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全义前几次败给李存稷,加之年纪已老,病痛缠身。以为李存稷真的来了,未仔细探查便下令撤军。
事后才得知那根本不是李存稷大军,只是赵州城内的几百骑兵。
薛全义又恼又怒,病情加重。
李存稷对幽州志在必得,除了兆威所率的前锋,另派两路大军增援幽州。
晋军攻势凶猛,幽州方面消耗很大。为了补给兵员粮草,主意打到了老百姓身上。
刘光寿下旨,男子凡十三至五十,每家每户至少出一人从军。
不愿入伍的,可用钱抵。
晋军即将打到幽州,又有奚夷骑兵时不时骚扰,幽州方面现在又要人强行入伍。
老百姓既怕从军没命,又出不起那么多钱,除了逃命别无他法。
听说梁国的均王治理的汴州比较安定,大家便决定逃往汴州。
宁长河与钟氏难以决定是走是留,因为无论选择哪一个风险都不小。
“当家的,我们怎么办呢?”
“你不是一向最有主意吗?是走是留你说了算,我听你的。”
“你才是一家之主。”
“我...
”
“算了,还是我自己定吧。”
“......”
宁栖禅见得他们犹疑不定,建议道。
“去汴州吧。”
“为什么?”
“因为去汴州不出意外的话十天半个月就能到,而晋国与燕国的战事却没那么快能结束。”
“可是去了汴州我们人生地不熟的,万一出点什么事都没人帮把手。”
“在这里就有人帮把手了吗?”
“......”
宁栖禅说到这个,宁长河与钟氏都不说话了。
宁长河这边亲人全没了,钟氏的娘家人也走了。
可以说他们现在在幽州,亲朋好友一个也没有。
即使这样,宁长河还是更偏向留在幽州。
故土难离,这里再不好,也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去汴州,路上会不安全吧。”
“不管是走还是留都有利有弊。”
“那不如就留下?晋军打来了,大不了逃入山里就是,仗总有打完的那一天嘛。”
“......”
宁栖禅不说话了,虽然她觉得留下的风险要比逃难更大。可是逃难路上会发生什么实属难料,家中除了宁长河,其他全是女人,还有个才一个多月的小婴儿。
宁长河见得宁栖禅没有坚持要离开幽州,松了口气。
虽然她只是个四岁多的孩子,宁长河就是没法把她当孩子对待。
他也解释不了为何会有这种想法,最后归结于她是大户人家的孩子。
‘有钱人家的孩子见识比他这个大人还广,应该是正常的吧。’
既然要留下,那就得做留下的准备。
宁长河来到市集准备多买些粮食,刚进到粮油店,就听不远处传来妇人、孩子的哭声,往街上看去又不见人影。
“这是发生什么事了?”
“还能是什么,抓壮丁呗。”
“抓壮丁?”
“你不知道?晋军即将打到幽州,陛下要十三岁至五十岁的男子充军。”
“这个我听说了,不是说交钱就可以......”
“不管用了,现在即使交了钱还是得充军。”
“这岂不是......”
“听说幽州城内不光是男子,就是女子也有被抓去的。看你也算小店的老主顾了,好心提醒一句,若是能走还是赶紧走吧。便是我,明日也要离开这里了。”
“......”
宁长河闻言大惊,昨日掌柜的还说他们交了钱了不用逃难,没想到才一天过去他就准备离开了。
回到家宁长河把街上发生的事与大家说了,钟氏决定去汴州,明日天一亮就走。
“你们几个现在就去收拾东西,能带的都带上,这样明日起床就可以走了。”
“我们也要去逃难吗?”
“是,时间紧迫,快去吧。”
“......”
几个女孩能有什么东西,也就是几套换洗衣服和铺盖。
倒是钟氏和宁长河东西比较多,除了衣服和铺盖外,还有粮食、锅碗瓢盆等钟氏也说要一起带走。
宁栖禅想说什么最终还是没说,因为说了钟氏也不会听她的。
次日天不亮全家就起来了,宁栖禅把自己弄得全身上下都脏兮兮的,又让其他人也这么做。
众人不解,问她这是什么说法。
“就算是逃难,也没必要把自己弄成个叫花子吧。”
“叫花子才比较安全。”
“......”
宁栖禅只说了这么一句,没有多作解释。因为她毕竟是个四岁的小孩子,若是表现的太过异常,钟氏和宁长河把她当妖怪了就不好了,他们俩已经不止一次问过她到底几岁。
钟氏细想了下便想明白了她这么做的道理,叫大家照她的话去做,又把粮食和钱财翻出来再仔细藏了一遍才出发,此时堪堪天亮。
逃难的艰辛不言而喻,宁长河他们带了不少干粮却不敢暴露人前。
因为他们亲眼目睹了有个叫时敬儒的大夫出于好心给难民粮食,饿疯了的其他难民知道他有吃的,差点没生撕了他和他的妻子安氏及他们五岁多的儿子时崇。
宁长河不忍心看着心地善良的时家人饿死,把自己家的干粮分了一些给他们,时家三人很是感激。
“谢谢,太谢谢你们了。”
“时大夫别客气,大家同样逃难在外,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只是那些难民...哎!”
“世道艰难,原本最是淳朴的老百姓也被逼成了杀人恶魔了。”
“我们要去汴州,时大夫你们要往哪去?”
“我们也去汴州。”
“那太好了,不如我们一起走吧,彼此也好有个照应。”
“好。”
“......”
两家人互相扶持,历尽辛苦,走了整整一个月才总算到了梁国均王梁继琮管辖的汴州。
战乱年代,人口便是财富。
梁继琮对来到汴州的百姓尽他最大的能力一一安置,宁、时两家人被分配到距离汴州城三十多公里的天台县下辖的岭下村。
岭下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两条河流一进一出,原本是块极佳的风水宝地。
可惜数百年来,人们只知道索取却不懂得回报,村中的山、水、地都被严重破坏。
以至于到了现在,山不像山、地不像地,就连宽阔的河流也被堵塞成了小溪。
村中的环境不再适合人居住,大部分人便都搬走了,原本数千户的大村变成了不足百户的村子,大部分还都是外地逃难到此地落户的。
村中有姓彭的、姓江的、姓易的、姓王的,还有姓余、姓张、姓郑、姓谢、姓宁等等,住的也是七零八落。
正所谓贫地出恶民,水浅王八多。
岭下村情况如此复杂,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住在这里。
宁、时两家人没有抱怨,有个地方让他们安顿下来就不错了。
途中遭的罪难以言表,尤其是钟氏和宁五娘母女。
钟氏生下宁五娘几乎就没好好休息过,途中又是那样的条件,怎会不生病。
宁五娘就更惨了,钟氏没有什么奶水,她一个小小的孩子吃不好、睡不好,几次得病,幸得有时敬儒这个医术高明的大夫在,才堪堪保住性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