营建水师当然为时尚早,但也应该未雨绸缪,先搜罗水师方面的人才。
人才方面,可以求助于罗大纲。他本就出身水寇,又有见识,或许他本人就精通水战,或许他军中就有这方面的人才。将来,只要自己能够出镇一方,就要立马开展建设水师。
吴捷正在浮想联翩,忽见有个太平军老兵从南门骑马过来,像是有什么紧要的军情。吴捷认出来了,那人正是卒长周庭森的手下。
他气喘吁吁的,飞身下马,说道:“报告旅帅大人,东王从道州方面派来五百援军,刚到城西,说是不进城了,就在城西设立营垒,防备清妖攻城。”
太平军守城,讲究内外联动,将帅自在城内,另在城外布置重兵,抢占制高点。城外如果没有山峰可以依恃,就在平地上筑起营垒,作为城防外围据点。
这种防御是积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只是这援军连城都不进,就直接在城外扎营,甘当城内守军的屏护。可见那带队的将帅是个不贪功、顾大局之人。
吴妻顿生好感,问道:“带队的军官是谁?”
那老兵脸上露出一丝憨笑,自豪地说:“回旅帅,这人是咱们的同事,同样是东殿参护,名叫林启荣。最近东王格外赏识他,派他率队支援咱们。”
吴捷心中一震,大脑中的历史知识翻滚了出来。林启荣可是太平军中的名将,后来为天国镇守湖口重镇,可以说是太平军中最善防守的战将。
在他镇守湖口期间,湘军多个大将折戟湖口城下,悍将童添云毙命,名将塔齐布呕血而死,湘军元老罗泽南束手无策。曾国藩、曾国荃、胡林翼等湘军大佬每每提及他都自叹弗如。
林启荣做人十分低调。吴捷在杨秀清帐下有段时间了,却并不曾注意到他。尽管这样,杨秀清还是慧眼识珠,超擢林启荣为援军主将。
这样一员顾全大局、忠勇双全的战将,吴捷还是有必要结识的。况且,林启荣此行正是为了帮他守城,吴捷理应过去亲临拜访。
吴捷当即回城,令属下准备一千两银子、牛羊鸡鸭若干、数坛好酒,预备犒劳林启荣的援军。
正当吃午饭时,亲兵霍恩来报,说康可铨前来投效。吴捷大喜过望,当即放下筷子,亲自到门口迎接。
拜上帝会教义严格,将儒、释、道等其他宗教、学说都视为异端,不仅摧毁寺庙、道观、儒庙等,而且在民间搜检相关书籍,严禁百姓阅读儒释道经典书籍。
华夏受儒家文明熏陶多年,读书人早已对“仁而有序”、“重义轻利”、“互敬互信”等儒家学说深信不疑。
洪秀全开创拜上帝教,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种平均主义的主张固然能够吸引底层百姓,却遭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等阶层的强烈反对。
尤其是知识分子,对太平军破化城乡秩序、禁毁儒家文化的做法深恶痛绝,认为这将导致华夏亡国灭种。在湖南、广西境内,已经有不少的地主知识分子开始办理团练武装,防备太平军侵扰。
太平军若要割据一方,自然无须知识分子的帮助。但假若志在全国,则要面对诸如创建制度、规划战略、内政外交等难题,则要得到技术官僚、知识分子的鼎力支持。
太平军中也不乏卓见之士,如杨秀清和冯云山等都极力主张厚待知识分子,缓和反儒立场。但洪秀全一决孤行,坚决反对其他一切宗教、学说,要求会众只得崇奉上帝一人,试图依靠宗教狂热聚拢人心。
知识分子把太平军视为洪水猛兽,少有人敢主动投靠太平军。
康可铨无家可归,又受到张员外的怂恿,只好怀着忐忑的心情面见吴捷。
他大概三十四五年纪,中等身材,目露精光,气质非凡。趁着等待的空当,他背着手,不慌不忙地读着县衙门口的安民告示。
看见吴捷后,康可铨并不下跪,不卑不亢地作了个揖,说道:“康可铨拜见大帅,听东家张员外说,大帅求贤若渴,康某特来大帅帐下投军。”
此人外表、气质不俗,唯独身上带着股傲气。大概是读书人出身,对太平军存有误解。
吴捷连忙回礼,说:“久仰久仰。康先生大才,屈尊来到吴某营中效劳,吴某不胜惶恐。快进来说话吧。”
吴捷让康可铨先走,康可铨执意不肯,于是两人并肩走入花厅。听说康可铨尚未吃饭,吴捷连令亲兵添加碗筷酒菜,请康可铨一起吃便饭。
午饭十分简单,吴捷也不讲究,只是一条鲫鱼、一盘炒番茄、一碗肉汤。因为康可铨一起吃饭,亲兵又加了一盘小葱炒鸡蛋。
吴捷说:“军中一切都简单,我只有这几样小菜招待康先生。见谅,见谅。”
看得出来,吴捷不拘小节,也无架子,并非寻常草寇。康可铨连忙摆手,说:“吴大人少年英雄,不拘一格,望之而有富贵之相。康某刚才一路从张员外家过来,但见城内秩序井然,军民各司其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