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千古一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周世宗》
第51节

作者: o柴狼o
收藏本书TXT下载
  石重贵对付耶律德光有些吃力,但对付杨光远并没有费太大的周折,三下五除二,“秃头天子”杨光远就被另一个后来的著名反王李守贞给敲掉了。杨光远为人首鼠两端,但杨承信的人品和杨光远大不相同。“承信身长八尺,美信表,善持论,且多艺能,虽叛臣之子,然累历藩镇,刻励为政而不苛。”(6)人品好,能力强,柴荣自然要重用杨承信。

  柴荣把寿州重镇交给了他所信任的杨承信,接下来,他要亲自去征服淮南其他地区。
  柴荣下一个目标是沿淮河东下,攻取沿岸的泗州、楚州,扩大战线。现在南唐精锐丧尽,但还是一定的反击能力,南唐最大的问题是兵源太少,所以周军必须拉开战线,让南唐军四处灭火,顾此失彼,千万不能犯当年苻坚犯的那个极为幼稚的错误。
  在攻取淮南的紧要关头,柴荣突然又回京了。这次柴荣回京,不是因为私事,而是要指挥疏通汴河的水利工程,以及制定刑法,同时再处理一些日常政务。虽然柴荣把权力下放给王朴,但王朴毕竟只是臣子,有些事情,王朴是做不了主的。
  在回汴梁之前,柴荣还专门针对寿州的稳定发展,实施了几项有益的政策。寿州是新得州郡,柴荣在这里还没有民意基础,所以他需要让这里的老百姓得到实惠,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打天下需要军心,治天下需要民心,无论是乱世还是盛世,道理是一样的。
  柴荣重点做了五件事:
  一、寿州治下的监狱,除了死囚,其他犯人一律释放。
  二、将之前聚啸山林为盗的百姓都召回来,政府支持他们恢复复业,安心从事生产。

  三、开仓放粮,救赈饥民。
  四、允许被俘南唐军民回乡,官府赠送路费。
  五、将战死的南唐军将士尸骨以有尊严的方式下葬。
  从历史经验上来看,凡是新归附的地区,民心最容易出现反复,柴荣不是没吃过教训。让新附地区的百姓忘掉前朝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的比在前朝统治时期好。
  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称,他们能分得清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把老百姓当傻子糊弄,但凡是糊弄老百姓的,最终无一例外的都被历史戏弄。欺民者,天必欺之。

  三月二十九日,柴荣离开寿州返京。十三天后,也就是四月十二日,柴荣回到汴梁。
  留守东京的文武百官听说皇帝要回京了,都非常的兴奋,大家联袂迎驾于高砦镇。众人远远望见,皇帝骑着一匹健硕的白马,挥舞着马鞭,乘风扬尘而来。系在颈后的锦绣披风,逆着风扑喇作响。
  柴荣英姿勃发的来到众官面前,众人没敢等柴荣下马,都跪在地上,齐声高呼皇帝陛下万岁,并祝贺南征大捷。柴荣并没有露出很兴奋的样子,似乎在找人,四处寻望。
  这时,兵部尚书张昭膝行数步,跪在柴荣马前,恭维着大皇帝:“臣等亲奉德音,期以两月还京。今才五十余日矣。料敌班师,皆如睿算。臣等不胜庆忭。”(7)随后,张昭再次扬袖伏拜,山呼皇帝陛下万岁。
  柴荣在马上仰天大笑……

  人都是有虚荣心的,做为一个伟大的征服者,柴荣也不会例外。但张昭的赞美却发自内心的,因为柴荣用事实证明了,他有资格享受这样的“奉迎”。他亲手打来的天下,当然有资格享受这一切。
  ——————————————————————————————————
  (1) 《读史方舆纪要.南直三》卷二十一
  (2)《宋史全文.高宗八》卷十九中
  (3)《读史方舆纪要.南直二》卷二十

  (4) (5) 《宋史全文.高宗八》卷十九中
  (6)《宋史.杨承信传》卷二百五十二另,杨光远“素患秃疮,其妻又跛,自古岂有秃头天子、跛脚皇后耶?”
  (7) 《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第三》卷一百一十八
  日期:2010-09-08 20:56:06
  在十国中,吴越立国最久,前后长达八十四年。吴越的立国政策是向中原称臣,掣肘杨吴--南唐。一旦江东攻吴越,则中原必有强烈反应,足以保证立国长久。闽国距中原太远,本来可以走虔州陆路,经湖南入中原。但自杨吴得虔州后,闽只能走水路赴中原。由于距离遥远,水路不测,传递信息的时间明显不如吴越便捷。所以吴越能及时和中原保持信息上的沟通。吴越王数代皆称贤者,吴越五王,钱镠、钱元瓘、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都是有作为之君,能力比王鏻、王昶、王曦、王延政要强许多。贤者累代而出,可以保证政权的稳定。闽王自王审知以下再无贤君,贪财胡闹,所用非人,闽国形势日益混乱不堪。而吴越数王重用贤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吴越钱氏宗室贤才尚多,非常团结,兄弟友爱。胡进思虽然废掉钱弘倧,但仍要立钱氏为王,没有条件自立。

  王夫之将吴越立国长久的原因归于仁,“仁动于天,厚植于心,以保其天性之亲,于是而仁民爱物之德,流行于天下,人道之生也;于是而传世永久之福,垂及于百世,天道之生也;于吴越钱氏有足深取者。”很有道理。吴越的经济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曾经闹出笔墨官司,民间意见很大,但吴越上层统治集团比较稳定团结,没有可乘之机,故尔长久。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以后再看看这方面的历史。

  日期:2010-09-08 21:58:39
  吴越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王夫之所说的仁,可能是指这一点吧。在钱元瓘统治后期,吴越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动荡,但李昪还是放弃了进攻吴越,毕竟当时北方后晋是不允许南唐进攻吴越的。南唐人口应该很多的,宋灭南唐时,得户六十五万。后周得淮南时,户二十二万,人口百万。以三倍计之,南唐当有三四百万人口。这和宋朝计男不计女的户籍政策不一样,是人口不论性别老弱皆算在内。减去一半女性户口,再减去老弱病残,南唐可征的兵源也不算很多了。而且还要在东线重兵防备吴越,李璟也是捉襟见肘。还有周楚、南汉,都是防备。

  日期:2010-09-09 20:11:25
  第六章  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淮南  二 沿淮东下,横扫千军  1
  和上次差不多,这一次柴荣在汴梁小住了四个多月,直到十月十九,柴荣才离开汴梁,再次奔赴淮南前线。
  临出汴梁前,柴荣下了一道诏书:
  向者,以淮甸未平,王师致讨。实赖忠贞之力,继成克捷之功。渐属严凝,念彼征役。况今边陲无事,军旅正雄。须议省巡,亲躬抚问。将布混同之化,罔辞栉沐之劳。止期一两月间,车驾却还京阙。凡在中外,当体朕怀,今取此月内,暂幸淮上。应往来沿路供顿,务从省略。凡有费用,并以官物供备。所在不得科配。”(1)

  柴荣的讲话非常明确,有三点:
  一、不独吞战功。淮南大捷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所有相关官员都有功劳。
  二、确定第三次亲征时的时间,两个月左右。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车驾所经之处,所须费用,一律从简。而且由朝廷官库支付,地方官府不得打着供应行在军需的旗号扰民。
  柴荣做事非常谨慎,考虑的也非常周全,他知道地方上有些人习惯了吃拿卡要,乱打旗号搂钱。柴荣绝对不会给他们这个扰民自肥的机会,钱落进他们的口袋里,却让柴荣替他们背黑锅,遭百姓痛骂。柴荣不会做这个赔本的买卖。

  另外,柴荣安排了留守东京的主要官员人选:枢密使王朴充东京留守,负责朝政的日常事务处理。三司使张美任大内都点检,负责皇城治安。
  安排妥当后,柴荣骑着马,迎着又一个日出,豪情万丈的踏上了第三次亲征淮南的征程。
  十一月初四,柴荣来到了镇淮军(即涡口),没有停留,而是连夜乘战舰渡过淮河,第二天,抵达濠州城西郊。寿州被周军攻下之后,南唐军基本上就集中在濠州以东地区,这里也是柴荣的作战重点。泗、楚等州的南唐军还是有相当的战斗力,不消灭这些南唐军,柴荣是睡不踏实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