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少妇同居的日子》
第7节

作者: 细雨曾静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上次从瑞华家回来,他连夜把相片冲洗了出来,从若干张相片里挑选了几张,仍觉得不甚满意,这些单调而古旧的建筑说明了什么呢?它们的确反映了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变迁,但城市的记忆不应仅限于此。瑞华的建议让他豁然开朗,那些老手艺不也曾经是这个城市的标记吗?同城市的老街老巷一样,那些起源于民间,生长并兴盛于街头巷尾、曾经风光一时的民间技艺,如老裁缝、补搪瓷、剃头挑子、皮影戏、吹糖人、弹棉花等等,他们是城市的“流动记忆”,也是城市的个性和灵魂,随着城市的演进,随着那些知晓民间技艺的老人相继离世,这些流动的记忆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并逐渐消失,他们将同与之休戚与共的老街老巷一样,成为城市的背影。我们要记住城市的历史,必然要记住这些曾经的标记。

  此时谢津生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腹稿,他默念道:当我们阅读一个城市的历史,并且试图留住它的面貌的时候,我们不仅应当留住那些斑驳的古屋老街,还应当留住那些民间技艺、民俗活动,他们是城市流动的记忆。它们不但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还记录了生活方式背后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价值。那些散落于民间的老手艺和民俗活动,如同遗落在沙中的珍珠,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将会隐没于岁月的沙河中,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寻找出来,使他们在城市历史的坐标上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坐标点。

  “喂,你在想什么?”瑞华碰了他的胳膊一下。
  “啊,我也正有此意,你帮了我大忙了。”他抑制不住喜悦,兴奋地说。
  “你跟我来吧。”
  瑞华带他走出弄堂,七弯八拐来到一座红砖灰瓦房的院落,这就
  是他的第一个采访对象——一位八十九岁高龄的老剃头匠赵廷凯老人的家。

  赵大爷剃了几十年头,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更迭,肚子里的故事可以编成书,称得上是得胜街的传奇人物。
  老人从清朝入关开剃头之先,讲到民国时他驻店当剃头师傅,再到解放后跳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为民服务,剃头行的‘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十六般技艺他样样精通,算得上是剃头行里首屈一指的人物,他曾经在长明开了五家剃头铺,经他带出来的徒弟,遍布长明大街小巷,经他的手剃出来的头数不胜数,达官贵人、平民百姓,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对谁他都一视同仁。

  谢津生的另一个采访对象是铝锅换底的老手艺人秦大爷,铝锅换底看似简单,却也是个技术活,锅底与锅身的衔接不上胶、不点焊,完全靠细致的敲打,均匀的锤击而严密接合。秦大爷换的底,滴水不漏,经久耐用,美观漂亮,在得胜街乃至长明市享有盛誉,只要秦大爷补锅换底的担子在哪个街巷停下,他的担子前立即会排出一条铝锅的长龙。

  整个采访过程一直令谢津生兴奋不已,并非他的采访对象的身世和经历感动着他,而是默默地坐在他身边静静地听他们对话的瑞华让他激动,让他激情四溢,才情勃发,他知道自己的表现有悖于一个记者的职业操守,他本应该全身心倾注在他的采访对象身上,与他同欢喜共呼吸,可是身边的这个女人却有一股更加强大的魔力吸引着他,使他的思绪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她,有时他无意中回眸一瞥,她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四目相对,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日期:2010-10-29 10:22:06

  2
  不久,《长明日报》文化版连续两期刊登了题为“寻找即将消失的民间技艺”的系列报道,文头还附有两位老手艺人的工作照,文章一经刊出,便引起了读者的热情追捧,他们纷纷来信来电询问,提供线索,提出建议,这是一次成功的抛砖引玉,其效果远远超出了谢津生的预期,“留住城市的记忆”的专题报道,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由群众自发参与的“寻找消失的民间技艺”的民间活动,一时间,一些沉寂了多年的锁匠、石匠、篾匠、称匠、铜匠等老手艺人纷纷被挖掘出来,相继现身于各大媒体的各个专题之中,与此同时,一场更加声势浩大的“拯救濒临绝迹的民间技艺”的活动由政府相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拉开了序幕。

  谢津生沉浸在喜悦中,瑞华也替他高兴,这是他们两人首度合作的成功,可喜可贺,他们相约在小酒馆里庆祝,谢津生要了瓶啤酒,瑞华说不喜欢啤酒的口感,自己要了二两白酒,一杯42°白酒下肚竟然脸不变色心不跳,令谢津生瞠目结舌,直夸她乃女中豪杰,问她是怎么练就这一身功夫的,她说过去在老家练出来的,他问她老家是哪里,她说是匀县,匀县他去过两次,在长明的东边,距长明有两百多公里,待他再要问时,她一再摇手,似乎不愿提及往事。

  瑞华很快把话题转到谢津生身上来,对他的记者生活感到好奇,觉得一定是丰富多彩、充满传奇色彩的,她说:“每天可以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可以亲历很多重大的事件,可以了解很多不为人知的秘闻,每天挎着相机四处拍照,拿着本子采访记录,不受上下班时间的约束,天马行空、自由自在,这是我一直向往的生活。”
  她说话时一直面带微笑,她身上的浪漫气质深深地吸引着他。
  他看着她,摇着头说:“你不了解我们记者的生活,记者看上去风光潇洒,其实更多的是辛劳和奔波,像我现在闲着的时候不多,大多时候都有采访任务,我们有时到下面山区去采访,翻山越岭几十里路,没有车完全靠一双腿走,那不是用手写新闻,而是用脚写。有时情况特殊,可能一两天都滴水不进颗粒不沾,为了敢写新闻报道,几天几夜不合眼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有条件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吃饱喝足,垫足了底子,像骆驼一样,很多人身体严重透支,胃炎、肠炎、腰椎病、失眠等等都是记者的职业病。”

  “你这么年轻,也有这些职业病吗?”
  “很惭愧,我还不够努力,这些病还没有到我这里报到。”
  她无声地笑起来。
  他讲了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真事,有一次,他跟同事一行三人下乡采访,住在一个农户家里,主人家很穷但很热情,给他们熬了一锅面片粥,用搪瓷盆装了端出来,热腾腾香喷喷的,馋的他们直流口水,主人先用勺子搅了几下,从下面漂起了几只蟑螂,他把蟑螂舀出来倒掉,然后给客人们一人盛了一碗粥,他们当时看得目瞪口呆,心里直想吐。

  瑞华嘴里啧啧有声,好奇地问:“那你们吃了没有?”
  “没办法,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还不知后面的几天有没有东西吃,只得憋着气吃下去了,这样的事后来遇到过几次,也就见怪不怪了。”
  瑞华静静地听他讲那些对她来说犹如天方夜谭的故事,时而惊奇地看着他,时而又颔首浅笑,她的眼神脉脉含情又飘渺迷离,点燃了他胸中熊熊的烈焰,他醉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瑞华不知不觉又把话题引到他的个人经历上来,他的话匣子一经打开,像开了闸的水一样,欲罢不能了,他讲他青少年的成长经历,讲他的母亲,讲他如何考上大学,讲他在大学里如何给人当家教挣钱,甚至他也讲到了他考研究生的事,只是只字未提他与卢瑶谈恋爱的事。
  一整个晚上,她都在听他讲故事,很少提及自己的事,即使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她也是敷衍两句便把话岔开了,这更增加了他对她的好奇和迷恋。

日期:2010-10-29 14:02:03

  3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