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天心路,盛唐明镜:一代女皇亦凡人》
第33节作者:
实梦zs 关于武则天曾被李世民贬为宫女的事迹,在原百代的《武则天》和刘晓庆版的电视剧《武则天》里面有所反映,但是查无实据。之所以这两个著作这样认为,我想是因为武则天在很多时候随侍李世民身边,所以后人想只有是侍女,才会跟在皇帝身边。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才人,是宫廷的内命妇,有品级,并非只是每日等待皇帝临幸这一唯一工作,才人,是要管宫廷音乐、宴会、皇帝安寝等事宜的,因为这个原因,而唐朝初级,皇帝也喜欢将才人等低等内命妇带着身边参加一些活动,因此武则天才有机会接触到李世民,但是政务是接触不到的。从这个方面看,原百代的《武则天》有所误解。而个人感觉,刘晓庆版的电视剧《武则天》的内容情节很多地方参照了原百代的书。
李治是个有能力的皇帝。虽然是舅父长孙无忌一力把他扶持当皇帝位上,但是等他羽翼丰满之后,他就不满于舅父的掌权,更有可能是对于长孙无忌亲手炮制高阳公主案件害死他的哥哥、叔叔等人,于是,在武则天事件上,李治再也不能容忍专横的舅父,他终于下定决心,要从舅父手中夺取权力,在经过一步步的布置之后,他害死舅父,还要装出哭啼啼的样子。
本来,他可以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不过不幸的是,李氏家族有个遗传病,就是风症。李世民五十二岁就去世,这其实是一个并不长寿的人,除了在他晚年有很多事让他忧心外,他这样早早去世,更是因为他的风症。因为风症这种慢性病的折磨,李世民这样的英明君主也开始崇信丹药,最后死于丹药中毒,实在是可叹。
(待续)
日期:2012-03-01 13:23:31
附录
5.李治真的怕老婆连发妻和舅舅都救不了吗?(2)
李治也有这个病,唐代后来的很多皇帝都有这个可怕的遗传病。但是,正因为这个慢性遗传病,一时让李治死不了,让李治有时间手把手的教老婆处理政务,同时,也让李治没有办法处理朝政,最后只得在老婆和儿子之间走钢丝,等到儿子年轻早逝,他才在孤寂和绝望中死去。李治的悲惨,成就了武则天的帝王之路,能有卓越不凡名声的人,必然需要一定的运气,这一点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风症,据现代学者研究,应该是中风,而不是普通风寒。我根据史书记载大胆的猜测,应该是高血压这样的慢性病。李治到后来头晕头疼,眼睛看不清东西,应该是高血压导致的青光眼。现代,高血压有药物可以控制,一般只要不受刺激,对日常生活并无大碍,甚至也可以长寿。但是在唐代,对高血压这种病根本没有研究,更不要说治疗了,所以李治就只能自己在那里痛苦,只得要死不活的度过后来的岁月,成就了老婆。
李治也算是个聪明人。他自己身体不好,没办法理会朝政,于是就培养老婆帮忙。他心中是爱老婆的,十分相信老婆的,他觉得亲如舅父,都会背叛压制自己,因此除了老婆儿子,其他人都不可以信任,因此,与其将政务权力交给朝臣或者太监,不如交给老婆儿子,好歹是自己家里人。
我认为,他这样做是很明智的,虽然有老婆篡权儿子篡权的危险,但是,最后权力还是好好的交到自己的子孙手中,自己死了以后还是好好在庙堂里接受供奉。如果交给大臣太监,搞不好就藩镇割据、起兵谋反,更害死了自己。这一点上,后来明朝的皇帝强调后宫不可干政。后宫倒是没干政,但是那些太监啊、权臣啊、藩王啊,干起政来,就改朝换代,那些不相信老婆的皇帝最后就只有过凄惨日子,谁聪明?谁愚蠢?
李治本来想让老婆帮忙管理朝政,却让武则天品尝到权力的滋味不忍放手。李治本来想让儿子即位,可惜儿子身体不好年轻暴毙。李治到最后身体越来越不好,武则天权力越来越大,因为种种上天给武则天的机会,终于到李治无法控制的地步,只好黯然辞世,估计也心不甘情不愿,只是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到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李治没有这个遗传病,也就不可能成就武则天了,武则天最多当当“天后”到顶了。
日期:2012-03-04 15:07:04
亥时。甘露殿。徐惠从安车上下来,由宦官搀扶着进入了殿中寝宫内的休息间,安静的等候着太宗前来,心中如揣着小鹿一般惴惴不安,不知道是喜是惧。
夜漏的水滴声回荡在寝宫之内,除此之外,寝宫内十分安静,徐惠只觉得自己听的到自己的心跳声。
突然安静的寝宫外传来了一阵脚步声,接着,就有人大踏步的进入了寝宫之中,与此同时,休息间门口侍立的小宦官已经望着徐惠挥着手了。
徐惠立刻明白皇上进了寝宫,她站起身来,略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走出休息间,一瞥之下,只见寝宫内龙床之上,已经坐着一个气势威武神态庄严身着黄袍的中年男子,他的眼睛如鹰隼般锐利,胡子如钢针般挺立在下颚之上。
徐惠甫一见到这样的皇上,只觉得心生敬仰,头赶紧低垂下来,轻移莲步,来到皇上一丈开外的地方,盈盈拜倒在地,行了三叩九拜大礼。
只听到耳边传来一声雄厚低沉的声音:“平身。”
徐惠谢过皇上,站了起来,低头垂手侍立在一边。
太宗似乎也意识到了寝宫内太过寂静,不由放缓了语调,说道:“抬起头来,让朕看看。”
徐惠于是微微抬起头来,目光刚一注视到太宗那迫人的眼眸,心中感到十分压抑,于是赶紧垂下眼皮。不过,徐惠那稚嫩动人的容貌,已经被太宗尽收眼底。
看着眼前这个十一岁的女孩,是这样的青春而有活力,文静而温婉,竟有些像二十多年前长孙皇后初嫁给自己时的模样,实在是让人怜爱。
太宗想到这里,口气更加温和了,生怕自己的威仪吓到了这个女孩,他温和的问道:“朕这次召入宫的有一个才人,八岁无师自通就会写诗,名声远播,着实是个才女,就是你吗?”
徐惠没想到太宗一见面就会用别人赞扬自己的话来问自己,一时有些窘迫,但是她还是不慌不忙的答道:“启禀圣上,臣妾八岁时确实仿造《离骚》写过诗来,只是比起古圣先哲、今之贤者,那还差的远了。世人传说臣妾的文采,只是因为臣妾是个女子,所以世人觉得不易,臣妾忝得此名,也觉得愧不敢当。”
日期:2012-03-07 17:24:10
太宗见徐惠回答的谦恭有礼,觉得心中更加愉悦,他也是喜欢诗文的人,不由问道:“你八岁那年写的诗歌是什么?吟出来给朕听听。”
徐惠道:“臣妾拙作,在圣主面前不值一提,不过搏圣主一笑。臣妾惭愧。”
太宗见她越是谦虚,越发想听听这诗歌,于是语气更加温和的说道:“无妨。你说来让朕评评,到底是否是拙作。”
徐惠也不再扭捏造作,这才说道:“臣妾当年写的名为《小山篇》,诗句是: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注:此文摘自《全唐诗》,《新唐书》里也有记载。)
徐惠吟到这里,太宗已经面露喜色,道:“果然名不虚传。八岁能作得此诗,实在难得,果然是才女。只是此诗是当年所作,今日你前来面圣,能否当面赋诗一首?”
徐惠微一思忖,道:“臣妾遵旨。臣妾此诗名为《赋得北方有佳人》。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本诗歌摘自《全唐诗》,也是徐惠所作,至于写诗年份不详。)
“好,好一首佳人诗,果然名不虚传,朕这后宫之中,今日恐怕还无人能及徐才人。”太宗严肃的面容中露出了难得的微笑。自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太宗因为思念皇后,本来严肃的他更加难以露出半丝微笑,因此,虽然他长于纳谏,但是身边的大臣和宫人还是十分畏惧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