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实习那点事儿》
第14节

作者: 去他娘的笔名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之于小便,同理于然,也工制繁琐,先置一尿桶或尿缸,盛储日常所排泄之尿液,长而久积,桶边或缸边自有凝结成中的灰白色无晶形之薄片或块片,洗净,干燥,而成。于是照搬前套,取名则曰人中白,而之于尿液相对大便又不那番恶心,稍易接受,故些人更为嫌麻烦,加都不想加工,上口便一原始的送喝下去,但一想这也实未免太过直白,于是古人便取得个更为优雅更为古典的名字,是曰回龙汤,常人一听和龙都挂得上钩,还以为是为何大补之品,实际就是天天自个当废品排除的尿液。

  日期:2012-03-14 01:38:58
  再之于动物粪便,比如老鼠屎,尽管取材相对前面二者未算方便,然做工已是简易,直接取净晒干即可,但此先还是过于明显,易联及污秽,按李时珍言其:“其鼠之粪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气也”。故又得一雅号:五灵脂,中国人形容女人皮肤姣好也会说其“肤若凝脂”,则一联及,灵脂一名听上去更是雅中之雅,而实际就是老鼠屎。

  日期:2012-03-14 02:10:47
  则再为其他之类,一如,牛黄,未指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类的骨骼的化石,对口菇,便是人死后棺木顶上生长出的真菌!繁此琐琐,难胜枚举,总而奇名怪状,令人诧异。
  日期:2012-03-14 02:12:08
  再便是药理,中药讲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大学课堂上尽管也常有些视频图片,老师更是还要详加讲解一番,但最多也只是画饼充饥,全为空谈,未见实物,看也是白看。一如开篇前讲那老头那句话,勿论中医或之中药,向来都是要实践的,古有神农,尝遍百草,尽管可以完全避免,却可能因胸藏百姓一时兴起,粗忽大略中毒而死把条命都搭了进去,但实在敢为人先,劳苦功高用来形容都显得寒碜,以致《神农本草经》一书明显为后人所编却仍要假借其人之名以作悼念并一开后世书名假借人名之气,总而亦可大为佩服,足为后人之鉴。在药房则不同,些药都是新鲜干净,足可放心去随意品尝,于是无聊些时,自可大方走上神农尝百草这条古路,这比在家里苦读一万本书效果都要来的快。肉苁蓉,肉味鲜嫩,食之可嘉,山药也是,糖分丰富,食之滑爽,还有黄连到底有多苦,五味子到底有多酸,附子到底有多辛,也已尽知,然后这一尝,再一尝,不仅又尝出了一大堆药,问题也尝出了一大堆。

  日期:2012-03-16 02:26:47
  自当还有中药的鉴定,古人对药材选种几近苛刻,并还因此衍生出一词叫“道地”,指明某味药一定要某地专产的,如白芍是必用杭州的、泽泻是必用闽北的,大黄是必用川西的。。。明代有个李中守的人更编了本书叫《本草原始》,里头甚至将何时地何人如何采摘都有细致规定,严格程度直逼古代帝王甄选妃子。只这样一来,表似产地专一,易于甄选,实际却可能恰得其反,因得经这一引导,大家自后便目标统一,都全只想往这里头钻拼专心去抢这碗饭,因而假冒伪造的不计其数并技术越搞越精,中药伪造实古已盛行。加之中药本身取材广泛,万象众生,这尽管在药源上颇是些好处来源丰富少有短缺,然而在认学上却未必便是件易事,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中药的万象众生实际生到最后就那么几面,看着什么都像,更何况中药这东西往往只见其形不明其质,便之于常人,则给造假者也提供了极大方便。于是造假也造的愈来愈玄乎。用红薯染色做首乌那是常事,染了再卖不完漂洗下又可用来喂猪,如果猪也吃不完,那就再洗一下切成片晒干,就可再派上场充做作白附片,仅红薯这一单品如今便可在中药市场里头大放异彩,但实际这也只能骗的常人现今大众中药知识愈来愈缺,若放在古代,便直接牵头猪去,当即识破!而至于其他,所谓专业的也要吃上一堑,比如中医还有很多矿物药,当然这些更惨,尝又不能尝,看更看不出,做的好的红砖打成粉,直接就是海金沙。沉香昂贵,摸都不能摸,只能冒着胆买,当然基本一买一个错,运气次的能买到松香,毫无运气的只能买到废木材烧火都不够用。故为防意外那些名贵中药材药房从不敢进,人参西洋参基本没有,只有党参,中医院这种中药之家都不能轻易鉴别那传出去就当是个笑话,故医生们常说党参功同人参,吃进去效益几近无变,常人看来二者也相只一字之差,实际全为瞎话,只因为党参便宜,医院用起来心里实在,有问题损失的也少,即使被骗也不至于那么惨。

  日期:2012-03-16 02:29:16
  尽管道地这词听初常令人莫名,实际就是地道的意思,而古人为何不把它改唤成地道通俗又易懂,却偏要把它叫做道地,实际这就像当今娱乐人文化人之间的雅事,你一有意见他便叫你莫提,然后他会跟你说:这便是圈内的事儿,不解释。
  日期:2012-03-16 02:30:09
  当然现在很多做成浓缩颗粒,药房也有,直接冲泡,服用简单,而且加用配方,味道也不至于难喝,但不知效果确实如何,总而广告打的响亮,而且价格奇贵,相比原汤翻了不止一倍。细小一包,字也写的奇细最难辨认。
  日期:2012-03-17 15:25:07

  常以时日,老专家们的字也大体算已认得七七八八,当然若于一张处方,但仅识得其上之数字而已,那只能怪自己徒为虚表,回将头来便再去揣摩下药房里的种种方子,实际里头才又有玄机,更是另得一番趣味。
  比如药味的写法,不知是为了刻意凸显出我们的无知还是年代时分的特异还使这种凸显更加自然 ,老一辈们写起方来只偏喜欢写些别名偏名,好教人难懂,比如蜈蚣偏要写作百足,黄芪偏要写作北芪,大偏要写作川军,生硬古朴,故作难明,活像个精明讳深的药贩子,基本初看必要先愣上半天。再如药味的组成,医院里头的年轻医师,少不更事,年少无为,开起药来,只会一味搬抄原方,有的甚连搬都懒得搬,常连续几月下来都只一个单方在前孤头压阵,闹到最后也常只得一奇效——患者拒服中药。这在前辈们看来,自是要大为一哂,深为鄙斥的,故好像是在自做对比,以做回击,不仅各个偏爱化裁古方,还更喜自创奇方,这本是好事,然而偏又少不了化己为名,常常可以看到XX氏XX汤,XX自拟XX汤,赫然凛现,仿佛关键之处已经不是那个方药,而仅仅是那个名字,吃下去那个名字,病才会好起来,学风之活跃,非常人所能及。

  日期:2012-03-17 15:59:20
  中医教学古时是师徒体制,有时还是关起门来搞体制,名曰关门弟子,所以法不外传,不二门道,却又极力推崇道法自然,各有所成,以致推到最后其他传统尽失唯独一点十分明确,便是万别千差,门派奇多,且各持所成,各不相干,一如药方这块儿此种大势更可略窥一二,有言药方要精要细,方能针对入症才有专效,常有一药方,通篇下来仅写得数个大字,仔细看后才知原只一味药,并专以此名,去繁得简:曰:XX独汤,药效竟不知如何,只是辛苦了患者,一拿回去只急得要死守在一边,生怕一时半会药便熬的焦干。那边一听,传入耳后,便颇为不屑,便言方要全要广合综治疗,于是一张方下来药味数量用指头数都数不过来,只恨纸张太小,塞也塞不住,只是这又辛苦了患者,一提回去先得备个大盆,并死力狠塞才能将药熬得下,也得守在一边,生怕一时半会水便会溢出来,当然也有取之轴中的恰到肯处,只是难有锋芒,两头皆骂,只好退而边线,随了他去。

  日期:2012-03-17 16:26:48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