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计可施之时,他忽然想到了在私塾门前算卦的阴阳先生党彦龙。
当文武找到阴阳先生党彦龙,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后,党彦龙二话不说,直接收起卦摊,拿着罗盘,就直接领着文武来到镇东头的药王山下,在桃坪河与杏坪河交汇的冲积三角洲停留下来。
党彦龙站在一块巨石上,指着山脚下的一块麦茬地说:“就把药铺建在这里吧!”
没等文武表态,党彦龙接着说道:“众山至处是真龙,众水居处是明堂。其实,你刚来兴隆镇时,我猜想你进山以后,必胸怀壮志,想有一番作为,在心里提前就给你选好这块风水宝地了。”
看着文武有些疑惑的眼神,党彦龙继续说道:“你看这里群山环抱,千姿百态,二水相依,宛若一条青龙腾云驾雾,纳气聚财,实乃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若把药铺建在这里,再也合适不过了,一能救死扶伤,承继祖业;二能修身养性,乐享天年!”
文武是学中医的,虽不懂风水,但中医讲究的也是阴阳辩证,从这一点来看,觉得党彦龙的说法颇有见地。再说了,眼前这一块地方,靠山傍河,山清水秀,又靠近城镇,闹中取静,动静结合,的确是坐堂行医的首选之地。
于是,由私塾高先生从中牵线,文武从财主高立行手中,重金买下了这块三亩二分水浇地,开始着手筹建兴隆药铺。
兴隆药铺动工的日子也是由党彦龙精挑细选的,这天,党彦龙亲手燃放鞭炮,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经过一番反复论证之后,钉上木楔,撒上灰线,画出建筑规划草图,再和文武仔细商量,之后开始敬天敬地,破土动工。
半年以后,一座按照传统标准修建,并兼顾陕南特色的四合院建筑,就在兴隆镇东头的药王山下建成了。它靠山临河,山水相依,藏风聚气,简约古朴。
从远处看,整个建筑布局合理,中规中矩而不失单调,特别是院外门楼高大气派,雕刻着腾飞的瑞龙和展翅的凤凰图案,屋内的家具都是请当地有名的木匠打制而成,不费一铜一铁,全部使用卯榫结构,精致典雅,古色古香。
兴隆药铺开业的时候,文武领着夫人闻珍珍,双膝跪地,朝着华隆药铺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并发誓牢记祖训,扶救苍生,承诺试营业期间免费义诊、分文不取。
在兴隆街西的私塾门前,左右分别堆着一头石狮子,怒目圆睁抬头远望。
据说这是私塾建立之初,高先生自掏腰包,出钱雇请本地着名石匠范默岩,用了三个月时间才刻制而成,旨在弘扬国文,传道受业,激励每一位学童要发奋努力,志存高远;走出学堂后要爱憎分明,淡泊名利。
兴隆药铺刚开张那一段时间,文掌柜每遇街道逢集,就身背药箱来到私塾门前,在石狮旁支一张小书桌,为来人治病消疾,化解痛苦。
有时候,文掌柜总能碰见党彦龙带着一副阴阳眼镜,穿一身灰色道袍,在另一只石狮旁摆个小摊,为行人看相测字,占卜打卦,指点迷津,答疑解惑。
时间一长,私塾里的高先生就和门外摆摊的两个“高”人都熟悉了,下课了就给他们提一壶热茶,放学后就做些粗茶淡饭邀请他们一起食用。闲暇的时候,高先生还与二人探讨一下医术或神术,总是高屋建瓴,无师自通,别有一番新意,令人茅塞顿开。
每逢周末,当私塾下学早的时候,高先生就走出大门,来到石狮子旁,见到文武党彦龙二人,就催促他们早早收摊停业,一起去陋室喝茶聊天,或谈天说地,或针砭时弊,或拉家常谝闲传。
如果机缘巧合的时候,三人便相约来到街头,你买些零食、小菜,我拎一壶烧酒,他拿上二胡、笛子、唢呐,然后一起结伴而行,向南走去,穿越乱石滩,走过荷花塘,来到枯柳掩映的老街遗址。
昔日古老的街道虽然历经沧桑,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依稀可辨的青石板路上,仍然留下了许多文明遗迹,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彷佛在讲述一段尘封的精彩故事,让人沉浸其中。
三人盘腿坐在残垣断壁之上,望着滔滔杏坪河水,谈古论今,数星望月,动情处,或颂或唱,或喜或悲,知性率真,童心未泯。
饿了,就吃点零食,渴了,就饮一瓢泉水,高兴时喝几口自带的苞谷酒,听阵风穿过苇林沙沙作响,看河水悠悠东流而去。有时,三人一坐就是半夜,来了兴致时竟忘了时间,一坐就是整整一个通宵,直到鸡叫三遍东方泛白才打道回府。
除了吟诗作对以外,三人谈论最多的还是对时局的看法,对民生的关注,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不过是一介布衣而已。
偶然也有三三两两的闲人,或来此怀古思今,或休憩消遣,或与情人幽会。游人看见他们三个神情涣散、行为怪诞的样子,无不驻足观赏,交头接耳,少不了一番评头论足。
时间一长,兴隆镇的人发现,这三个老头貌似疯疯癫癫、行为怪诞,却好像古时候的圣人一样,具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他们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造福苍生,初心不改,用实际行动默默传承着老祖宗留下的精神文化,他们的善举宛若流淌在兴隆镇的一股清流,荡涤时弊,教化人心。
街上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高先生总是第一个来到现场,或执笔张写告示,或担当司仪重任,或被大家推选为总管主事,将整个过程安排的井井有条;党彦龙知道消息后,不管主家有没有钱邀请自己,总是及时赶到现场,精心测算黄道吉日,主动营造合适的过事气氛;文掌柜到达现场之后,不论关系亲疏,总是先封上一个红包,再进行施礼……
三个“圣人”的言行举止感动了兴隆镇一街人,有一些人也自觉加入到了他们的行列。不知从哪一天起,“苇林三贤”的雅号,便在兴隆镇一带流传开了。
据说在一个干旱无雪隆冬季节,街北的汪记绸缎庄不幸失火,却没有人伸手施救,原因是汪老板平日里为人吝啬,待客刁钻,交易时总喜欢缺尺少寸,得罪了街坊邻居。眼看火势越来越大,汪老板拿着钱请邻居帮忙,都没有愿意救火,最后只好眼睁睁看着绸缎庄被大火吞噬。
汪老板一家无依无靠,大冬天也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最后还是高先生腾出了教室让他们一家居住,文掌柜拿出钱财接济他们,党彦龙为他们一家购置了棉衣棉被,乡亲们见此情景,也纷纷送来了米面粮油和其它生活必需品……
汪老板一家才终于度过了难关。
大年三十晚上,风清月黑,鞭炮声声,趁着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浓郁的过年气氛当中,汪老板带领老婆和儿子,扒开绸缎庄的残垣断壁,悄悄从废墟里挖出藏在地下的五罐银元,又开始在原址上重建了汪记绸缎庄,将生意慢慢恢复起来。
汪老板的绸缎庄恢复元气之后,适逢山外难民大量涌入兴隆镇,汪记绸缎庄的生意又开始恢复了起来,汪老板每天戴着一副黑墨眼镜,倒都背着双手,趾高气扬地行走在大街上,见到“苇林三贤”连正眼都不会看一眼,更别说打招呼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