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袁绍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为曹操抢先了。当曹操得到了天子,袁绍才知道天子有多么重要。因为曹操得到天子的同时,也得到了河南的土地,同时关中诸侯也都望风归附。并且曹操还能假借天子的名义向他袁绍发号施令。这一刻,袁绍后悔了。他也终于看到了沮授所说的“至义”的力量,也终于醒悟了沮授所谓“大计”“大机”的内涵。然而一切都晚了!这就是袁绍致命的弱点——见事迟。这样的错误他不可能只犯一次,他还会继续犯下去,一直到死。
不过袁绍毕竟听从了沮授的部分意见,平定了四州之地。也曾经虎视天下,也曾经辉煌一时。虽说没有笑到最后,虽说最终功败垂成,然而对于沮授而言,似乎只能做到这些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没遇到明主。
选择明主而言,他比一个人差了太远。
这个人是谁呢?请看下集,《择主而事》。
日期:2010-11-15 11:28:11
继续更新:
第十三集 择主而事
上文说到雄才大略的沮授辅佐庸主的袁绍,以致功败垂成,身死名灭,人生以悲剧收场,让后人甚感惋惜。其实,他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他选择了袁绍就意味着选择了悲剧。从这个角度讲,他比一个人差了太远,那个人就是郭嘉。
郭嘉最初也想投奔袁绍的,但是他只和袁绍见了一面,就断定袁绍不是霸业之主,断然决定离开。离开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朋友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老子曰“知人者智”,郭嘉可谓知人矣!
不过一面,不过一次交谈,郭嘉就看透了袁绍。“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是说袁绍好慕虚名,华而不实,能聚人却不能用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是说袁绍喜欢卖弄小聪明,却不知大要;喜欢卖弄智谋却不能临机决断。这就是郭嘉的“量主”之道。就这两点,他就断定袁绍难成大事。
“智士审于量主”,得其主则得其功,得其功则成其业。沮授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这不是很大的遗憾吗?想当初沮授献上自己的宏伟方略时,袁绍是什么反应呢?绍喜曰:“此吾心也。”这意思很清楚,“我也是这么想的”。不知道此时的沮授是不是有点失落。他一定很失落,同时心中也应该有个判断,袁绍这个人徒有虚名。
然而他没有选择离开,他留了下来,为了自己的宏伟方略。他想,袁绍虽说不太理想,然而他毕竟有着众多人没有的优势,成就大业还是可能的。显然,沮授错了。愚蠢的人怎么可能成就大事呢?他只能把大事业做成小事业,把小事业做成无事业。事实上,沮授在袁绍手下一直没受重用。不仅沮授,还有一个田丰,袁绍手下只有这两个智囊级的人物,他都不能重用,怎么可能成功呢?另外,自从他战胜了公孙瓒雄踞四州之后,他就再也听不进正确建议,他怎么可能成功呢?袁绍的失败,是袁绍自己的失败。不是做大事的人,却选择了一个伟大的事业,袁绍注定失败!乱世之中,英雄并起,沮授、田丰却选择了这样一个庸主,也就注定了自己人生的遗憾!
郭嘉就不这样,他轻轻地来了,又轻轻地走了。愚蠢的袁绍甚至不知道他为什么而来,为什么而走。那么郭嘉到哪里去呢?郭嘉去找了荀彧。
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有意思的是,郭嘉走的正是荀彧过去走过的路。
荀彧先前也想过辅佐袁绍的,当时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可是荀彧很快就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袁绍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就是他错过的这两个人,最终帮助曹操战胜了他。不仅战胜,还把他置于死地,甚至连他的儿子都赶尽杀绝,而他的儿媳后来竟成了曹魏的第一任皇后。
郭嘉找荀彧就对了。荀彧在哪他去哪准没错。事实果然如此,荀彧把他推荐给曹操。见面以后,两人都兴奋不已。曹操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亦喜曰:“真吾主也。”此时我们再想一想袁绍见过沮授之后的反应,便可知袁绍与曹操的差距了。
郭嘉帮助曹操所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战胜袁绍。
当时曹操最忌惮的就是袁绍,于是问计于郭嘉,郭嘉献上了他有名的《十胜论》:“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于是曹操大喜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当世有很多人拿《十胜论》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其实这二者不是一回事。《隆中对》是战略规划;《十胜论》论述的是袁曹之间的胜败因素。如果说中间有点相通的地方,那就是对人物的深刻认识。诸葛亮的《隆中对》把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及各方智能之士都分析了一个透彻;郭嘉的《十胜论》则把袁绍与曹操分析透了。对曹操当然不乏溢美之词,关键是郭嘉把袁绍看透了。“天性,人也;人心,机也”,胜败存亡,全在于“机”。诸葛亮知机,郭嘉知机,鲁肃、毛玠、沮授等人就有点差距了。
郭嘉并非没有给曹操进行战略规划。虽说没有完整的文字记载,但从史料之中我们可以读出来。他的规划是先除吕布,再胜袁绍,然后南伐刘表,则天下大定。
投奔曹操这一年,郭嘉27岁。而后他一直追随曹操,先灭吕布,又战官渡。进平冀州,而后远征乌丸定匈奴,帮助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正当曹操大业将成的时候,郭嘉不幸病笃,英年早逝。郭嘉的死,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个巨大地损失。
后来曹操于赤壁兵败以后,又想起了郭嘉,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很多人认为曹操这句话是用作鞭子责备众谋士的,其实不然。他有理由责备他的谋士吗?贾诩、程昱等人都提出过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可曹操自己没有接受,这能怪谋士无能吗?至于谋士们惭愧,那是他们对曹操的误解。曹操是个有过责己的人,这也是英雄人物的共同特点,怨天尤人的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曹操怎么可能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他人呢?他其实是自责,一个“叹”字很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他责备自己没听取谋士们的意见,于是自然想到了郭嘉。他想,如果郭嘉在,一定能避免自己犯此大错,自然不会有此大败。
为什么曹操说郭嘉能改变自己呢?因为曹操和郭嘉的关系太不一般。他们不似鱼水胜似鱼水,曹操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只有郭奉孝最能了解我的心思。也就是说我想的什么他都知道,我的英明决策他知道,我的错误他也知道。再就是他说话总能说到我的心眼里去。那其他人呢?就都差点。人和人之间,有些时候差一点都不行,差一点就坏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