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变迁——从唐朝开始说起》
第3节作者:
垓下之围 唐朝迅速完成了“其兴也勃焉”的历史过程,没维持多久,就悲剧性的开始了“其亡也忽焉”漫长过程。
日期:2022-09-10 16:31:45
唐朝过早开始了走下坡路的历程,这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
李承乾8岁左右就被立为太子,因为他是嫡长子,看起来也蛮聪慧的。古人就是很固执,讲究什么立储必立嫡立长,也不动动脑子,长子如果不具备当皇帝的素质呢?或者压根就没兴趣当皇帝呢?霸王硬上弓,硬让人家当,这合适吗?这样的传统,既祸国殃民,也坑惨了当事人。孔子反复强调要反省,也就是说说而已,古人都不当真,这些糟糕的传统,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一千次,还要继续传承下去。
待李承乾长大后,才发现其素质不行。李世民又刻意亲近魏王李泰,李泰起了夺储之心。这不是在兄弟间制造矛盾吗?李世民本身就有“玄武门之变”的锥心之痛,应该吸取教训才是。真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在接班人这个问题上,李世民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于是,李承乾有样学样,欲来个“玄武门之变”2,终归志大才疏,失败在所难免,后被废为庶人,不久就死了。精心培养了N年的接班人就这么挂了。
经历过这事,李世民的身体每况俱下,离去世也没几年了,重新选定接班人成了一个急迫的事情,李世民再次犯下了错误。
李泰本身博学多才,年龄也足够大,相对来说是个比较合适的人选。但是又担心李泰上位后,诛杀兄弟,直接失去了机会。
李恪年龄也足够大了,李世民也看得上这个儿子,但因为长孙无忌反对,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当然偏向于自己的亲外甥了。李世民再次错过了合适的人选。
最后选定了接班人——李治,这就是唐朝走下坡路的开端,为什么这样说呢?
日期:2022-09-10 20:32:08
李治15岁被立为太子,按照常理,李世民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他,并从容安排其顺利接班。然而,封建皇帝都是工作到去世为止,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并并不具备独立处理朝政的能力,而是安排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2位辅政大臣。
中国历史上的什么托孤大臣、顾命大臣、辅政大臣这种体制,大多数都是喜剧开始,悲剧结束。李治登基后,不可避免与辅政大臣们发生冲突,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权斗。
但是,唐初的三省六部制并不利于弱势的皇帝掌权,那好,就改变这个制度吧,把三省宰相的下属级别提升起来,重用起来,削弱宰相们的权利,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结局是李治赢了,辅政大臣们不是被贬,就是被流放。对自己有拥戴之功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也被迫害致死,权斗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如果李治足够智慧,把三省六部制改成多省多部制,斗争照样会赢,那么后续中国的历史也许会改写。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走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
偏偏李治身体又很糟糕(所以一再说明李世民选择了一个很不合适的接班人),不得不倚靠武则天来治理朝政。唐朝的臣子们还是有担当的,他们反对后宫干政,一番血雨腥风不可避免,大肆杀戮又开始了。
日期:2022-09-11 08:35:24
历史上通常认为唐玄宗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个结论值得商榷,我认为李治上位,统治集团内部开始了无休止的权斗,兼顾不了政事,从而拉开了唐朝大衰败的序幕,当然,客观来讲,这个序幕是李世民亲自拉开的。
武则天野心越来越大,她要自己当皇帝,还改了国号。
于是,唐朝开始了排队政变,你方唱罢我登场,内部持续厮杀,国计民生的大事情被扔在一边。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李显复辟,不久武则天去世。
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的三子临淄王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讨杀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武延秀等。与太平公主一起拥立唐睿宗李旦复位,史曰唐隆之变。
国家积弊越来越严重,唐朝就像一个内伤外伤都很严重的病人,蹒跚前行,后面虽然有几次所谓中兴,也不过是治理外伤。
唐高宗时期,政府机构编制迅速扩增。武则天到唐中宗、唐睿宗时期,官员数额的膨胀更见严重,决策和行政效率急速下降,百姓负担越来越严重。
当然,还有更要命的也来了。随着唐帝国疆土的不断扩张,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唐朝的土地兼并从唐初之后就有,皇亲贵族、勋贵、大臣兼并土地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唐高宗时期,日趋严重,大量土地都变成了权贵富豪的私人土地,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能分配给百姓的土地也就越来越少。唐朝府兵制中的重要激励机制就是国家奖励土地,结果因为朝廷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个激励机制逐渐就成了一纸空文,府兵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那么高了,中央掌控的力量越来越弱,地方势力越来越强,公开割据和混战就差一根导火线。
唐玄宗弄了个开元盛世,并没有去医治内伤,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国家治理越来越力不从心,反而及时行乐起来,把自己的儿媳妇抢过来,当了自己的小老婆,这个真是脑洞大开,反其爷爷李治的道而行之,那个是把自己父亲的小老婆弄过来当自己的皇后,唐朝真是乱!
日期:2022-09-11 10:52:15
安史之乱终于来了!揭开了掩盖唐朝千疮百孔的锅盖,把其真实的面貌给展示出来,盛唐彻底走向了衰败。
伟大诗人杜甫就生活在这么一个悲惨的年代,诗中展示了一切,可以参看其诗作:
《新安吏》、《春望》、月夜》、《哀江头》、《悲陈陶》等。
公元770年的冬天,杜甫行船到湖南耒阳的时候,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南方的冬天非常寒冷,杜甫饥寒交加,心情郁闷,本就虚弱的身体,难免又生起病来。一代诗圣,最后惨死异乡,耒阳一中至今还保留了其衣冠冢。
安史之乱后,唐朝还延续了140多年。由于武将们不被信任,开始重用宦官,唐朝越来越乌烟瘴气,宦官们、大臣们、皇帝们无休止地斗来斗去,黄巢起义军给了致命一击,没多久,唐朝终于走完了自己的历程。
纵观唐朝的兴衰过程,兴起时,某个团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一个全社会的选择过程,不局限于特定的团队。胜出的团队,往往有睿智的领导,有人才济济的团队,有合理的体制,于是国家“其兴也勃焉”。
然而,掌握国家政权之后,其接班的人选范围非常窄,就是皇帝的几个儿子,因为种种原因,还不能选到相对合适的;人选不合适也就罢了,往往接班过程也事出突然,并不是按部就班,权斗又不可避免。最终出现干啥啥不行,权斗第一名,“其亡也忽焉”的过程很快就来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