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31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2-09-25 10:41:24
  [春秋]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这一条的记录很简单,这一年的秋天,有个叫“翚”[huī]的人帅军队会同宋公、陈侯、蔡人、卫人去攻打郑国。
  翚,显然是鲁国人,能率领军队说明他职位不低,但这里却没有写明他的身份职位,很奇怪。前一条记录里,夏天的时候宋公、陈侯、蔡人、卫人已经有一次伐郑记录了,围住郑国都城东门五日而返,则此次显然是诸侯联军又一次攻打郑国,较之上一次鲁国未参与,本次鲁国有人参与进来——难道是隐公有意参与诸侯伐郑以分一杯羹?
  实际上不是。《左传》对此事的背景交代如下: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意思是说这年秋天,诸侯又一次攻打郑国。宋殇公派使者来鲁国请鲁国派兵参与行动,隐公给拒绝了——拒绝的原因,我想就是因为之前众仲对隐公说的一番话,起了作用。隐公拒绝了参与诸侯伐郑的举动,但手下有些大臣未必这样想,代表人物就是公子翚,即《春秋》这条记录的帅师的人。公子翚,字羽父,是隐公的叔父辈人物,跟之前《春秋》提到过的公子益师是平辈人物(此前还有一位同辈人物公子豫,《春秋》未提到但《左传》提到了,在隐公元年的时候曾经为了参与“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一事违抗隐公命令去跟“邾人、郑人盟于翼”)。羽父对参与攻打郑国一事非常积极,于是主动向隐公请命,但是隐公不允许。羽父反复请求无果之下,还是固执己见帅军队参与了诸侯伐郑一事。因为这个缘故《春秋》对这条记录为“翚帅师”,表示对这种不遵君令行为的憎恶。诸侯联军这次行动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郑国的谷子,然后就撤军了。

  隐公摄政已经四年了,公子翚依然能不听他的命令强行出兵,联系到最早的费伯帅师城郎、公子豫擅自与“邾人、郑人盟于翼”以及这次公子翚事件,可见隐公这权威性还是不够啊。而且鲁国内部大臣显然也是分派别的,例如公子豫,显然是站在郑国一方,而公子翚,则是支持与郑国对立的宋卫一方。
  知道了这件事的背景,再看《谷梁传》对此条的解释:
  翚者何也?公子翚也。其不称公子何也?贬之也。何为贬之也?与于弑公,故贬也。
  解释了一下公子翚为何在《春秋》里被直接称为“翚”,因为夫子在贬斥他,为何贬斥他,因为这个人后来参与了弑杀隐公——嗯,提前剧透了隐公的结局。
  《公羊传》解释的更多一些:
  翚者何?公子翚也。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与弑公也。其与弑公奈何?公子翚谄乎隐公,谓隐公曰:“百姓安子,诸侯说子,盍终为君矣!”隐曰:“吾否。吾使修涂裘,吾将老焉。”公子翚恐若其言闻乎桓,于是谓桓曰:“吾为子口隐矣。隐曰‘吾不反也。’”桓曰“然则奈何?”曰:“请作难,弑隐公。”于钟巫之祭焉弑隐公也。
  也是说公子翚被直接称名字是代表了夫子对这个人的贬斥。然后交代了一下公子翚弑杀隐公事件的前因后果。一开始公子翚想去讨好隐公,于是对隐公说:“百姓已经安于您做国君,诸侯也都喜欢您。您干脆就别摄政了做真正的国君呗。”隐公说:“不。我已经让人修整涂裘那个地方了,将来我要在那终老。”言下之意最终还是要还政于桓公的。公子翚就担心他跟隐公说的这些话传到桓公耳朵里,一旦桓公即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先去对桓公说:“我为了您的事已经去跟隐公说了,结果他说‘我不会归还国君的位子(给桓公)’”桓公说:“那我怎么办?”公子翚说:“请主动发难,杀了隐公。”(桓公同意了这个计划),于是后来就趁着隐公祭钟巫的时候,他们发动政变弑杀了隐公。

  这段记录里,“诸侯说子”,说,通悦,意为喜欢;“吾为子口隐矣”,口的意思就是探口风;“吾不反也”,反通返,意思是返还。“钟巫之祭”,意思是祭祀钟这个地方的女巫。古代从事祭祀鬼神的,男为觋,女为巫。
  《谷梁传》和《公羊传》本是同源,所以很多时候观点很相近。譬如公子翚在这里被《春秋》直称为“翚”,此二传都认为是因为后来他参与弑杀隐公所致,故而夫子在此直呼其名以示贬。不过我觉得这里直呼其名以示贬斥是没有疑问的,但即使后面公子翚没有参与弑杀隐公,仅仅就他不遵君主命令强行帅师参与伐郑这一点,在《春秋》里记载此事时已经足够直呼其名了——这点《左传》跟我看法一致。

  公子翚首鼠两端,不过是政治投机为了争取个人最大利益罢了,类似的事情并不罕见。政治斗争,确实挺残酷,没有足够的狠心和智慧,真的玩不了政治。
  诸侯联军两次伐郑,似乎并未讨到多大的好处。以郑庄公的为人处世,显然不会让这件事轻轻松松翻篇,必然后续还有一系列的还击。而卫国的州吁,挑起事端想坐享其成,很快,他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引火烧身了。

  日期:2022-09-26 21:39:43
  [春秋]九月,卫人杀州吁(祝吁)于濮。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春秋》的这两条记录,完整记录了州吁事件的高丨潮丨和结局,所以这次我们把这两条记录放在一起讨论。
  隐公四年的九月,卫国人在濮这个地方杀了州吁(前面解释过,《谷梁传》作“祝吁”)。这年冬天的十二月,卫国人拥立公子晋为国君。
  但是这两条记录背后隐藏着诸多残忍的历史真相。在分析讨论三传对此条的阐释之前,我们先接着之前已经零散引用过的《史记·卫康叔世家》,把太史公在这篇文章里关于州吁的事情讲完:

  州吁新立,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石碏乃因桓公母家於陈,详为善州吁。至郑郊,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而迎桓公弟晋於邢而立之,是为宣公。
  这段话是说,州吁刚刚自立为君,喜欢打仗,又因杀害卫桓公的缘故,所以卫国人都不拥护他。石碏借着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人的关系,假装为州吁谋划与陈国交好。当卫国的人到郑国的城郊时,石碏和陈桓公共同策划,让陈国的右宰丑(右宰是官职,丑是名)借着向州吁敬献食物的机会(我猜是在食物里下毒),在濮这个地方杀掉了州吁,从邢国迎回桓公的弟弟晋,拥立他为卫国国君,晋就是后来的卫宣公。邢国在今天的河北邢台一带。早在商时邢曾一度是商的都城,后为封国。周灭商后,成王为表彰周公辅政有功,封其四子姬苴于邢国,成为周王室抵御戎人的前哨。

  这段话里“详为善州吁”,祥通佯,假装的意思。善,交好的意思。石碏之前给卫庄公进谏且禁止儿子石厚与州吁来往,可见从一开始他心底就是反对州吁的。从他进谏卫庄公的那段对话来,石碏对州吁的品行是非常鄙视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