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忠源何许人也,江忠源湖南新宁人士,道光十七年举人,大学毕业也没找个正经的工作,在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过程中,申论还没有答好,只能自主创业了。
此人爱好广泛,最大的嗜好就是“剿匪”。
于是自发组织活动,受到清政府赏识,1847年被提拔为七品知县,1852年4月,江忠源招募楚勇千余,号称“江家军”, 太平军攻打桂林之时,江忠源配合驻守部队,挫败了太平军的进攻,得以晋升从四品知府。
江忠源的楚勇就是以后湘军的雏形,估计曾国藩自募乡勇,也应该是受到此人的启发。
无论如何,现在的江知府只是一个正厅级干部,要想混到省部级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有人帮他圆了这个梦。
1852年6月5日,这一天天气很好,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冯云山很高兴,本来想放几个炮竹,可是就怕惊动附近的清军,他永远不会想到马上就要有人放礼花了,而且还把他放到了空中。
蓑衣渡河床狭窄,江水湍急,江忠源竟然在转弯的浅水处钉下了木桩,堵塞了河道,使太平军难以前行,这时洪秀全等人感觉到不妙,可是已经晚了。
紧接着炮弹象礼花一样在太平军的船上炸开了花,就在不经意间,一颗炮弹落在了冯南王脚下,老冯应声倒地。
老冯倒下了,流血不止,按照电视剧的情节,一般的情况下,临死之前,主人公都会用最后的气息说出一些重要的话。
电视剧是那么演的,其实事实也往往是这样。
而此时心里最痛苦的就是洪秀全,虽然老洪的心很冷漠,但是惟独对冯云山的感情无比深厚。
没有冯表兄,就没有拜上帝会;没有冯表兄,就没有天国的典章制度;没有冯表兄,也不能有如今的洪天王。
在这最后的一息,洪秀全让所有人的都出去了。他泪眼婆娑地看着这个曾经无私奉献的兄弟,他多么希望躺在这奄奄一息的人不是他,是这里的任何一个人都好(除了自己以外)。
老冯不行了,他对洪秀全留下了最后几句话:“火秀,我走后,你们兄弟一定要团结,千万不要起内讧,如果以后要有这样的发生,也一定是杨……”
云山!云山!你别走!你别走!!
日期:2010-12-11 17:26:40
老冯无奈地离开了人间,他只是没想到他说的话那么快就应验了,他起码认为这句应该有个期限,如果可能,他认为最好是一万年,但是历史终究不能改写,这个期限只有四年,更准确地说是四年零三个月。
冯云山从一个落魄的读书人,一手创立了拜上帝教,但是他依然把教主的位置还给了洪秀全。
作为一个正常的血性男儿,谁没有野心,谁不想当老大,而不但自己老大没当,就连老二的位置也让给了杨秀清,可能后人对这些事的猜想很多,但是事实在此,说的再多也是故事。
其实人的一生最可贵之处不是你有多少美女和金钱,也不是你拥有多么大的权力,而是当你面对诱惑的时候,懂得放弃!
冯云山同志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有益于天国的人,所有这些注定了他成为太平天国中第一个悲剧人物。
冯云山离我们已经有100多年了,但是到迄今为止史学界仍然对其死因争论不休,这些大人物争来争去,唯一得到的相同点就是冯同志确实是中炮身亡,但死亡时间和地点始终没有达成一致。
日期:2010-12-11 20:26:05
对于冯云山是在全州战死还是在蓑衣渡战死一事,无论是史书还是在全州当地的传闻中,都有不同的说法。以下就是本人了解到的几种主要说法:
说法一:县城殉难说。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太平军占领兴安后,兵锋直指全州,冯云山部下将缴获的一匹又高又大的战马送给他,冯云山非常喜欢,常骑着它巡视部队和督战指挥”。
一天,冯云山骑着这匹战马督战,鏖战时,清兵不支,便吹号收兵。这战马有灵性,它认得号音,便狂奔号音处,冯云山控制不住,战马冲到城边,被清兵开炮打成重伤,不久即死。
全州城的一些居民便持这种说法。本人以为,冯云山骑战马受伤有三成可信的成分。
也有说他是坐黄轿过桥时,由于清军一个小兵不听指挥,随意放了一炮,将其打死,这个桥就在全州附近,这个我几乎不信。
那是战争年代,又是太平军刚刚兴兵打天下的时候,坐轿指挥可信吗?清军的小兵有那么积极么,他们想躲这些老太爷子还不急呢,除非他的全家被太平军干掉了,要不就是脑子坏了。
而且冯云山好歹也是常委中的一员,竟然能随意就被一个小卒子用炮轰到,此种死法可信度太低。
冯云山战死全州城的说法,一些史书也有记载。据张德坚采访整理的《赋情汇纂》记:“都司武朝显以劲兵四百,与贼大小十数战;更率百姓登陴,以热桐油稀饭浇之,十日之内,毙贼无数,贼冯云山亦死乱军中。”
苏凤文《平桂纪略》记太平军攻打全州:“崩塌城垣二丈余,贼蚁附登,愤城中固守,贼党冯云山毙于炮,屠杀整修。 ”戴逸《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亦有“南王冯云山中炮牺牲”之说。
说法二:太平军抵全州城时,本无意攻城,虚晃一招,前锋已抵城东北的蓑衣渡了。
这种说法跟第一种说法很相似。只是这一炮没直接把冯云山打死,而是打成重伤。
但是冯云山到蓑衣渡后,带着重病依然指挥战斗,综因体力不支,死于战场。
这种说法纯是扯淡,冯云山在太平军中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典章制度,没事写写应用文什么的,很少出来指挥战斗,而且此时军中杨秀清、石达开等重要人物都在,也不可能在他重伤之时让其指挥战斗。
说法三:太平军在蓑衣渡水塘湾受阻后,南王冯云山便在蓑衣渡的泻母山观战,指挥太平军用九节铜炮向伏在水塘湾的清兵轰击,一炮打去,将一棵数围大的古樟打断,不料,暴露了自己,清军大炮猛向此轰来,冯云山顿时中炮身死。这是蓑衣渡村民的说法。
尽管南王冯云山战死何处的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冯云山在全州城旁是受了伤的,但死在蓑衣渡。
1942年,史学家简又文曾到全州城内外及蓑衣渡采访,他认为:在全州攻占后,南王实已负伤,而后行至蓑衣渡,与清军鏖战,“在危急中,南王亦被抬上岸,”“至东岸,竟一瞑不起;先作国殇矣。”《全州县志》主编王竹斋先生等,也认为南王在全州城受伤,而后在蓑衣渡去世。
综合以上各种说法看来,冯云山路过全州城可能受了伤,但也只是轻伤,并无大碍。而在蓑衣渡的一炮才是致命的。所以冯云山战死蓑衣渡之说更为可信。
日期:2010-12-13 18:39:44
这个谜团解开了,咱们来解释上一个谜团:“太平军是否在全州屠城”。
为什么讲全州屠城之前要讲一下冯云山到底死于何处?因为重多史书上记载,太平军在全州屠城跟冯云山的死很大的关系。
因为在拜上帝会的教众中来看,冯云山是他们名誉教主,他们对冯云山的感情甚至强于洪秀全,那么冯云山在全州战死,太平军屠城也是有心可原。
但是上面咱们论证过了,冯云山在全州城外可能受到的仅仅是轻伤,而在蓑衣渡才是亡魂的所在。
那么全州屠城建立在冯云山之死的假设上就已经不成立了,历史要有证据,要有活生生的事实。
仅仅靠这些,我们还不足以论证全州屠城这个事件,下面是本人通过多方查证搜集到的论据。
首先说一下古代战争中的屠城问题:
通过考察二十五史中的基本史料,古代史书中所谓的“屠城”对战争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