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不只是传说》
第40节

作者: 瀚海箫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么尚书是什么机构有这么大的权力?顾名思义尚书就是主管文书的,本来是个小官,又是汉武帝使之发生了变化。汉武帝招徕的那些贤人,所谓中朝的那些人,个个是人精。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起草奏章,收发文件,一来二去尚书这个职业就变得重要了,不是一般人能担当的。尚书大臣能够接触到给皇帝的各种文件,胆大的就顺便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皇帝接触到的新闻就被控制了, 霍光辅政之后,这种现象就越发明显了。

  汉宣帝是一律准奏。任命张安世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同时取消了奏折副本,以防止有人从中作梗,阻塞言路。同年五月,又任命魏相为丞相,并下诏允许官员可以直接面见皇帝,而不用通过尚书。两件事加起来就是要架空尚书大臣,而主管尚书的就是霍山。这就是一个信号,汉宣帝要另起炉灶了。
  而霍山除了愤怒,并没有什么有力的措施,也不知道该怎么做。霍家还没有嗅到空气中的火药味,还是一味地放纵不法。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奴才。霍家的奴才与御史家的奴才争道,结果霍家的奴才就打到御史门上,直到御史叩头谢罪才善罢甘休。这时的霍家已经牛得不行了。
  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夏,汉宣帝册立许皇后的儿子爽为太子。霍氏兄弟是什么反应哪?第一个反应是愤怒:这个刘爽是汉宣帝做贫民时生的孩子,怎配做太子?第二个反应是歹毒:毒杀他。霍皇后就居然按照母亲的指示去做,在食物中下毒要毒死太子,当然是不能得逞的。太子的随从都严加防范,任何食物都自己先尝过再给太子食用。在这时候还做这样的事明显就是有恃无恐,无疑是火上浇油、受人以柄。


日期:2010-03-13 19:57:43

  而霍家偏偏在这个时候要造反。霍家子弟眼看权势被消减,除了相对而泣,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而且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虽然坊间传言霍氏害死了许皇后,霍山并不相信。直到母亲霍显证实了,才恍然大悟。那还说啥了,准备行动吧!
  晚了。
  汉宣帝要的就是霍家的盲动,否则真不好下手。大将军霍光刚刚去世就诛杀霍家,如果没有过硬的理由,难以服众。而且否定霍光,也就是否定自己皇位的正当性。所以,汉宣帝可以消减霍家的权势,收回皇权,却不敢轻易动霍家。
  当然,霍家也不是只有造反一个选择。如果霍家选择主动消减爵位,收敛不法行为,学会夹着尾巴做人,汉宣帝真不好办。当然要找理由还是能找到的,但是那有这主动送上的机会好?
  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霍氏谋逆,被族诛。


日期:2010-03-14 18:40:01

  屯田之争之孝宣中兴
  汉宣帝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管理这个国家了。圣善周闻为宣,汉宣帝的时代正是恩德广布四方,四夷宾服的时代,史称孝宣中兴。
  宣帝一日为帝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整个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偶然之中又反射出必然。没有丙吉的呵护,没有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就不会宣帝的今天,也就不会有随之而来的中兴。一切都在不经意之间,正体现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自我反省和恢复能力。
  而宣帝本人也完全满足所谓好干部所应具有的条件。蹲过反对派的监狱,出身底层,了解民间疾苦而高才好学。人的智力水平基本都差不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知道生活的艰辛才能更珍惜学习的机会;了解民间的疾苦才知道为政的艰难,才知道民众的需要;更难得的是登基之初一直面临霍光的强大压力,使宣帝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一夜暴富而不知所以。

  主要领导对国家的作用怎么说都不过分。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主要领导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理解。不信就看看美国,一个小布什就使国力倒退二十年。更重要的是合格的主要领导能带动一股风气,使正气上升,使浊气下降,天下想不大治都难。大凡治世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有中兴之主也必须有中兴之臣。所幸中国不缺的就是人,要什么样的人才都是一把一把的。汉朝的时候虽然没有现在的人多,可是也不少,基本可以满足各种领导的需求。

  对于宣帝来说就是如何把需要的人过滤出来。在宣帝一朝,能吏、循吏、良吏最多,可以说宣帝的过滤器是很有效的。至于宣帝是怎么样组装自己的过滤器的,就不多说了。随便找一本招聘手册都说得很清楚,方法很老套、很土,结果很有成效。
  宣帝做的第二大事就是安置流民,也就是失去土地,四处流浪的农民。只要流民返回原籍,就由国家提供种子、农具等必需品,帮助安定下来。那么土地从哪里来?有些官田可以租借给农民,但是数量有限。宣帝继位的时候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土地是个大问题。
  有道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富一方,也应该恩泽一地。国家是希望富人做一些辅助工作的,是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就像母鸡一样,国家是指望他们下蛋的。当然下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说税收,比如说造个桥了,修个路了,办个义学什么的,大灾之年办个粥场。但是有些鸡不下蛋,是大公鸡,更有甚者是铁公鸡,也就是土豪劣绅,那怎么办?

  宣帝的办法就是“迁豪”。当然这也不是宣帝的首创,汉朝自从建立以来就有这个传统。把有钱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整,这是从政治上、经济上对豪强进行打击的主要手段。宣帝曾经三次下旨把有钱人,官员、侯爷迁移到平陵、杜陵新区。平陵是汉昭帝的陵寝,杜陵是宣帝自己的陵寝,风水虽好,却是新开发区,人口凋零,正好让这些有钱人去陪皇帝。迁走之后,他们在原籍 的土地有些就充公了,正好可以租借给流民耕种。

  解决了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也不能不抓,两手都要硬。在当时儒学虽然堪称国学,但是各儒家大师对经典的理解也不一样。更确切地说,儒学大师们各说各话,对儒学的理解不能满足治理天下的需要,再好的东西也得为我所用才行。因此,有必要对思想界进行引导,使他们对经典的解释更加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更符合国家的需要。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在石渠阁召开的儒家经学会议就是这样一个统一思想的大会。当然,宣帝只是指引了一个方向,思想这东西还是越活跃越好。借着这个机会,一些原先上不了台面的儒家民间学派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官学。

  有了合适的官员,安置了流民,又统一了思想,国家就基本只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了。在具体操作上,宣帝治理国家的基本主调就是“与民休息”。反映在对周边少数民族关系上就是尽量的少用兵,以和平友好为主调,也不是没有原则的友好。该打的仗还是要打,可谓软硬兼施。软容易理解,硬也容易做,一兼施就会有问题,要掌握火候,弄不好就软不软硬不硬,或者该软的不软该硬的不硬。

  汉朝的主要周边关系就是匈奴,而要解决匈奴,在西域方面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还是车师。汉朝不是已经在车师屯田了吗?车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日期:2010-03-15 18:01:36

  屯田之争之不可不争
  郑吉在西域的屯田部队已经被困在车师动弹不得了。
  在车师的屯田部队虽然只有三百人也等于给单于出了一个难题。为此,单于召开了几次御前会议进行讨论。匈奴也开会?那当然了,任何一个组织大到国家,小到家庭要想兴旺发达都得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会议怎么讨论的我没听懂,他们说的是匈奴话,但是从事后传达下来的精神看主要有这么几条。
  车师故地是匈奴通往天山南麓的一个跳板,失去车师故地之后,对匈奴是大大不利;车师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尤其是交河城,更是不善攻城的匈奴人无法应付的;现在,汉朝在此屯田,车师这个地方本来就是沃野千里,再加上汉朝的精耕细作,一定会成为汉朝的一个粮仓。如果汉朝以此为基地进攻匈奴,那真是很可怕。条理分析的很清楚,接着匈奴人也制定了指导方针和行动计划。

  具体指导方针就是以骚扰、围困为主,让汉朝屯田士卒不得安生,打持久战。具体行动计划第一步就是现在匈奴右地屯田。
  地节三年(公元前67 年),单于派遣左右大将各率领一万骑兵在匈奴右地屯田,先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积谷一年之后,匈奴开始实施进攻车师的计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