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的江湖:三国著名谋士演义》
第30节

作者: 青梅幽兰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3-15 10:53:00

  写在最后:假如郭嘉不死
  有人认为,自从易中天将郭嘉与诸葛亮相比较以后,郭嘉的地位被人们无限地放大。于是有人认为,郭嘉就是一个被易中天夸大的人物。当然,从史载郭嘉的功绩来看,的确没有荀彧、荀攸、贾诩厉害。在三国志作传的作者心目中,其实已经做出了排序。 但是,郭嘉死后的种种迹象,却可以有这样一个话题。
  郭嘉死后,曹操扶着他的棺木痛哭流涕,如丧考妣。他一边拍着棺木,一边大哭:天丧吾也!
  在赤壁战败之后,曹操仰天长叹: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傅子》中记载曹操还曾长叹:“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郭嘉对曹操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大家可以天马行空去想象。郭嘉在世的时候,曹操在许多决策中是如此的睿智;郭嘉去世之后,曹操却越发的愚蠢。其中的缘由,大家尽可以去揣测。
  而且人们发现,曹操的事业显然以郭嘉的去世为分水岭。 有郭嘉随军的时候,曹操斩吕布、平袁术、逐刘备、降张绣、灭袁绍、算死孙策、击踏顿、定辽东、谋灭二袁,统一了北方大部分疆土领域,成为伫立中原的NO1。可是郭嘉死后不久,曹操就大败于赤壁,在之后的岁月,军事上几乎再无大的建树,成全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应该是个假相关。学过相关的同学应该懂)

  于是,人们无限的遐想就可以倾注在郭嘉身上。
  易中天评价比较郭嘉和诸葛亮时说两人都“谋攻为高”,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部中国,诸葛亮帮助刘备实现了三国鼎立。(见《品三国》,p132)我想,说诸葛亮帮助刘备实现了三国鼎立,还比较靠普;但说“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部中国”,曹操阵营的许多谋士可能都要从棺材里跳出来和易老师打口水仗了。在郭嘉死得时候,我们比较一下有多少谋士比郭嘉的俸禄高,我们就知道最起码曹操身边还有多少谋士在出谋划策着,许多决策都是集体的智慧。只是,曹操和郭嘉比较有默契,曹操自己本身就是谋略出众的军事家,郭嘉往往能和他想到一起,能促使曹操作出正确的决定。也就是说,郭嘉的作用往往就如同那化学催化剂一般。

  也许,有郭嘉在,赤壁之战将会是另一番模样;也许曹操在有生之年真就统一了中国,也许就没有了三国……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即使有如果,历史也不会轻易为一个人而改变。历史是偶然中的必然,虽然也有必然中的偶然。
  但也因为了郭嘉的早逝,让人对其嘘唏叹息之余,有了无尽的遐想。
  生命因遐想而优美。郭嘉没想到,他身后会有如此多的粉丝。郭粉们也尽可以去遐想……
日期:2012-03-15 11:05:31

  郭嘉终于完工。下面在考虑先写谁。最初本来想好要先写田丰、沮授的,可是想塑造好这两位悲情谋士,要花一番大力气。于是想还是先来容易的吧。还是先写荀攸、程昱、刘晔等吧。
  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读者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在此致谢!说实话,楼主有许多繁杂的事情要做,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估计很难坚持呢。当然,既然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就希望有人喜欢。楼主总体而言,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既然写,就希望自己能写好。也希望各位能提宝贵意见。谢谢!
日期:2012-03-16 10:53:04

  荀攸(157-214),字公达,颖川颖阴人,出身世家。他是荀彧的叔伯侄子,但是比荀彧还大六岁,在荀彧不明不白死后两年也就翘辫子了,所以有人认为荀攸是受到荀彧的牵连以致没有寿终正寝的。
  在《三国志》传记里,和荀彧、贾诩三人并传,可见其地位。曹操说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还说他的内智或许还有人能够达到,可是他的外愚绝对没人能和他媲美,就算是颜回、宁武子也相形见绌。(颜回,孔子的得意门生,称为“复圣”;宁武子,春秋卫国大夫,皆是智力很高但表面上显得愚笨之人)可见其大智若愚的境界无人能敌。还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二十年的共事生涯中,恁没找出他的一点瑕疵。光看曹操的评语,这人就是个牛X的人啊。

  陈寿评价他和贾诩一样,是算无遗策,经达权变,不亚于张良、陈平。
  但这个人又低调到极致,说一生设计的计谋无数,十二条奇谋妙策只有钟繇知道,可惜钟繇没有记录在案。因了他的低调我们对曹操的“谋主”荀攸的认识就将大打折扣,可能并不能穷尽他的智慧。但凭管中窥豹。
  这就是将要出场的谋主荀攸:一个稳重、智慧、谨慎、低调、大智若愚的帅哥。
日期:2012-03-16 10:54:55

  五、荀攸
  荀攸(157-214),字公达,颖川颖阴人,出身世家。他是荀彧的叔伯侄子,但是比荀彧还大六岁,在荀彧不明不白死后两年也就翘辫子了,所以有人认为荀攸是受到荀彧的牵连以致没有寿终正寝的。
  在《三国志》传记里,和荀彧、贾诩三人并传,可见其地位。曹操说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还说他的内智或许还有人能够达到,可是他的外愚绝对没人能和他媲美,就算是颜回、宁武子也相形见绌。(颜回,孔子的得意门生,称为“复圣”;宁武子,春秋卫国大夫,皆是智力很高但表面上显得愚笨之人)可见其大智若愚的境界无人能敌。还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二十年的共事生涯中,恁没找出他的一点瑕疵。光看曹操的评语,这人就是个牛X的人啊。

  陈寿评价他和贾诩一样,是算无遗策,经达权变,不亚于张良、陈平。
  但这个人又低调到极致,说一生设计的计谋无数,十二条奇谋妙策只有钟繇知道,可惜钟繇没有记录在案。因了他的低调我们对曹操的“谋主”荀攸的认识就将大打折扣,可能并不能穷尽他的智慧。但凭管中窥豹。
  这就是将要出场的谋主荀攸:一个稳重、智慧、谨慎、低调、大智若愚的帅哥。
日期:2012-03-16 17:50:01

  1.苦难少年:懂事沉稳练达
  荀攸虽然出身名门,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孤儿。他从小父母双亡,跟随祖父荀昙、叔叔荀衢生活。荀攸的童年少年时代,虽然衣食无忧,却比现在的留守儿童更苦情。留守儿童还能经常接到父母表达爱的电话,逢年过节还能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欢乐。
  祖父荀昙、伯祖父荀昱都是当世颇有才气的俊杰。荀昱与李膺、杜密等并称八俊,官至沛相;荀昙曾任广陵太守。荀攸的父亲荀彝,曾经官任州从事,相当于主管一郡的文书,察举非法。可惜,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去世。
  荀昙白发人送黑发人,悲伤自不必说,对孙子荀攸分外的宠爱,以弥补其父母之爱的缺乏。
  荀攸自小非常的乖巧懂事,并没有因为爷爷的溺爱而放纵自己。他勤于学习,严格修为,表现得少年老成。
  《魏书》中记载,荀攸在六七岁的时候,叔叔荀衢醉酒后不小心误伤了他的耳朵。当时,他怕祖父知晓后责骂叔叔,就尽量隐瞒,也没有告诉叔叔。他在出入和小伙伴游戏的时候,遇见祖父、叔叔等大人时,就尽量用手遮挡耳朵,不让人发现。后来荀衢听说了这件事,对荀攸的聪明懂事感到非常惊讶。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受伤后却知如此处理。三岁知大,七岁知老。 荀攸日后的性格练达在少时就表露无遗。

  虽然缺少父母之爱,在祖父和叔叔的教导下,荀攸和其他少年一样读书、学习、游戏,茁壮成长。但与一般少年相比,有着与年龄不一样的成熟与稳重。
  十三岁时,祖父荀昙病逝。有个叫张权的人,远道前来投奔,请求为荀昙守墓。张权曾经是荀昙的老下属,但已经多年没有过他的消息了。荀攸感觉张权的眼神游离,行为举止中透出某种莫名的慌乱,于是,荀攸认为张权可能有事隐瞒。他将自己的疑虑告诉叔叔荀衢。荀衢审问张权,发现张权果然是杀了人的亡命之徒,想借守墓之机掩人耳目。荀衢非常惊奇,认为荀攸日后必定会有出息。
  荀攸性格沉静,话不多,在年少时就表现得沉稳练达,举手投足透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稳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