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必要指出,炎帝,或者说神农氏,并非指的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族,所谓炎帝有这么多发明,其实是炎帝部族在不同时期探索制造而来,并非一个人的成就。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知道,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甚至之后的黄帝轩辕氏、高阳氏、高辛氏等等,实际上都是一个部落的象征,而并非特指某一时期内该部落中的首领。
日期:2022-10-26 09:42:27
第四章 炎黄子孙(2 挨千刀的政和羽)
之前一直说“五方上帝”,那么这“五方上帝”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五帝”?
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说不完全是。
“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后演变为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杰出的部落首领。
“五方上帝”在不同的教派中所代表的人物也不同。
儒家中的“五方上帝”为:中央上帝黄帝(轩辕氏)、东方上帝青帝(太昊伏羲)、南方上帝赤帝(炎帝神农氏)、西方上帝白帝(少昊)、北方上帝玄帝(颛顼zhuān xū)。
道教中的“五方上帝”为: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九炁(qì)天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三炁天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一炁天君。
这里要介绍的“五帝”这个名词,并非“五方上帝”这五神,而是五位上古时代的杰出部落首领(或者部落)。
不同的典籍中所认为的“五帝”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大戴礼记》和《史记》都认为“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kù)、尧、舜。
第二种说法,《吕氏春秋》认为“五帝”为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
还有第三种说法,即《尚书》中所认为的少皞(昊)、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因为《尚书》在儒家经书中的崇高地位,后世史籍多承认第三种说法。
日期:2022-10-26 10:34:00
(续上)
那么《尚书》为何会在儒家中有如此高的地位呢?
借这个机会好好介绍一下《尚书》的故事,也让大家能够从中体会到,先秦典籍能够流传至今绝对是个偶然事件,因为这个过程绝对是一波三折,磨难重重。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作者及记录年代不详,应为历代掌管书文的官吏汇总而成。
春秋时期的士以上贵族,都要接受“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育,而这里的“书”便指的是《书》,可见当时流传之广。
《书》的成书年代久远,估计在西周末年或春秋早期,所以又被称为《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而其内容广博,多数为天子身边史官所记天子的一言一行、政务文书,开始时达三千篇之多。
因篇幅太长,不好记忆流传,于是孔子在晚年开始删减编订,最终留下百篇价值最高之文,编订成册。因其记载了各时期的主要法典及政务,而且成书最早,因此后世称之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颁布“焚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烧毁。经此浩劫,《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仅剩秦国藏一部,秦儒学博士伏生家藏一部。
伏生,名胜,字子贱,秦朝济南郡邹平人,自幼博览群书,对《尚书》研读尤精,为秦儒学博士(意为“博学之士”,为当时官名)。
“焚书令”下达时,伏生冒诛杀之罪,将《尚书》藏匿于墙壁夹缝之中才得以保全。
秦末兵起,伏生无奈流亡异乡。项羽火烧阿房宫,连同各种典籍付之一炬,秦国藏《尚书》也在大火中被毁,世间只存伏生夹壁所藏一部。
刘邦平定天下后,伏生得以返回故里,忙从夹壁中寻求所藏《尚书》,但因雨水浸泡腐蚀,损失大半,原有百篇,仅存清晰可见的二十八篇。
伏生痛哭不已,此时已记不清全貌,只得抄录整理仅剩这二十八篇,并教授于齐鲁之间。
汉文帝时,遍求能治《尚书》者,然而天下无人能懂。后闻伏生之名,于是下令召见,不曾想伏生此时已年逾九十,行动不便,于是汉文帝遣太常使掌故晁错亲赴邹平学习。
伏生年事已高,言语不清,使女儿羲娥代言,传授《尚书》,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所以被称《今文尚书》。
后来西汉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意外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此书是用先秦时的字体书写的,世人称之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经过汉景帝时期的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了十六篇。但是后来多有失佚,于是儒家补充进去了不少托古作品,到东晋时,梅赜(zé)所献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竟多了二十五篇。
现在所流传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因其“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历史地位,被儒家列为“五经”之一,所以又被称为《书经》,在儒家中的地位极高。
而《尚书大传》是对《尚书》的解释性著作,作者和成书时间均无法完全确定,相传为伏生所作,但也有说法是其弟子张生、欧阳生等所著,目前只有后人辑本传世,以清人皮锡瑞的版本最佳。
可见《尚书》能流传下来,纯粹是偶然中的偶然,经历了那样一个年代,死里逃生的实在太少了。
日期:2022-10-26 11:15:46
(续上)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评历史罪人,那么秦始皇和项羽当仁不让,因为当时存有的许许多多的、内容丰富的、为我们现在所不知的典籍,就被这两把火给烧绝了,后人再无缘得见,对于文化的糟蹋,是何其严重。
笔者又憎恨盗墓者,原因不是因为他们盗走了多少宝物,而是因为他们开启古墓后,破坏了墓中生态平衡,使得他们不稀罕的简册类古籍腐蚀消失,对文化又是一种极大的损害。
笔者不只一次在畅想,假如各国史官的史册得以流传,假如上古之书能够在世人面前展现,又怎么会使得先秦史如此不清晰?又哪用得着后辈如此绞尽脑汁地发掘素材?
然而,除了伤感,毫无办法,我辈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典籍,不埋没历史的精彩。
言归正传,再说“五帝”。
跟“三皇”一样,笔者认为所谓“五帝”的“五”,在后世并非特指一个数量,而是泛指氏族部落首领中的杰出代表,所以需要一一介绍清楚。
日期:2022-10-26 14:51:13
第四章 炎黄子孙(3 三足鼎立)
黄帝,我们之前讲过,他为少典之子,与炎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在姬水附近带领部落发展,所以改为“姬”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