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激荡的盛世——惊才绝艳时,荡气回肠事》
第60节

作者: 木唐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最早劝李渊起兵的当属窦抗。窦抗是窦夫人的族兄,曾官至隋朝幽州总管,仁寿四年,因牵连到杨谅造反一案中,被迫辞职闲居,也由此播下了对杨广仇恨的种子。大业九年,杨玄感起兵发难,窦抗曾专门跑到弘化去见手握强兵的妹夫李渊,并劝他乘机也干上一票,当时李渊虽然拒绝了,却一直记着这事儿,日后造反成功,还专门跟窦抗提起过。

  李渊不干的理由很简单,所谓枪打出头鸟,杨玄感就是前车之鉴。更何况他当时刚到弘化履新,翅膀还没长硬。
  此外在大业十一年,李渊就任河东慰抚大使期间,他的副手夏候端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夏候端品性忠贞,为人可靠,所以这一次李渊的反应也更有意思,他居然没有当场拒绝,于是史书中对此用了一句话,“心然之”,意思是说,表面上虽然绷得住,但在内心里,其实是蛮有想法的。
  到了大业十二年,李渊大权在握的时候,类似的劝说就更多了,先后有许世绪、唐俭、武士彟等多名亲信在私下里向他轮番进言,尤其武士彟做得最出格,居然把“兵书祥瑞”等一应宣传资料都准备好了。那李渊是怎么回应的呢?李渊的表态一般有三层意思,其一,叮嘱大伙别乱说(安全第一)。其二,他会考虑的(大伙都是好意,不能打击大伙的积极性)。其三,苟富贵,无相忘(这个明显是鼓励了)。

  总而言之,大量确凿的史料可以证明,李渊是早有造反之意的,早到什么时候?至少比李世民要早。不过有想法并不等于实际行动,李渊有什么具体行动吗?
  您还别说,真有。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他接纳刘弘基、长孙顺德、窦琮三人。这三人都是亡命之徒,尤其前面两位,犯得都是军法,是死罪,而李渊胆敢接收他们,说明了什么?说白了,就是为将来干大事积蓄骨干力量。
  此外在历次剿匪行动中,他虽然遣散了一大批反政府武装分子,但也从中吸收了一些颇有战斗力的投诚人员,这种招降纳叛的举动无疑也是他为另起炉灶所做的资本储备。
  除了带兵打仗的,舞文弄墨的,出谋划策的也有,比如温氏兄弟,就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铁杆亲信。要干大事,没有这些人,也是不成的。
  不过他最信任的,还是裴寂。裴老头子在他心里永远是第一。
  日期:2011-04-26 14:33:39
  ★★★(连载 71 )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人之所以投靠李渊并劝他起兵,固然有其手握大权的因素,但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

  李渊实在是一个好领导,好上级。《起居注》中曾说他“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这也就是说,举凡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不管对方地位高低,即使是一面之交,多年以后,他仍旧能叫得出对方名字。可以想见,叫出名字以后,接下来便是握手言欢,嘘寒问暖,令人如沐春风。温大雅这么说绝非过誉之词,从各种史料看来,李渊在人际交往中的确有这种本事。毫无疑问,这也是他笼络人心驱使豪杰的一种手段,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也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唐器度!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李渊如此了得,那他为啥会在历史上留下一副懦弱不堪的庸才形象呢?
  原因很复杂,但大致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条。
  其一,唐朝步入正轨后,史官们开始突出强调了李世民的作用,而对李渊在太原兵变中的实际领导地位,和幕后操盘掌控大局的行为表述不足。比如史书中说世民拉了不少豪杰下水,这肯定是错不了的,但在另一方面,那帮人主要还是奔他老爹的面子去的,所以才给小李一拉就纷纷下水了。
  道理很简单,一个是太原留守,一个是太原公子,如果要你选,你会选择谁?
  其二,李渊自己多年来韬光养晦所致。他这人一向低调,嘴巴很紧的,很多事情他做了,他不说,除了一些贴心人以外,你想橇开他嘴巴跟他交交心啥的,很难的。何况太原兵变说穿了,便是造老杨家的反,老杨家是他什么人?让他承认自己早有阴谋,他傻呀?
  谁说我是太原兵变领导人,你们有木有搞错?我是给世民那小子拖下水的!
  即便你们骂我是胆小鬼,也不能骂我傻,骂我二!

  伤不起呵!
  可这一来,史官们恼火了,老李你不说是吧?行行行,俺们还不记你了!
  其三,后世史官的解读或评价体系有问题。很显然,如果把李渊起兵说成是蓄意造反,不啻于骂他是“乱臣贼子”。这个对李渊本人也不好,而抬高一些李世民就没有这么多顾忌了。毕竟他和老杨家的关系要远一些。
  还有一点,李渊图谋造反为什么不跟世民和刘文静两人明说,而总是显得很被动,一副扭扭捏捏的样子?主要是因为这两人性格都比较外向。
  但在另一方面,两人的外向性格正是李渊低调或被动性格的有力补充!

  尽管如此,史官们还是把真相基本都告诉我们了,否则我们何以做这一番分析?只要细究历史,我们仍然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日期:2011-04-26 14:38:49
  ★★★(连载 72 )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他早有想法也有行动,那他为什么迟迟下不了决心呢?换言之,也就是,在他起兵造反的心路历程上究竟有哪些心理障碍呢?
  首先一个是感情方面的因素。李渊毕竟是隋室近亲,做隋官,食隋禄,长达三十余年,可以说他的一切都是老杨家给的。虽然一路走来,也是起起落落,但仔细想想,老杨家待他还是很不错的。七姨夫七姨娘的关照自不必提,就是杨兄弟,其实也不算太难为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在真正起兵之前,难免要经历内心的挣扎。

  更何况,李渊本身也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大量的史料可以证明,他对父母、妻儿、以至亲朋故交、同事下属都是很讲感情的。这么一个人,你让他跟老杨家说掰就掰,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真能那样,相信他也成不了什么大事。
  《潜伏》中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人情味的政治是不会长久的。老杨家缺少人情味,所以隋帝国就短命,而李渊在他的政治生涯里却极为重视博感情。
  再一个,就是风险因素。这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众所周知,造反是一个高危职业,它涉及到利害的考量。自古以来,造反的人不计其数,但却少有成功者。远的不说,杨谅杨玄感两人就是例子。是的,也许造反真有前途,但万一前面是万丈深渊,是地雷阵呢?是不归路呢?所以,尽管李渊早有想法,但考虑到这些因素,面临选择时,心里还是会犹豫,还是会下不了决心。毕竟他在隋朝已经混到了三品大员,一旦造反失败,不但这些化为乌有,而且会把身家性命,甚至是子孙后代的幸福全都搭进去。他有多少本钱可以这么做?

  何况李渊虽然有过意气用事的经历,但却绝不是一个鲁莽从事的人。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给老杨家打工三十余年,他的生存哲学主要还是低调二字。这种谨慎稳重的作风在他身上早已深入骨髓,你让他在风口浪尖上猛地显摆一把,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再说当时虽然已经天下大乱,但时机的确还不够成熟,在这种关键时刻,一定要沉得住气。至少暂时观望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