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创业录》
第37节

作者: 咖啡大叔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因此奥地利应征入伍的士兵在战争爆发后,被召回部队时几乎必须从头开始训练。
  所以普鲁士军队比奥地利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尤其是在步兵方面。
  虽然奥地利骑兵和炮兵与普鲁士同行一样训练有素,奥地利拥有两个精锐的重型骑兵师,但自拿破仑战争以来,武器和战术都取得了进步,骑兵冲锋已经过时。
  普鲁士军队以当地为基地,以军区为组织,每个军区都包含一个军团总部及其组成单位。大多数预备役人员都住在他们的团仓库附近,可以迅速动员起来。

  奥地利的政策是确保部队驻扎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以防止他们参与分离主义叛乱。
  休假的征兵人员或在动员期间被召回单位的预备役人员面临着可能需要数周才能向单位报告的旅程,这使得奥地利的动员比普鲁士军队的动员慢得多。
  同时,普鲁士的铁路系统比奥地利境内的铁路系统更加发达。铁路使供应比以往更多的部队成为可能,并允许部队在友好领土内快速移动。更有效的普鲁士铁路网络使普鲁士军队比奥地利人更快地集中。
  毛奇在回顾他对鲁恩的计划时说:“我们拥有不可估量的优势,能够将我们的285,000名野战军运送到5条铁路线上,并且几乎可以在25天内集中他们。……奥地利只有一条铁路线集结200,000人将需要她45天的时间。”
  老毛奇早些时候也说过,“没有什么比现在拥有我们必须拥有的战争更受欢迎的了。”
  在波西米亚的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领导下的奥地利军队。
  以前被认为享有“中心位置”的优势,因为他们能够集中精力于沿边境地区发动连续进攻。
  但速度上更快的普鲁士集中抵消了这一优势。当奥地利人才完全集结时,他们在集中对付一支普鲁士军队时,无法阻止另外两支普鲁士军队攻击他们的侧翼和后方,威胁他们的交通线。
  而在南方,意大利人的存在,让奥地利不得不分散兵力去和意大利王国作战,甚至奥地利已经主动撤出了威尼西亚。
  战争态势从一开始就对奥地利不利,老朽的奥地利不得不向拿破仑三世求援,可拿破仑三世还是小觑了普鲁士,其答应了奥地利要求,却迟迟没有介入。
  6月23日普军直抵扎维杜夫至齐陶一线集结。

  6月26日普奥两军之间发生云纳河战役。
  普军的参谋部总长老毛奇精心策划战阵,集中火力攻打奥地利。当奥军集中侵略西里西亚时,他就调军到萨克森和波西米亚,与早已在那里集结大军的普王威廉一世会合。
  7月3日,普军大举进攻,在克尼格雷茨战役(又称萨多瓦会战)打败奥军。奥军人数有优势,死伤人员却是普军的七倍,皆因普军装备优良、战略得宜。
  除了萨克森之外,其他邦国对战争的影响很有限。汉诺威的军队在6月27日的巴特朗根萨尔察战役击败过普军,但不久遭到大军围困而投降。普军在美因河与巴伐利亚正面交锋,在纽伦堡和法兰克福战斗。巴州的维尔茨堡被普军围困,但一直到停战前仍未投降。
  奥地利倒是在和意大利的作战出人意料,在6月24日的库斯托札战役和7月20日利萨战役(利萨在今克罗地亚维斯)的海战上,都击败意军。

  在普鲁士和奥地利激战正酣的时候,东非殖民地滨海区已经驱离了所有土著,除了卖给桑给巴尔的奴隶商人外,留下一部分用于干重体力活,剩下的重新发给他们自己的武器后被放生。
  这些被放逐的土著当然不是东非殖民地发善心,他们已经被滨海区的军事力量吓破了胆,自然不敢再回到这里,只能向西或者向北走。势必会遇到其他土著部落,手中有武器而且没有土地和食物,自然会其他的部落产生冲突,到时候他们打生打死,东非殖民地黄雀在后,接受新的土地。
  而且失去部落的土著能不能挺过去也是一个未知数,总之就一件事,减少土著数量。
  新的土地全部种上庄稼是不可能的,但是新据点周围可以先开发起来。
  这些大多是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给生产生活提供稳定的供水,虽然滨海区的雨水也比较丰富,但是现在的东非殖民地人口少,土地种的也不多,只要找条河流,用不着看天吃饭。
  滨海区作为当前最靠东部的分区,因为临近印度洋,气候比较湿热,所以非常适合水稻种植。

  这些新开发的土地,在主粮选择上自然也就倾向于水稻,小麦温度过高,会减产,所以适合西部高原地区种植。
  而且东非殖民地西部的降水相对较少,适合小麦,谷子之类抗旱能力强的作物生长。
  剑麻是殖民地目前最大的拳头产品,东非适合种植许多热带经济作物,比如棉花,香蕉,橡胶和咖啡……
  但是剑麻是这里长的最好的,而且比较有市场,其他经济作物的竞争比较激烈。
  除此外丁香也是殖民地的重要作物,桑给巴尔苏丹国就以盛产丁香而出名,所以临近桑给巴尔苏丹国的滨海区也没有放过丁香种植。

  丁香的产量比较低,所以销路不成问题,每次可以借助荷兰人的船队将这些丁香直接运回欧洲销售。
  如今东非殖民地已经开始出现用马和牛耕地的现象,随着新马匹的增加,配套的耕地设施也被安排上。
  现在殖民地的通讯也开始使用马匹,以前一两个月各个据点才能传回的消息,现在一两个星期内就可以传回来。
  东非殖民地也借助马匹,开始向更远的地方探索,包括肯尼亚和津巴布韦等地区的情报。
  欧洲盛行马耕,这使得欧洲不像古代东亚一样稀缺战马,马耕使得马匹成为了必要的生产工具,民众都有主动养马的积极性。
  同时也造成欧洲的牛没有那么重要,就变成餐桌上普遍的食物,所以欧洲人喜欢吃牛肉喝牛奶。

  这也和欧洲人不会处理食材有关,比如欧洲人不会阉割公猪,导致猪肉骚味重,只能用香料的浓重气味来掩盖。
  当然,现在的欧洲也不大吃猪肉,只有德意志地区吃的多一点,未来德国统一,数量会进一步上升。
  而牛肉只需要简单的处理,口感就不错,自然受欧洲人的青睐,一块黄油加点盐,就可以得到一份简单美味的牛排。
  在东非殖民地,恩斯特自然选择马耕,牛主要还是用来养肉的,后世的马赛人就是东非地区的游牧民族,通过放牛维持生计。
  强制使用马耕,必然会加大马匹数量需求,而马匹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可以提升东非殖民地的交通能力。
  毕竟现在的东非殖民地基础设施基本没有,还停留在徒步阶段,只有少数德意志人配有军马,用来通行。
  加之东非平坦开阔的地形,非常适合马匹奔驰,总之需要的马匹数量是越多越好。
  曼达,滨海区的最北部,如今已经看的见炊烟袅袅,移民开始生火做饭。
  附近的田地也差不多完成了耕种,借用水车,将河水抽入到稻田里去,整个土地田地交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