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儿不满地说道:“爷爷,我的骑术可是相当了得的,你可小心的过分了。”
老叟嗔怒道:“臭湘儿,竟敢把马儿骑到我这里来了!”
湘儿毫不惊慌,却拿他打趣道:“既然是香儿,怎么是臭的?若是臭的,怎能叫香儿?”
老叟道:“别的香儿自然是香的,眼前这个湘儿却是臭的。”
看来两人经常插科打诨,接口都是极快。
湘儿道:“爷爷,那些东西埋在土里又踩不坏。”
老叟道:“你懂什么?马蹄震动地面,是要乱了地气的,就不准了。”
湘儿道:“爷爷,你不是让荀媪给我带话说就在今日申时三刻么?怎的现在又说不准,莫不是诓骗我?”
江朔听得一头雾水,心想原来这老叟是湘儿的爷爷?看来他二人早有约定,湘儿却不是临时起意来的这里,不知他们说得准不准是什么意思?
老叟道:“怎么不准,自然是准的,只是被你搅闹一番,只怕要变得不准。”
说着打开湘儿握着缰绳的手,将两匹马牵到远处一丛高大的竹林处仔细拴好。
湘儿道:“哎,爷爷你可不要诬赖湘儿哦。”
老叟道:“你不来给我添乱,我怎地平白诬赖你?”
说话间,又是倏地一下回到二人身边,江朔知他是湘儿的爷爷,那所用身法想来也是“穿星步”,不想这“穿星步”的功夫竟然能练到如此境界,老叟行动直如同鬼魅。江朔暗想以后要更加勤勉跟着湘儿好好学这门功夫,他却不知这老叟在“穿星步”上下了六十年的苦功,此刻已臻化境,莫要说他江朔,就是湘儿也还差的远呢。
湘儿道:“爷爷,时辰快到了,我们进去看看吧。”
老叟瞪了她一眼道:“不行,不能进去,只能在外面隔着帘子看。”
湘儿还待多言,见老叟坚决地摇了摇头,她也只得作罢,撅着嘴巴在亭子布幔边一蹲,老叟却上前将她向后拉了拉道:“太近了,再退一点。”
湘儿更加郁闷,双手托腮道:“啊呀,爷爷,离这么远,看不清啦。”
爷孙二人在那里你来我往,江朔完全插不上话,见湘儿蹲在那里,他便也跑到她边上蹲了下来,他想问湘儿是怎么回事,刚开口说了:“湘儿……”
那老叟蹲在湘儿另一边,食指嘬在嘴边比了一个禁声的手势,他便不敢开口了,也学湘儿一样望向布幔,那布幔时不时的被风拂着掀起一些来,看到内里仍是一块平地,只是经过细心平整,场地极平且寸草不生,到似是个小小的马毬场一般,隐约见到场地上似乎整整齐齐的如棋盘般画着数十个小圆点,只是离得远了看不真切。
如此看了一会儿眼睛都酸乏了也没看出个所以然。他也不敢问,再过得一会儿感觉脚也酸麻了,却见边上的湘儿已坐在了泥地上,他便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两个孩子一翻动作弄出了声响,引得湘儿爷爷不满的瞪视。两个孩子却也顾不得了,互相望着吐了吐舌头。
江朔坐在地上感觉舒服了许多,抱着膝盖正四下打量,忽听“砰”的一声响,转头看时,湘儿爷孙俩已然冲到亭子里去了,他也随着进去,但见一股淡淡的尘柱漂浮在空中。地上某一个小圆点竟然破了一个洞,里面喷出不知道什么灰扬在空中,尚未消散。湘儿爷爷在地上刨掘起来,湘儿则在边上兴奋地直搓手。
不一会儿老叟便挖出一截事物拿在手上摩挲,江朔一看竟是一段细小的柯亭竹,竹管约莫六寸长,直径只有三分,老叟缓缓的剥去竹管外包裹的一层膜衣,膜衣极薄,呈半透明状,不知是何物所制,露出的竹管表面打磨的非常光洁,竹管两端开口,管身上开了六个孔,江朔道:“爷爷,原来在做笛子,不过我见过的笛子应是八孔,一个吹孔,七个音孔,何以您的笛子却少了两孔?”
老叟正在把竹管里剩余的浮灰掸掉,又拿起来使劲吹了吹,才开口道:“小子懂什么,这是律笛。”
江朔问说:“这笛子还有区别么?”
湘儿插嘴道:“这区别可大了,律笛乃是一律一笛,不为吹奏,乃是定律吕所用。”
江朔道:“听闻荀勖做十二律笛,定六律六吕,每笛五音,共是六十律,原来爷爷做的是这个。”
老叟道:“哟,小娃娃不简单,还知道荀勖……来,出来说话。”
他一招手带江朔和湘儿都出了亭子,江朔搔搔头道:“我只是听过,却不明所以。”
江朔记性极好,过耳不忘,曾听李太白与友人聊起十二律吕之事,因此知道柯亭竹、荀勖制十二律笛等事,却也止乎于此。
老叟道:“晋人荀勖制十二律笛,是以九寸长笛为黄钟,然后以三分损益法逐一定下六律六吕十二律,自谓宫商和谐,是雅乐正调,不想时人阮咸却说他的新律定的高了,曲中每有哀思之意,不合中和之道。荀勖还道是阮咸心生嫉妒,故意挑剔。直到一日农人耕田时掘出一把周代的玉尺,荀勖用这把周尺量自己的黄钟律笛,才发现晋尺比周尺长了些许,晋尺九寸只合周尺八寸七分,以至于自己所制律笛比之周笛短了些许,故而确如阮咸所说自己所定之律相比周律高了不到半音,由此方知阮咸妙达八音,实高于自己。”
江朔道:“阮咸仅凭耳朵听就能分辨出三分的差别,也是当真了得。”
老叟道:“是啊,不过荀勖又怎能确定他拿到的周尺就是最准确的?又或者阮咸的耳音就是最准的?”两个童儿听了一起摇头。
老叟笑道:“是啊,况唐尺于晋尺亦有不同,我又怎知荀勖所用之尺是多长,如何换算?凭人事终究是不牢靠的。”
江朔问:“那如何才牢靠?”
湘儿对着棚屋努努嘴说:“吶,靠老天爷呀。”
江朔奇道:“怎地靠天?”
湘儿爷爷回道:“人间十二音律,对应上天二十四节气,周人以十一月为正月,十一月的节气‘冬至’便对应黄钟,此后每个节气为半音,二十四节气自冬至始至大寒止,共是十二个全音,十二个半音,其中单数月为阳为‘六律’,双数月为阴为‘六吕’,合在一起便是‘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既然与天地之‘气’有关,那定音最准的便是‘气’,我用的便是周人‘候气之法’,取十二支竹管按‘三分损益法’裁成不同长度,管中塞满葭莩之灰,上以极薄的竹衣封口,仲冬之月埋入土中,只留管口与地面平齐,待到冬至之日,一阳初始,地气上升,最长的竹管最先受到地气的影响,便会喷出葭灰,那便是‘黄钟’之音了,此后每个月地气不断上升,每逢节气便有一个更短的管子喷出葭灰,便得一律,直到来年孟冬最短竹管喷灰得‘应钟’,那便是一套最准的十二律吕了。”
江朔听了咋舌道:“要一年才能定十二律吕,真磨人。”
湘儿爷爷听了惨笑一声,道:“一年如何能成?你还记得我说的么,唐尺与周尺并不相同,无人知晓周尺中的九寸在今时是多长,第一年我做了按唐尺九寸上下做了十几根竹子埋入地下,不想冬至时一根未曾喷出葭灰,第二年我把长度范围扩大,做了更多的竹管,结果仍然没有喷出,第三年仍未喷出,第四年、第五年我埋下了更多的竹管,却仍然然没有动静,我突然想到既然周之九寸与今日不同,那么周之管径三分也与今日之三分不同,我立刻按照长度换算了对应的管径,这次我发了狠心,日以继夜,做了不同长短、粗细的竹管上百管,悉数都埋入土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