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2-7 10:41:00
公元1645年。大明崇祯17年。距离李自成攻破北京,吴三桂引清入关,山河破碎,刚刚过去半年多。
时当正午,有一面蓝色的大旗,正在长江的北岸,徐徐的飘扬。大旗长方形,一个斗大的红色的“明”字分外显眼,使人远远的,便是在十里之外,也能清晰的看见。在它的旁边,紧紧相挨着,还有一面略低一点的白底黑字的吊杆旗。吊杆旗长条形,上书四个狂草大字:克复中原!大字笔法苍劲,力透纸背,像是书者将一腔的悲愤,完全的喷洒在了这三尺白布之上。
远处,又一大片黑压压的东西如潮水一般的漫了过来,以两面招展的大旗为目标,淹没了城门口,把城门前维持秩序的几十个明军军士冲的东倒西歪,站也站不住。带队的将官,满脸是汗的跳到城门前的一块大石之上,用力的挥舞着右臂,高声呼喊:“不要着急,大家不要着急,所有的人都可以进城!”“鞑子还离的远呢!”......
可是,他的声音却淹没在了逃难人们的哭喊之中,人们扶老携幼,拼命的向前拥挤。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没命的逃奔了十几日,衣衫褴褛,精疲力尽,随时都可能会晕死过去,但是,仍然紧咬牙关,拼着最后的气力,只为了能逃进眼前的这座坚城之中。
这里是大明朝江北督师的行辕所在,城池坚固,驻有精兵,若是江北之地,还有一个地方能挡得住汹涌的清兵,那就只有这里了。
在这个乱世,在亡身灭国的深深恐惧之中,江北的几十万的百姓把最后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眼前的这座坚城之上。只是......扬州城,它载的动这许多愁吗?
逃难百姓的号哭之声升腾而起,清晰的传到了城头。在克复中原的苍凉大旗之下,一个眉头紧锁,愁愁憔悴的中年人,正凝立在城垛口,悲悯的看着城下涌涌的难民,难民的哭号之声,深深的触动着他,令他心情沉痛,眼眶泛红。
他穿着一件单薄的蓝色葛布长衫,把那平直的骨架清晰显露,头发整齐的束起,额头系着一根二指宽的白绫,看起来,好象是在为某人带孝。他个子不大高,肤色也有些黑,但眉棱高耸,挺鼻凹目,颌下飘着三缕黑髯,静默之中,自然的透出了一种威严。
脚步声响,一个全身铠甲的将军急步跑上城楼,在他的身后站定,拱手行礼,低声叫道:“阁部。”声音虽低,却掩不住满心的焦急和悲愤。
中年人回过头。原来他就是大明朝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督师江北的史可法。
史可法看着将军,问道:“百姓们安置的怎样了?”
将军浓眉大眼,一脸坚毅之色,额角边有一道浅浅的刀疤,目光炯炯,显是一名身经百战的素将,他抱拳回答,声音低沉:“遵阁部的命令,一应粥棚和住处,均已置办妥当,保管不叫一个百姓忍冻挨饿。知府任大人和盐道杨大人,正在亲自督办。”
史可法点点头,又问:“可是有军情要报?”
将军道:“是,禀阁部,探马来报,朝廷已经封锁了江防,不许任何人过江,方才有败兵试图强行过江,结果,江防守将郑鸿奎用大炮一阵的乱轰,大半轰死在了江中。余者都逃散了。”
史可法摇了摇头,无声一叹。
将军低着头,接着道:“还有,便在刚刚,甘肃镇总兵李栖风弃守运河口......率部投敌了......”
史可法眼前一黑,呼吸像是被窒息住了,脸色泛上了一层青紫,右手猛捂住绞痛的胸口,牙关咯咯而响,枯瘦的身子微微的摇晃几下。
“阁部!”将军叫了一声,迈上前去,搀住了他。
他喘息着,缓过了一口气,慢慢推开将军的双手,站直身子,脸色惨白无比,声音却是平静:“......还有别的消息吗?”
将军摇了摇头,脸上悲愤的表情,又混杂进了丝丝的黯然。他多么希望能向阁部禀报一个好消息啊,哪怕只有一点点,但悲哀的是,充斥在军报里,容他禀报的却只有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城池陷落,守将投降,江北的明军,一片大乱。扬州城已经快成了孤城。
史可法不再问,抬过眼,凝望向天际的远方。
将军知道他在凝望什么,因为扬州的军民同样在凝望。但一连几日,却没有看到有一支援兵驰到扬州,扬州城是江北重镇,长江江防的屏障,但如今城内所存之兵,却仅有两万余,且多是老弱病残,面对着数量众多和凶悍无比的清兵,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能不能聚集到强有力的援兵,已成了扬州生死存亡的关键。
想到这里,将军心头苍凉,再看着阁部枯立无助的背影,更是辛酸,上前一步,小声的劝慰道:“阁部,下去歇息一下吧,您都站了一天了......”
史可法动也不动。
将军轻声叹息,也抬起眼,和史可法一起站在烈日之下,遥望着远方的天际,期盼着有一杆明字大旗突然出现在眼中,而在明字大旗之下,人头涌涌,无数英勇的大明将士,正纵马扬鞭,驰援而来......
“耀阳去了多长时间了?”史可法的问话,把将军从幻象之中,拉了回来。
“回阁部,已经一天了。”他拱手回答。
史可法点了点头,沉吟道:“算起来,他应该是到高邮城了......”
将军凝重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的宽慰:“是啊,卢耀阳年轻有为,武艺高强,相信他一定能带着李成栋的援兵,回到扬州。阁部不用担心。”
话虽如此说,但将军自己的心底却是十分的忧虑,因为在这短短的一天之间,局势又发生了恶化。扬州的前哨地区--淮安已然全面溃散,屏障尽失,扬州的东、西、北、三个方向门户洞开,随时可能被几十万的清兵齐攻。
形势已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但由于扬州本城并没有驻扎多少兵马,史可法直接可掌握的军队,也不多,零散的兵马都分驻在各个关口和府城之中,由总兵带领,用以拱卫扬州。但清人来的实在凶猛,各处守军溃败的又实在太快,紧急军情,一夕数变,几城却已经被清兵夺去了。
史可法急发军令,聚兵回防,可江北明军一片大乱,军令如废纸。各地守军不战而降者有,弃城出逃者有,奔到扬州救援者,却是寥寥。到现在,最后的希望只剩下东北方向的李成栋了。
李成栋率精兵一万,驻守在高邮。正是因为他的存在,东北方向到现在仍然飘扬着大明的旗帜。若是能调他回防,必大大增强扬州的城防之力,加上城中的残兵,或可有与清军一战的实力。只是清军步步进逼,已经开始向东北方向进行渗透,消息阻断,李成栋的援兵能不能顺利的来到,已有很大的变数。
史可法深深明白这一点,但这并不是他担忧的唯一原因。因为只要高邮总兵李成栋,在接到军令之后,迅速起军来援,以现在的形势,和他手下的一万精锐,仍是有时间和能力,趁乱奔到扬州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