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承乾的超前眼光,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帝国海军的资产。
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帝国海军绝不可能发展壮大。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腓特烈大帝”号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只是大部分史学家依然认为“腓特烈大帝”号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列舰,因为这艘战舰在建成时,采用的仍然是短倍径三百毫米主炮,往复式蒸汽机,在性能上与后来建成的战列舰有很大差距,即便改进之后,也难以充当战列舰。
只是,谁也不能否认,“腓特烈大帝”号是帝国迈入海军强国的第一步。
当时,故意压缩性能指标,也对帝国大有裨益。
要知道,最关心帝国海军的正是英国。如果帝国建造出了性能强大的主力舰,肯定会刺激英国建造新式战舰,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就会在帝国还没完成准备的情况下开始,帝国获胜的希望将更加渺茫。
让英国认为帝国造不出性能先进的战舰,才能让英国放松警惕。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摄远”四舰在两年后就交付给大清海军,而“腓特烈大帝”号足足建造了三年,直到一八九三年才正式服役。到这个时候,还有四艘战舰正在建造之中。帝国海军不急不忙的扩军速度,产生了很大的麻痹效果。
十月一日,“腓特烈大帝”号在威廉港造船厂开工。
虽然这艘战舰在设计上存在很多缺陷,特别是过低的航速,但是作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近年来建造的第一艘主力舰,仍然受到了高度重视。当天,腓特烈三世、维多利亚皇后、威廉皇储等皇室成员,以及帝国宰相俾斯麦、海军战争大臣冯承乾等帝国官员亲临现场,由腓特烈三世亲自主持开工典礼。两年后,威廉皇储亲手将一瓶香槟砸向舰首,把这艘巍峨巨舰送入了大海的怀抱。
开工典礼上,冯承乾也非常激动。
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之后,亲手打造的第一艘战舰。虽然他知道,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战舰由他完成,但是做为把新兴海上列强的缔造者,冯承乾仍然过于忘怀,显得比任何人都要投入。
“腓特烈大帝”号开工建造,在国际上也刮起了一股风潮。
英国报纸在高度重视的同时,也忍不住嘲笑德国人不懂得海军,竟然耗费巨资建造一艘速度比乌龟还慢的战舰。《泰晤士报》的评论最为贴切:“腓特烈大帝”号既打不过、也跑不过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舰,在海战中不但没有取胜的机会,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是一艘毫无价值的战舰。
英国人高傲,那是有资本。
只是,其他国家也跟着起哄,比如法国与俄国的报纸都大肆贬低“腓特烈大帝”号,连意大利的报纸也没有笔下留情。
这些国家有嘲笑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资本吗?
也许法国有,因为法国曾经拥有世界第二的舰队,现在的法国海军也强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
至于俄国、意大利等国,根本没有嘲笑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资格。
只有一点不可否认,“腓特烈大帝”号掀起了新一轮造舰风潮,也可说是十年之后海军军备竞赛的热身活动。
当月,英国皇家海军就提出建造全装重型火炮主力舰。
紧接着,法、俄、意等国也相继提出了相关的造舰计划,连奥斯曼帝国与奥匈帝国也出台了类似的计划。
只是,此时的技术水准,还不足以建造真正意义上的“无畏”舰。
在认识到了技术上的难度之后,英国皇家海军首先知难而退,降低了造舰规模与新战舰的技术标准,既仍然采用三胀往复式蒸汽机,配备三十倍径重炮,最终受财政预算影响仅建成一艘。
英国皇家海军知难而退,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在制定下一年度财政预算的时候,冯承乾利用“腓特烈大帝”号顺利开工的机会,提出再建造一艘主力舰。虽然俾斯麦表示反对,认为帝国没有必要急于扩充舰队规模,但是腓特烈三世对“腓特烈大帝”号的性能不太满意,认为有必要建造一艘性能更加先进、也更加强大的战舰。
最终,在腓特烈三世的支持下,新战舰的建造工作确定了下来。
帝国政府拨款一百二十万帝国马克,再由战争部凑款六十万帝国马克,在一八九零财年度建造一艘超级铁甲舰。
为了表示支持,腓特烈三世把这艘战舰命名为“威廉大帝”号。
也就是说,腓特烈三世用他父亲、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国皇帝的名字,为这艘还未问世的战舰命名。
随后,威廉皇储自愿为该舰捐赠了十万帝国马克。
皇帝亲自为战舰命名,皇储带头捐款,立即在帝国国内刮起了捐款风潮,短短一个月内帝国战争部就收到了一百四十万捐款。虽然只有少数来自平民百姓,但是自愿捐助的民众多达上百万。
经费不成问题,其他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年底,冯承乾把提尔皮茨调了回来,让他负责战争部的日常行政事务,自己则去了威廉港造船厂。
虽然只过了几个月,但是在设计“腓特烈大帝”号时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已得到解决。
由克虏伯兵工厂开发的三百五十毫米巨炮进展顺利,只是这种火炮只有三十倍径,穿甲威力严重不足,冯承乾希望得到的是一种穿甲威力足够巨大的火炮,所以委托克虏伯兵工厂开发四十倍径的三百毫米舰炮。三联装炮塔的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即便无法配备“腓特烈大帝”号,也肯定能配备“威廉大帝”号。
让冯承乾有点意外的是,得到帝国战争部的经费支持后,曼斯钢铁厂在表面渗碳硬化装甲钢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几名年轻的技术专家想出了很多好点子,正在努力实现量产。
只是,在设计“威廉大帝”号的时候,仍然有一道迈不过去的难关。
这就是动力系统。
虽然冯承乾为帝国工程师指明了方向,即细管锅炉与蒸汽轮机,但是技术突破需要雄厚的积累,而帝国欠缺的就是积累。
别说在设计阶段,即便三年之后,“威廉大帝”号建成时,帝国在细管锅炉与蒸汽轮机领域也没取得重大突破。要到十年后,也就是一九零零年前后,帝国才能制造出够用的蒸汽轮机。
通过设计“腓特烈大帝”号,冯承乾对战舰的设计工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设计一艘战舰,首先考虑的就是动力系统,即首先根据性能指标大致定下动力系统的大致输出功率,再结合动力设备的性能确定需要采用多少台锅炉、多少台蒸汽机,也就能够确定动力系统所占吨位,然后在剩余吨位中分配装甲、火力等系统所占吨位,从而订下大致的设计方案。
动力系统性能落后,意味着要占用更多的吨位,也就意味着其他系统必须精简。
“威廉大帝”号的总拨款为一百六十万帝国马克,扣除设计费用之后,建造费用在一百三十万帝国马克左右。
以此标准,可以大致确定“威廉大帝”号的标准排水量在一万四千吨左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