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长歌》
第40节

作者: 我非扶苏
收藏本书TXT下载
  蒙老弟,你就别回来了,就在那负责修修长城,搞搞经济开发和地方治安什么的,也算是锻炼一下你其它方面的业务能力。
  不打仗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蒙恬当然乐意了,可怜的他并不知道,他再也见不着他的领导了,因为他回不来了……
  其实当时修的长城主要是将之前秦、赵、燕在北部防御胡人的长城连接起来,有的地方再增加一些,而且也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砖砌的长城,而是就地取材,遇到土就夯土而成,遇到石头就砌石而成,短短几年时间,就修成了西至甘肃临洮、东至辽东长达万里的军事防线。

  这就是传说中的万里长城。
  长城从此成为了中原防御游牧民族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正式成为了两家的分界线。
  至此,大秦公司的势力和业务已经到达了北至草原、南至丛林、东到大海、西至戈壁的空前广阔的区域,几乎所有能种地的地方都成了秦公司的业务范围,而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还有公司内部的危机。
  嬴董事长为了建立他所认为的功绩和权威,除了扩大地盘,还大搞工程扩建,可不管是工程还是工作,最辛苦的始终还是老百姓。
  比如那巍峨的万里长城背后是万千民工的血汗甚至生命,除此之外,还有他生前要住的阿房宫和死后要住的皇陵,即使这宫和陵至今都是谜。

  每当看到这里,我经常会想到一个问题,常年征战,还不断搞工程,每项工程动不动就几十上百万人,人都从哪里来?人家又都愿意干吗?
  第一个问题好解决,每家都有指标,能干活的男人就上,第二个问题也不难,强制。
  虽然在出土的秦简中记载了,那些服徭役的待遇并没有史书上记载的那么苛刻,但也比较苛刻,毕竟是体力活,还带点强制性(没人愿意干),那问题就来了!
  我大概的算了一下,按当时全国两千多万的人口算,除去老少丨妇丨孺,再加上连连战争减少的青壮年,所以乐观估计包括那些勉强能干活的人在内,最多只有八百至一千万的劳动力,而修长城,宫城和陵墓加上南征的军人和所有搞后勤的劳动者,理论上能占去整个劳动力的四成左右,实际上可能更多。

  日期:2022-07-25 21:24:33
  这么多人都去干活和打仗,谁种地?
  地还是要种的,饭也是要吃的,税更是不能少的,于是老的少的一起上,短时间这样下去问题倒不大,如果长时间这样,问题就不小了。
  刚统一都不消停一下,就让人干这干那,生活越来越苦,对百姓来讲,当然没有以前好,让人怀念从前的同时也认为,秦就是暴秦。
  真是这样吗?是这样的,但不完全是。
  说句客观的话,嬴政是个有能力和魄力的老板,他对国家的贡献是肯定的,他想建立丰功伟业的急迫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低估了百姓的感受,和高估了百姓的承受力。
  此时百姓的承受力虽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但因为老板很强悍,管理层也很稳定,在这种状况下,平静虽然是暂时而脆弱的,但至少是平静的,忍耐虽然是有限度的,但毕竟还可以忍。
  民怨虽然已经快到了沸点,但还没沸,最多只能算是时间未到的定时丨炸丨弹,而比定时丨炸丨弹更恐怖的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的地雷,还是一个雷场——六国曾经的贵族们。

  老百姓虽然很苦,但毕竟他们从来就没有不苦过,现在只是更苦一点,至少心理落差不会那么大,那些六国的贵族们就不是一回事了,他们从未苦过,现在突然变苦了,心理无法接受,身体也无法接受。
  因为嬴政,他们世代享有的特权没有了;因为嬴政,他们从曾经的人上人变成了普通人,如果这样还不恨嬴政,那才有鬼。
  在他们看来,那个姓嬴的就是天下大恶,是绝对的暴君。而真正给嬴政贴上“暴君”标签的却是另外一群人——握着笔杆子的读书人。
  公元前213年的某一天,心情不错的嬴老板举办了一场盛大宴会,招待包括儒生在内的一些高管们,顺便讨论一下这几年公司的发展情况,这个时候领导肯定希望自己的业绩得到众人的肯定,拍马屁的人自然就上场了。
  一个叫周青臣的博士开拍了,当然就是说一些天下太平和皇帝功高盖世之类的马屁常用语。
  皇帝很开心,虽然大部分都是实话,但在这种场合说出来就是奉承话了,活跃氛围嘛!大可不必当真。

  可偏偏就有人当真了,另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就很真,先是将周青臣讽刺了一番,然后又说了一些老板不喜欢听的话,其实淳于博士也是借机旧话重提,大概意思是:周朝能长久,是因为分封,秦王朝想长久,就要……
  总之,意思就是,分封好,分封妙,分封呱呱叫。
  总结,郡县制不行,你这几年干的不咋地。
  这……
  这次的讨论和多年前的那场讨论截然不同,之前讨论的是该不该做,现在讨论的是做得怎么样,对嬴老板来讲,淳于先生的话,无疑是给了他两个耳光。
  董事长当然不能接受这种观点,但出于对儒生的尊重,面对淳于越的质疑,这位“暴君”同志还是很大度的将他的话交给董事会讨论,和多年前一样,他仍然需要支持者。
  不出所料,他的铁粉李斯一如既往的站了出来,此时的李斯已是丞相,李大人首先当然是批评淳于先生说话不尊重事实(丞相说话还是有分量的)然后就是举例说明肯定了领导这些年的努力工作,最后借题发挥了他的法家那一套。
  大概意思是,这天下就应该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以前之所以乱,因为私学泛滥,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学说去对朝政说三道四,这样就扰乱了民心,又影响了皇帝的权威。
  要避免这些情况就得让那些人闭嘴,还要禁止那些乱七八糟的学说,免得他们的想法太多,最好是把除了农业和医药等生活类的书以外,那些诸子百家的书都收起来,如果不把书交出来,就……

  史书记载,是把书收起来后都烧掉了,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这个事情有争议。
  这个问题讨论了几千年,当然大部分人仍然都坚持原判(书都烧了),还有一部分一根筋的人总想找出事情的真相(书只是收起来了)。
  我认为,如果史书是法家写的,又会是怎样的呢?那毫无疑问,淳于越成了马屁精,李斯就成了直言上书的人,而且包括法家在内的书都烧掉了,迂腐的儒家笑到了最后。
  说到底还是个立场问题和历史话语权问题,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问题的根本,当时的局势有没有严重到烧书那种程度?
  答案是不至于,嬴政虽然讨厌有些儒生的嘴巴,那也是个别现象,整体还是比较尊重他们的,就因为淳于越说了几句不好听的话,或李斯在那煽风点火,就做如此极端的事?还真不至于。
  李斯在上书里面也说得很清楚,谤言朝政和借古非今的都是死罪,藏书不交的就判刑或流放,说明真正的目的是统一思想和控制言论,而不是烧书,李大人还说了,除了官方掌管的书外,民间的都烧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