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天心路,盛唐明镜:一代女皇亦凡人》
第41节作者:
实梦zs 日期:2012-04-21 23:30:34
附录:相关人物背景,全部按正史记录或推测,不戏说!
一.唐太宗中晚年的悲哀。(共13条,4次更新完)之四
十三.这个时候,太宗已经是接近五十岁的人了。这个年纪在现在并不算老,只是在没有医疗不发展、没有外科手术、没有高血压药等治疗慢性病的药物的当时,已经算是老年了。
太宗这时患了风症,李治后来也得了这个病,可能是遗传。根据史料的介绍,这种病应该是心脑血管病,很可能是高血压。太宗因此身体一直很不舒服,对继承人又放不下心来,只能勉强支持。
情绪不高,身体又不好,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人在年轻时候的英明睿智很可能在这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之下完全消耗殆尽。太宗年轻的时候曾经批判秦始皇和汉武帝乱用丹药,这个时候他自己竟然也开始服用丹药了。这件事情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正史对于其他事件的侧面描写,以及一些野史推断,应该是真的。而且据说太宗是因为服用丹药过多最后在五十出头的年纪过世,李治在即位之初就将一个侍候太宗的西域术士赶出宫去,可见这情况可信度很高。
最终,李世民在五十岁的年纪在离宫过世,想必他一定是带着无数遗憾离开。他的前半身丰功伟绩创立不世基业,是人世间的奇男子,只是他人生的后十几年,也只是一个悲哀失望的父亲,一个种种心愿都无法达成的凡人。
我认为李世民晚年的悲哀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造成的,个性决定命运。
若是他真爱长孙皇后,就应该真真切切的关心爱妻的生活,不能因为老婆想要模仿先贤,他就任其所为。关于长孙皇后的一生和她的英年早逝在后面的专题中会详细提及,但是我认为长孙那么早死完全是因为压抑所致,这里有作为夫君的李世民很大的责任。丈夫不应该仅仅只享受妻子所提供的无私奉献,他除了给予她皇后的头衔、尊重和信任之外,还应该在其他方面给予她关心。如果长孙不死,无忌无法专权,李世民的子女也不会都变的那么糟糕,在很多重要事情的抉择上,长孙会给予李世民更正确的建议。
对于立储的问题,以及其他很多问题,李世民既想当明君,但是又有自己私人的欲望。明君是那么好当的吗?那要受多少挟制啊!有些问题,君主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因为传统礼教如何便如何。因为对长孙皇后的爱,对无忌的纵容,造成了李世民晚年最大的遗憾,也造成了承乾、李泰的郁郁而终,李恪的含冤被杀。这让我想起了晋武帝应妻子的要求不改换痴傻的太子晋惠帝,最后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和晋朝的灭亡。
无忌所做的所有事情本是想让自己可以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家族永昌,没想到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所有事件最大的得益人只有武则天,一切的一切成就了女皇的横空出世。
日期:2012-04-22 22:24:38
整理版:
附录:
相关人物背景,全部按正史记录或推测,不戏说!是对正文的补充以及评论。
1.唐太宗中晚年的悲哀。
唐太宗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伟大的帝王,他的综合素质堪称第一。他有令人艳羡的后宫阵容,儿子就有十四个,女儿的数目更多。他有良好的名声、广阔的疆土,无数的名臣环绕身旁。他十几岁就怂恿父亲李渊起义,征战数年,自己打下了大部分大唐的疆域。二十一岁时他的父亲建立唐王朝,二十九岁时登基为帝,同年在令人闻风丧胆突厥单于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只率六名侍卫到渭河边怒斥单于的禽兽行为,不久之后因为实力而获得了突厥各部公认的天可汗称呼,之后使附近邻国包括日本、高句丽(和后来的高丽、朝鲜不是一回事,朝代、民族都不同,只是同在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在内的周边各国的入贡。
可是,这样一位伟人,在读他的历史的时候,还是感觉他有无数的苦闷烦恼,并不比寻常人少一点,正印证了那句古语: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李世民的烦恼从爱妻长孙皇后的离世开始。长孙皇后在三十六岁这样的中年早丧,这一年,李世民三十八岁,成为大唐皇帝不足十年。
一.长孙皇后过世之后,李世民按照皇后生前的要求给予薄葬,但是心中却非常思念皇后,情绪低落,于是在禁宫中修了一座高楼,登上高楼就可以看到皇后的陵墓。李世民常常登楼眺望,这就算在现代也不算是很过分的事情。可是那位以直臣自居的魏征偏偏跟着皇帝上了高楼,说太宗孝顺,因为他在眺望高祖李渊的陵墓思念父亲,以此来讽谏太宗。太宗是个明君,理解了魏征的意思,于是拆掉望高楼,只能将思念放在心中。
魏征的行为用当时的道德标准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非常不近人情,而且他很有些矫枉过正的意思,让帝王的情绪得不到抒发,自然会在其他地方产生不良的后果。当然,古代没有心理学,一心只按古圣先哲教诲做事的魏征也不会想到。更不要说当年太宗因为他的直谏想杀他,是长孙皇后朝服劝诫,太宗太打消了那个念头。
二.这个时候,太宗的三儿子李恪十岁出头,面貌、个性、爱好各方面都很像太宗,成为太宗最宠爱的一个儿子。其实这一点在遗传学上很容易理解。太宗的父亲李渊和隋炀帝本是表兄弟,李渊和隋炀帝的母亲是亲姐妹,那么太宗跟李恪的母亲隋炀帝之女杨妃本就是第四代旁系血亲,因为遗传基因的相似,李恪像李世民也很正常。
唐代的制度,亲王一般在十四到十六岁左右就要离京到封地当王爷,那时候交通不便,这一离开可能多年就不能见,连电话都没有,因为政治原因恐怕鸿雁传书都不能直抒心意。李世民就算是天子,但是也有特别疼爱的孩子,他舍不得这个儿子离开,于是想要立李恪的生母杨妃为继后,这样李恪成为嫡子,可以晚几年再离开,甚至,这时他有改立李恪为太子的心意。
有些人评说李世民想立杨妃为继后是因为杨妃艳丽无双,血统高贵,但是看李世民那样爱戴长孙皇后,而且他的后宫美女那么多,他不太可能只是因为宠爱一个女人就想立她为后,应该更有多方面的考虑。但是这个想法因为看长孙无忌脸色的朝臣的公然反对,以杨妃为隋炀帝之女驳斥,最终没有能够实行。
当然,太宗绝不是惧怕这些朝臣的压力才打消念头的,只是因为他一直都想做一个明君,以隋炀帝为前车之鉴,很注重自己的名声,而且他确实非常爱戴长孙皇后,因此对于长孙皇后的哥哥以及三个亲生的儿子自然多疼爱一点。虽然喜欢李恪,但是想到长孙皇后,也就只能无奈的放李恪离开。虽然不立杨妃为后,如果太宗要一意孤行,也可以留下李恪,但是那样的话就是自己破坏制度,对后代有很坏的影响,可能会为王朝灭亡埋下伏笔,因此太宗不能这样做。
有句古话叫做“天家骨肉最难成全”,太宗贵为天子,还是得忍受骨肉分离之苦,有时候真的连平民百姓都不如。
三.长孙皇后过世之后,太子承乾的行为突然变的非常恶劣起来,和皇后在世的时候完全两样,不仅装病不上朝,而且在自己的宫苑中乱来,装死人、和同性嬉戏,整天疯闹,老师进谏他竟然打老师,太宗劝谏也不改过,这让太宗感到非常痛心。就算天子再没人情,承乾毕竟是太宗的第一个儿子,也是长孙的儿子,太宗曾经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可是如今,他刚刚丧妻,儿子又变成这样,他的痛心不能说不大。
四.承乾变化的同时,李恪也前赴封地。因为李恪像太宗,所以也很喜欢狩猎。但是在和平年代狩猎是要被官员制止的,因此辅佐李恪的官员上书告发李恪,按照制度李恪被减俸禄,这也让太宗感到很痛心。本来很好的一个儿子,因为无奈要让他在那样小的年纪独自前往远方,他不过情绪波动狩猎发泄,在官员中似乎就成了极大的罪过一般,太宗怎么能不痛心呢!而且,他没能立杨妃为后,让这个最疼爱的儿子离开,心中肯定还有些对儿子的愧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