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
第48节作者:
o柴狼o 为奖励赵匡胤在六合之战中的英雄表现,特晋升赵匡胤为匡国军节度使,(1)兼殿点都指挥使。成为殿点都指挥使,意味着赵匡胤正式挤进了官场准一线,这对他日后发动兵变夺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柴荣有了第二次亲征淮南的计划,但在出征之前,他又做了一件事:杀掉了南唐特使孙忌。柴荣回京后,把孙忌和钟谟一起带到汴梁软禁起来。柴荣很欣赏孙忌的硬骨头,“待之甚厚”(2),上朝时,让孙忌位列中书省官员之后。而且,柴荣经常召孙忌入宫,和孙忌喝酒谈心。
柴荣用意很明显,是想从孙忌嘴里套出有关南唐的情报,孙忌口风很严实,他什么都不说。柴荣也拿他没办法,但有一次,后周的情报机关从孙忌那里搜出了一封来自金陵的蜡书。虽然蜡书内容不祥,不过肯定与战事有关。柴荣大怒,当即责问孙忌做人不实诚,孙忌确实很强硬,他“正色抗辞,请死而已。”(3)
柴荣本来还想再给孙忌机会,他三番两次向孙忌询问南唐的官场内幕,孙忌还是以沉默应对。柴荣的耐心终于用完了,十一月十七日,柴荣杀掉了孙忌,与孙忌同被羁留汴梁的南唐使人二百多人(《通鉴》记为“百余人”),同时被杀。至于钟谟,柴荣将他贬为远官,留着钟谟,以后还有用处。
孙忌遇害的消息传到金陵,李璟“闻之流涕”(4),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至于孙忌的谥号,按太常博士陈致雍所言,“(孙忌)为一介之使,奋不夺之节,见危致命,确乎不拔,岂不谓之忠乎?危身奉上曰忠。”(5)谥文忠。
柴荣再一次暴露出他性格上的缺陷,就是暴怒之下易杀人,这个缺陷,柴荣一直没有改过来。孙忌有罪,余者何辜!除非是这些随从参与了孙忌暗通李璟的事件。柴荣固然神武雄略,但因怒杀人,有些人实在罪不至死,终是柴荣人生中的一大污点。
不过《江南野史》说柴荣杀孙忌的时间,是在孙忌初次出使周军大营时,柴荣派孙忌劝降刘仁赡,孙忌反劝刘仁赡为国尽忠。从各史的记载来看,《江南野史》所记当误,《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皆记孙忌死于汴梁。
关于孙忌的死,坊间有一个传言,说孙忌当年在任汴州节度使朱守殷的幕宾时,“擐甲露刃,巡行于市,多所屠害,汴人为之切齿。”(6)朱守殷造反事败,孙忌逃往江东。没想到二十多年后,孙忌在汴州被斩首。许多人认为这是孙忌的报应,“昔构祸于梁民,令伏法于梁狱,报应之道,岂徒然哉!”(7)
处理完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后,柴荣开始准备第二次亲征。不过朝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南唐军的实力还非常强,我军未必能占到多少便宜,不如罢兵。就这种悲观论调,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二月初八,柴荣派宰相范质和王溥专门看望正在养病的李穀,向他征询意见。李穀抱病上书:“寿春危困,破在旦夕,若銮驾亲征,则将士争奋,援兵震恐,城中知亡,必可下矣!”(8)柴荣很高兴。
其实就算没有李穀的支持,柴荣决定了的事情,也不会轻易改变。二月十七日,柴荣留下了开封府尹王朴、三司使张美、侍卫都虞侯韩通看守汴梁,开始了第二次对淮南的亲征。
这次亲征和上一次明显不同,因为柴荣带来了一支数千人的水军。后周的军队以陆战兵为主,没有水军,第一次亲征的时候,因为南唐水军善于在河上作战,周军应付起来非常吃力。所以柴荣在汴梁期间,特意在汴梁城西的汴水河中打造了几百艘战舰,并让几百名投降的南唐水军负责训练。
柴荣依然是走陆路南下,由右骁卫将军王环率水军沿颍河入淮。南唐军对付中原军队最大的本钱就是水军,当这支周朝水军出现在淮河上的时候,“唐人见之大惊”(9)。
二月二十七日,柴荣抵达下蔡。三月初二的晚上,柴荣乘战舰渡过淮河,来到寿春城下,与前线将士会合,准备对盘踞在紫金山下的南唐军发起总攻。
柴荣对这支南唐军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为了稳妥起见,柴荣派能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率其本部数十骑兵,前去南唐大营侦察敌情。
五代父子皆称为名将的不多,高行周、高怀德父子应该其中最为显赫的一对父子名将。高怀德字藏用,真定常山人。高怀德出身名将之家,身怀绝技,“忠厚倜傥,有武勇。”(10)曾经在戚城单枪匹马救出被契丹人重重围困的父亲,由是知名。高平之战,高行周也是立过大功的,柴荣非常欣赏高怀德,这次亲征淮南,高怀德就一直跟在柴荣身边。
高怀德奉柴荣之命前去侦察的时候,已是深夜。高怀德带着几十个骑兵,人不知鬼不觉的来到南唐大营周围,众人仔细观察南唐军的动静,都默记于心。不觉天已大亮,南唐军发现了这小股周军,立刻前来围剿。高怀德“以少击众,擒其裨将以还。”(11) 回到大营后,高怀德向柴荣汇报了他所了解的敌军情况,“尽侦知其形势强弱,以白世宗。”(12)柴荣大喜,他很满意高怀德的表现,给予重赏。
对于一支相对弱势的军队来说,神秘性是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柴荣不知道南唐军的底细,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但现在南唐军的老底都被高怀德给抄了个底朝天,南唐军神秘感的消失,让柴荣看到了此战必胜的希望。
其实南唐军早在此前就已经开始了对寿州的救援任务,五万南唐军分成十几个大营扎在紫金山下,和被困寿州的南唐军遥相呼应,场面非常壮观。此时,寿州城内已经弹尽粮绝,城外南唐军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快打通与城中的粮食运输线。
寿州城外有无数的周朝军队,通过正常手段,根本不可能将粮食运进城中。南唐军的战术是挖甬道,也就是两旁都有坚固围墙的通道,通过甬道向城中送粮。可惜在甬道即将挖到寿州城里的时候,被周军发现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在半路劫杀,甬道被破坏掉了,唐军也战死五千多人。
对柴荣来说,为了能早日拿下寿州,扭转淮南战事的不利局面,就必须解决掉紫金山下的这支南唐军。三月初三的清晨,柴荣出现在了紫金山南唐军大营的对面。身披重甲的柴荣看着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的红日,他对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下达了第一道作战命令。
赵匡胤的作战任务是进攻南唐军前锋的营寨和紫金山北麓的一处唐军据点,因为这两座寨子正处在南唐军营寨的中间地带,如果能拿下来,就能切断南唐军的联系。此次战役的胜利者,依然是赵匡胤,“皆破之,斩获三千余级,断其甬道。”(13)顺利的完成了柴荣交给他的任务。
虽然陈觉有幸能成为柴荣的对手,但显然,他是柴荣最不具分量的对手。如果他不懂军事,倒也没什么,把军权下移给前线将领就行了。可陈觉一无是处,却冒充军事行家,胡乱下达军令。李璟派他去救寿州,可陈觉到了濠州后就不再前进,名为救援,实为观望怯战。而唐军将士都知道陈觉权势喧天,都不敢惹他,“将吏畏觉,无敢言者。”(14)
其实南唐军中也有懂军事的将领,比如西北面行营应援都监朱元。朱元本姓舒,颖州沈丘人,“少倜傥好学”(15),与道士杨讷一起读《左传》,满腹经纶文章,一腔锦绣抱负。
朱元本来是后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门客,郭威率军进攻河中时,李守贞就派朱元和杨讷去南唐求救兵。李守贞败后,朱元和杨讷就留在南唐效力,朱元易舒姓为朱姓。而南唐名臣李平,其实就是杨讷。
朱元为人耿直,特别讨厌朝中那伙奸佞,所以陈觉非常忌恨朱元,必欲除之而后快。陈觉暗中上书李璟,诬蔑朱元有通周嫌疑。李璟也不察真伪,派武昌节度使杨守忠到前线取代朱元的职务。
无故临阵易将是兵家大忌,朱元接到调令,感到人格受了莫大的侮辱,他一怒之下想自杀。好在他的幕僚劝他不要说傻事,李璟昏聩不足事,不如投降柴荣这个识货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