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之所以认为这里去世的子氏是桓公的母亲仲子,我猜还有一个原因,在解释“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一条时,《左传》有“缓,且子氏未薨”的说法,之所以《左传》认为当时子氏未薨,可能依据就是对应到这条的“夫人子氏薨”,不过如果真的那个仲子就是这里的夫人子氏,似乎去年七月周天子派使者给仲子送赗也说明一点,这位夫人子氏早在去年七月之时已经病重,而且按照当时人的观点,大概率是活不了多久了,所以《左传》才有“豫凶事”一说。
夫人子氏的身份,扑朔迷离,无法确定,《春秋》再次留下一个历史迷案,不再去纠结了。这个月有记载的另一件事是一场战争,“郑人伐卫”,即郑国出兵去攻打卫国。关于这件事《谷梁传》和《公羊传》均无记载,倒是《左传》简单解释了一下战争的原因:
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
这个月郑国人去攻打了卫国,原因就在于之前提到过共叔段之乱后,其子公孙滑出逃卫国,在隐公元年十月十一月的时候,说服卫国出兵攻打郑国一直到廪延,引发了与郑国及其盟国之间的战争。按照当时的战争,延续一年基本不可能。所以这次郑国攻打卫国,应该是郑国主动发起了另一场战争,理由很正当——“讨公孙滑之乱也”。卫国这下真的是惹火上身了,不过,卫国这时候也不值得同情,具体原因后面再说。
转眼,又一年过去了。
日期:2022-09-15 20:35:23
[春秋]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这是《春秋》有记录的第一次特殊天象。隐公三年春天,正月没发生什么值得记载的事情,二月的己巳日,出现了日食。
关于《春秋》里这次日食记录,《公羊传》解释如下:
何以书?记异也。日食,则曷为或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者,朔在后也。
意思是说,《春秋》之所以记载这次日食,是因为(日食)这种事不常见。但《春秋》里记载日食的时候,有时候明确记录是哪一天,有时候不明确记录是哪一天,有时候明确说是发生在朔日(每个月的初一为朔日,与之对应的每月最后一日为晦日),有时候并不明确说是不是发生在朔日。如果记录为“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是因为那次日食正好发生在朔日。有的时候明确记录日期有的时候没有明确记录日期,是因为日食发生的日子并不在朔日,要么错前,要么错后。错前的,是朔日在前(即日食发生在初一之后初二);错后的,朔日在后(即日食发生在初一之前,也就是晦日)。
这段话其实倒没怎么拿天象来乱发挥解释人间事,只是解释了一下当时人对日食的一点认识,按照天文学理论,日食应该发生在农历每个月的初一。但有时候记录出来的不一定在初一,有可能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有可能是这个月的初二,之所以会出现这情况,要么是记载有误,要么是历法有误。《春秋》里这次日食是不是发生在朔日,按照《公羊传》的理论,那显然不是,所以要么这个己巳日是要么是二月朔日的后一天即二月初二,要么是二月的晦日(即三月朔日的前一天),两个似乎都可能。
《谷梁传》对这次日食的解释则针对性更强一些也更具体一些:
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阙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或外辞也。有食之者,内于日也。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知也。
《谷梁传》很确定的指出,这次日食之所以没有说是发生在朔日,就是因为是发生在晦日。壤,指的是太阳本体。当太阳被吐出时,本体可以被看到;当太阳被吞掉时,本体在内(不可见)。看不见太阳本体的时候,就是发生了日食。日食发生的原因有的说是内部的(太阳自身的原因),还有说是外部的原因。这次记载“有食之”,是指太阳本体被吞掉了。但之所以没有说是被什么吞掉,是因为记录者(也许就是孔夫子本人)确实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啊——“知其不可知,知也”中,前两个“知”都作“知道”讲,最后一个“知”则通“智”。
老实说,上面对于“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阙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或外辞也。有食之者,内于日也”这几句话的解释,我自己其实并不满意,这几句话应该是我目前为止看到最佶屈聱牙晦涩的文字了,我只能勉强试着解读一下——还不见得对。各位也凑合看一下,似是而非的理解理解吧。
对于这次日食,《左传》并无记载,但杜预在给《左传》做注的时候,提了一句,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二月朔日,之所以没明确写是朔日,是“史失之”。
所以,对于这次日食,尽管有明确时间记载,但那天到底是朔日还是晦日,《公羊传》含含糊糊不明确,《谷梁传》确定是晦日,《左传》虽然不吭声但是《左传》研究专家杜预却声称这次日食是发生在朔日。我查资料,杨伯峻先生考证这天是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按农历算是二月初一,这点与杜预说法吻合。可惜,我不懂天文学,也不会历法推算这些知识,所以只能把别人的观点列出来供参考。
古人对天文学非常重视,无论是迷信角度,还是科学角度而言,天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天上的日月星辰运行对应着地上的家国大事。因此对于一些特殊的天文现象非常重视,史书中有很多类似的记录——甚至后世考证,有不少异常天文现象记录其实是造假的,造假的目的是通过对异常天象的附会解释,从而打击特定的政治对手,达到某些政治目的。这个在黄一农先生的《社会天文学史十讲》里,有很详细的论述,我十多年前买来读过,虽然其中很多涉及天文学的专业术语我并不懂,不过我是抱着看历史八卦的心态来看的,倒也觉得蛮有趣。前年还买了一本冯时先生的《中国天文考古学》,在读到这条日食记录的时候,我还特意翻了一下,发现冯时先生的这本书里也只是研究分析了几起殷商时期的日食,可惜没涉及到这起记录,有点遗憾——我好读书不求甚解,许多知识点都是泛泛知晓,不过也乐在其中。
日期:2022-09-17 18:59:45
[春秋]三月,庚戌,天王崩。
这七个字太好理解了,三月庚戌日,天王驾崩了。
这里的天王,就是周平王。前面我们其实已经说过不少他的事迹,平王名宜臼,他的父亲是周幽王,母亲是申候的女儿幽王的王后,但是很不幸,幽王宠幸了另一个女人褒姒,并试图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宜臼为了避祸逃到了申国,申候联合犬戎攻入镐京逼死幽王,扶持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平王迁都雒邑从此开启东周时代。因为平王得位的过程多少有点弑父的味道,所以他在诸侯中的威望并不高(东周初年一度二王并立二十余年)。作为东周的第一位天王,在《史记·周本纪》里关于他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