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对左贤王之战没有什么悬念,简单地说就是摧枯拉朽,犁庭扫穴。左贤王是一战而败,一路向西北逃去。霍去病除了留下少数骑兵同步兵保护随军的粮草外,全军轻装简从,是一追再追,人不解甲,马不解鞍,一路向西北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下,也就大概是现在的古尔班赛汗山附近。左贤王所部损失总数达七万人余人,基本上是烟消云散了,或死、或降, 只剩下头头脑脑了。而霍去病自己却只有十分之二、三的损失,战损比达到一比七。
登上狼居胥山, 霍去病没有简单地用粉笔写下:霍去病到此一 游。而是郑重其事的刻碑立石,行祭天之礼,随后在姑衍山祭了地。在霍去病看来战争已经结束了。战果太辉煌了,七万人是个什么概念?匈奴最强盛的时候控弦武士也就三十余万。霍去病这一仗等于彻底砍掉了单于的左臂。
那么卫青怎么样哪?
日期:2010-02-08 09:27:08
张腋断臂之决战漠北
卫青军团的漠北之行起初还是很顺利的。出塞没多远就抓到了俘虏,而且得到了单于家的确切地址。可以想象卫青得到这一情报的心情一定是喜出望外。对于汉武帝的排兵布阵卫青不可能没有想法。现在有了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能不高兴吗?
这是汉军在漠北大战中抓到的第二个俘虏。如果说第一俘虏是单于的奸细的话,第二个俘虏的目的更明确,就是将卫青所部引到单于预定的战场。这符合双方战前的沙盘推演,单于也认为这一战对自己有利。
可是随后卫青却下出了第一个疑问手:分兵。分兵两路包抄单于,李广、苏建领一部分兵走东路(不少于一万人),自己带精兵走西路。看似有道理,可是单于手上的总兵力应该不少于卫青的五万骑兵。分兵,怎么分?分少了,如果李广一路先遇到单于必将被歼灭;分多了,两路都不够。
不管怎么说,卫青兵分两路兼程赶往单于的驻地。当卫青越过茫茫大漠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景象:单于列阵而待。此时的卫青一定很后悔,这不是一场追逐战,而是一场阵地战。随后,卫青用武钢车结成大营护住步兵,未打人,先防挨打,一切都按兵法行事,也是这个场合的本手。
这是单于与汉军主将卫青的第一次会面。单于很安静的站在对面,并没有趁卫青结营之时发动突袭。也许他想看清楚这个使自己窘迫不堪的对手到底长什么样;也许他想知道长途跋涉而来的汉军还有什么手段;更多的是源于单于的自信,自己在兵力上占优,可以一战。
此时卫青可能感到兵力有些不够,结阵之后只能派出五千骑兵向匈奴挑战,而匈奴却派出万骑迎战。 虽然汉军的战斗力强,毕竟人数不占优,战场上陷入了僵局。
到现在为止,卫青按部就班,一切依兵法行事。 可是如果站在单于对面的是霍去病,很可能就不这么打。霍去病会怎么打?我也不太清楚。历史上对霍去病的漠北之战没有详细地记载,甚至是讳莫如深。而对卫青之战的记录却非常详细,似乎有难言之隐。
霍去病擅长奔袭,是不是又偷了左贤王的大营?这种可能性非常非常小。而且,汉军这次是步、骑、车混编,不可能抛下转运粮草的步兵和战车轻装前进,否则被匈奴抄了后路就会一败涂地。
汉军这次出动是大张旗鼓,单于就是得到消息才列阵而待。左贤王被蒙在鼓里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偷营劫寨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单于的特派员单于章渠就到了左贤王部,并在这一战中成为霍去病的俘虏。
对于汉军的攻击左贤王有两种选择:独立迎敌或者退到单于庭共同迎敌。左贤王选择了前者是有原因的。从总兵力看,左贤王部被擒、斩七万,再加上漏网的,总数应该在八、九万,完全可以一战。因此,战场的情形很可能同今天一样,左贤王列阵而待。
而霍去病肯定是用相当震撼性的手法一举击垮了左贤王的大阵,也打掉了左贤王的一点点自尊。失去勇气的军队剩下的除了逃跑,就是投降和被屠杀了。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霍去病能以较少的损失毁灭性的歼灭远比自己众多的敌人。
实际上漠北大战,单于还有一种打法,就是同汉军拉练。比一比谁的脚力好,拖垮之后再视情况而战。那样的话汉军的后勤就会面临严重考验。从这个角度看,漠北大战无疑是一场豪赌。
显然今天的卫青就缺乏这种一举击垮单于大阵的震撼性手段。但是,上天还是很眷顾卫青的,正在两军酣战的时候,刮起了沙尘暴,两军对面不见人。卫青敏锐地感到机会来了,令旗一摆,汉军两翼向单于包抄过去。
即使如此也没有彻底改变战场的事态,但是单于的心先怯了。单于看到的不是一支疲惫之师,汉军越战越勇,根本不象刚刚穿越了大漠。赵信所描述的情景没有出现。夫战,勇气也。单于感到再战下去恐怕不好收场,趁乱先就溜了。这样的消耗战无论谁胜谁负,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倒在草地上。等到卫青从俘虏口里得到单于已经遁去的消息时,天已经黑透了。这次不是奸细,是真的。
汉军赶紧派出轻骑星夜向北追去。接着卫青下出了第二个疑问手:放弃眼前的匈奴大军,催动汉军随后接应而去。
此时,匈奴部众也并不知道单于的去向,甚至随后十几天内都不知道单于哪里去了,以至于另立了新单于。正可以借机动摇匈奴的军心。如果卫青能导演一出单于已经被擒或被斩的好戏,顷刻间就可以击垮匈奴的战斗意志。而且即使单于逃脱,能够全歼单于主力也是完胜。也许我们是站着说话不怕腰痛,毕竟我们不在现场,卫青作为主将有自己正确的选择。
看到汉军离阵而去,对面的匈奴部队也都逐渐散去。大军向北追出二百多里,直到赵信城也不见单于的身影,茫茫草原哪里去找?
于是汉军就歇马在赵信城。第二天班师回朝。将匈奴囤留在赵信城的给养,能拿的拿,不能拿的一把火烧光。
这一战俘虏、斩首匈奴总计一万九千人,汉军自己也有相当的损失, 更严重的是不仅跑了单于,单于的主力也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日期:2010-02-08 18:53:38
张腋断臂之大漠风沙
虽然胜利了,但不满意。对漠北之战,卫青不满意,汉军将士不满意,领导更不满意。这从过后的庆功宴上就可以看到,霍去病部拿走了几乎所有的蛋糕,卫青所部虽经苦战,却没有达到统帅的期望,几乎一无所获。而且庆功宴上还少了两个人:李广、苏建。
分兵以后,李广这个老江湖在大漠里迷了路,没有向导不迷路才怪。在回军的路上,大将军卫青遇到了姗姗来迟的东路军。按律,失期当斩。
那么为什么大将军非得要分兵哪?全军直取单于不是更好吗?实际上这样可能更有利。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汉武帝认为李广比较衰,不希望李广给全军带来坏运气。而碍于情面又不好直接拒绝李广的请战,迫不得已任命李广为前将军,就暗中嘱咐卫青在大战前支走李广。李广虽然号称飞将军,可是自从汉武帝实行进攻战略以来确实没有打过一次舒心仗。
也许名气太大,每次总是受到匈奴的特别眷顾。元光二年的关市之战,被数倍于己的匈奴围攻,全军覆没只身逃回;元朔六年又被数万匈奴围攻,四千人损失殆尽。看起来是运气差,实际上是将军落伍了,没有领会到汉武帝进攻战的真谛。
所谓进攻,就是要找到敌人,抓住敌人,进而战胜敌人。而李广每次都被敌人找到,被敌人抓住,不能不说明问题。虽然苦战落败,也于事无补。常言道人不吃肉就要瘦,人不学习要落后。李广与匈奴战斗了一辈子在大漠里还能迷路,实在是说不过去。
第二个原因就是卫青希望中将军公孙敖能够立功,再次封侯,借故支走了李广。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当年汉武帝宠幸卫青的姐姐卫子夫,皇后的母亲长公主非常气愤。收拾不了卫子夫,就收拾卫青。如果不是公孙敖相救,卫青早就见阎王了。
可以说卫青是有私心的,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卫青的自信。不过从结果来看,这种自信的理由并不是很充分。而且,太在意领导的意思。汉武帝确实希望能够生擒单于,那多风光啊!但是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明显更重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