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幸存者》
第55节

作者: 孤山河
收藏本书TXT下载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美国开始扩张不是坏事,至少英国又多了一个烦恼,对我们的关注程度也会降低。”
  “你的意思是,我们只需要静观其变?”
  “如果我们做什么都起不到关键性作用,为什么要强出头呢?”
  腓特烈三世点了点头,说道:“这样也好,帝国的实力还不够强大,没有必要参与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见德皇已经明白,冯承乾也就没再多说什么。
  接下来几个月发生的事情,与冯承乾的预测相差不大。四月下旬,美国正式对西班牙宣战,随即出兵菲律宾,西班牙的远东舰队在马尼拉全军覆没,美军迅速占领菲律宾。两个月之后,美军围歼了困守圣地亚哥的西班牙舰队,夺得了古巴,紧接着占领了波多黎各。在战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西班牙不得不请求法国出面调停。八月中旬,美国宣布停战,美西战争结束。
  美国与西班牙实力相差悬殊,这场战争根本没有悬念。
  只是,美国在西太平洋上的扩张行动,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最受影响的就是同样正在崛起的日本。
  在俄法德共同出面干预,导致台湾被法国占领之后,不但伊藤博文内阁垮台,日本军方也调整了战略计划。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日本的战略以北上为主,但是为了支持北上进军大清满洲地区,日本必须获得资源产地,也就得同时推动南下计划。除了台湾,能供日本南下的只有菲律宾。

  美国占领菲律宾,等于堵住了日本南下的通道。
  俄国强租辽东半岛,等于堵住了日本北上的通道。
  到此,日本别无选择,要么困死在孤岛上,要么在美国与俄国之间选择一个对手,打开发展之路。
  美国,还是俄国?
  如果仅仅看远东的形势,日本应该选择美国,毕竟美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对外扩张的欲望并不强烈,军事力量不够强大,俄国则可以依托正在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扩大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实力,而且具有极强的扩张欲望。可是纵贯国际形势,日本只能把俄国当成头号对手。

  原因很简单,日本必须依靠英国,而英国把俄国视为远东地区的头号对手,美国则是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奥援。也就是说,日本要想依靠英国就不能开罪美国,只能把矛头朝向与法国结盟的俄国。
  由此可见,美西战争也是日本向俄国发动战争的基石之一。
  日俄战争的祸根已经埋下,却不会立即爆发。
  虽然没能如愿以偿的占领辽东半岛与台湾,但是日本依然在甲午战争中获益良多,需要时间消化战争红利。俄国是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不但有强大的陆军,还有名列世界第二的海军。日本要想挑战俄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更需要争取像英国、美国这样的潜在盟友。
  对俄国来说,也是一样。
  虽然包括沙皇在内的俄国统治阶层中,没有一个人瞧得起日本,俄国的军事实力也足够强大,但是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修通之前,俄国欠缺在远东地区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基础,也就没有足够的把握击败日本。
  在很多人看来,这场战争要到一九零五年之后才会爆发。
  原因很简单,西伯利亚大铁路预计在一九零五年通车。
  按照很多人的判断,日本没有胆量主动挑战俄国,将由俄国在适当的时候发动战争,因此俄国会选择在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之后,也就是能够便捷的向远东地区派遣军队之后,再出手收拾日本。
  显然,冯承乾并不这么看。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主动挑起战争的不是俄国,而是日本,而且日本把发动战争的时间选择在了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之前。
  关键在于,日本有没有主动挑战俄国的胆量。
  冯承乾非常清楚,被军国主义思想控制了的日本人,没有什么事情不敢做。别说腐朽的沙俄,就算是如日中天的美国,也敢前去挑衅。
  在冯承乾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机会。

  年底,冯承乾向德皇提交了经过修改的帝国海军造舰计划。
  此时,帝国宰相俾斯麦已经过世,腓特烈三世亲自操办了俾斯麦的葬礼,还追认俾斯麦为帝国元勋,授予俾斯麦的子嗣世袭爵位。只是腓特烈三世没有立即任命新的宰相,而是虚位以待。
  冯承乾没有接受腓特烈三世的任命,继续担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
  在俾斯麦之后,腓特烈三世任命奥托-冯-卡普里维为帝国代首相,暂行首相职权,主管帝国大小政务。
  这个任命非常明智。
  虽然卡普里维也是军人出身,还是退役陆军少将,但是与俾斯麦相比,卡普里维更加温和,更善于解决国内矛盾。腓特烈三世让卡普里维执掌大权,就是希望由他来解决日益突出的内部矛盾,特别是传统实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维护帝国的内部稳定,增强发展势头。
  更重要的是,卡普里维的影响力远不及俾斯麦。
  说得直接一点,由卡普里维担任代首相,等于让腓特烈三世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能够更加直接的掌管政务。
  要知道,俾斯麦在的时候,腓特烈三世很少干预政务。
  对冯承乾来说,这也是好事,因为卡普里维不会像俾斯麦那样反对海军建设,最多只是发发牢骚。
  结果就是,冯承乾在年底提出的海军造舰修改计划,根本没有遭到反对。

  按照冯承乾的规划,帝国海军将在未来五年之内,以每年一点五艘的速度建造新式主力舰,到一九零三年底,实现十艘主力舰在役、六艘主力舰在造的目标,并且同步扩大辅助战舰的规模。
  如果该计划得到落实,帝国海军将在一九零五年左右超越俄国,成为全球第二。
  当然,第二不是冯承乾的目标。
  为了避免触怒英国,冯承乾公开宣称,帝国增强海军实力完全是为了应对波罗的海方向上的新威胁,即沙皇已经决定扩大海军规模,把波罗的海舰队增加一点五倍,从而对帝国海军构成压倒性优势。
  有趣的是,这个说辞根本不过关。
  原因很简单,沙皇决定扩充海军的根源不是增强波罗的海舰队,而是应对远东地区出现的威胁。
  不管怎么说,冯承乾为帝国海军扩充舰队规模找到了一个较为充分的理由。
  拿到钱是一回事,怎么花掉钱是另外一回事。
  顺利获得拨款后,冯承乾花了一个月,专心处理海军的技术问题,详细规划计划建造的新式主力舰。
  十多年下来,冯承乾对帝国的技术实力也算了如指掌。
  相对而言,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火炮、特种钢材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比如甲午战争的海战就已证明,帝国制造的大口径火炮的性能超过了英国火炮,甚至比口径更大的英国火炮都有优势,而帝国制造的装甲钢也更加优秀。可是在一些较为传统的领域,比如动力系统上,帝国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可以说,战舰的动力系统是帝国最大的软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