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荀彧提出的“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致英俊”的建议,曹操虽说骨子里不是这样想的,但表面文章做的毕竟不错。于是“尽收河南地,关中皆附”,形势一片大好。
与此同时,曹操此生最强劲的对手终于浮出水面,这个人就是袁绍。
这些年,曹操与袁绍关系一直不错,一度联合打击过袁术,且取得很大胜利,之后各自发展。当曹操让吕布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袁绍已经平定了黑山张燕。当时袁绍主动提出与曹操联合,共同消灭吕布。曹操因为新失兖州且军粮已尽,就想答应联合。后经程昱劝说,终而拒绝了袁绍。这样,曹操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人格的独立,没有接受袁绍的帮助,否则他对袁绍将成为依附关系,再想独立可就难了。
当曹操战胜了吕布,并且成功迎奉天子之后,袁绍的心里再也无法平衡了。一方面他后悔自己错失良机,另一方面他不能接受曹操向他发号施令。曹操先表奏袁绍为太尉,袁绍闻讯大怒,说 :“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曹操于是让大将军于袁绍,自己做了司空,行车骑将军。即使如此,袁绍仍不满意,与曹操书“其辞悖慢”。曹操是个有定力的人,这时竟“出入动静变於常”,可见其愤怒的程度。
曹操很愤怒,手下谋士很惶恐。
大家都以为他是因为征张绣失利的事。连钟繇也不知所以,于是来问荀彧。荀彧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由此看来,荀彧才是真正了解曹操的人。不过荀彧了解的是曹操的优点,却不了解他奸险的一面。更让人惊叹的是,荀彧稳坐许都,却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荀彧传》载: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丨安丨定山东,足以不动。锺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这一段可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它表现了荀彧洞悉天下的雄才伟略。
面对曹操的两个担心,荀彧从容应对,纵论人物,指点江山,谈笑间天下尽在掌握。一番宏论令曹操茅塞顿开,忧虑顿释。
曹操的第一个担心是,袁绍实力太过强大。自己纵有谋略,但力量对比悬殊,实在没有信心战胜他。对此,荀彧告诉他强弱的关键在于一人,“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然后以度胜、谋胜、武胜、德胜四胜之论具体说明曹操的优势,再加上辅天子之义胜,袁绍再强大也不会有什么作为。
曹操的第二个担心是害怕袁绍联合关中、羌胡、巴蜀,那样祸患就大了。这才是曹操真正忧虑的事。对此,荀彧分析“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对于他们可“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丨安丨定山东,足以不动”。不仅如此,荀彧还为曹操推荐了能当此大任的最佳人选,“锺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后来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钟繇为司隶校尉假节督关中,不仅稳定了关中局势,而且抽调了两千匹战马补充给曹操。曹操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荀彧之知人,可见一斑。
有人说,荀彧不过是分析了袁绍、吕布、韩遂、马超的情况,怎么谈得上洞悉天下呢?试问其他人还值得一论吗?荆州刘表,自守之贼;益州刘璋,暗弱之辈;江东孙策,匹夫之勇;即使曹操也知他们无所作为,更何况荀彧呢?
荀彧的意思很明显,由钟繇坐镇关中,由自己留守许都,曹操率大军征讨袁绍,先平定北方,然后再南伐刘表,责“苞茅之不入”,则天下大定。但这一切有一个前提,必须先除吕布。
前文提到过,郭嘉的主张也是“乘袁绍北征公孙瓒先取吕布”。(那是后来的事,此时郭嘉还没来到曹营)为什么荀彧、郭嘉两个人都认为必须先除吕布呢?(待续)
日期:2010-11-19 15:33:45
继续更新:
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吕布不死,天下无可定乱之机。布之恶无他,无恒而已。人至于无恒而止矣。不自信而人孰信之?不自度而安能度人?不思自全,则视天下之糜烂皆无足恤也。故君子于无恒之人,远之唯恐不速,绝之唯恐不早,可诛之,则勿恤其小惠、小勇、小信、小忠之区区而必诛之,而后可以。与无恒者处,有家而家毁,有身而身危,乃至父子、兄弟、夫妇之不能相保。论交者通此义以知择,三人行,亦必慎之哉!”
“无恒”的意思就是反复无常。“人至于无恒而止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到了反复无常的地步就算到家了,不能再差了。吕布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先随丁原,后随董卓,再跟袁绍,后依刘备,最后取刘备而代徐州。正如王夫之所说,凡与吕布交往过密的人,不是家毁就是人亡。有一个例外就是刘备,虽说几次家眷陷于吕布手中,吕布都没加害。这样看,吕布还不算大奸大恶。他之所以没长性,主要是因为他缺乏忠义之心。从这一点而论,他与关羽恰成鲜明的对比。
关羽之可贵正反衬出吕布之可鄙。这样的人于乱世必是乱国之贼,于太平时节也会害人不浅。所以王夫之的观点是“能诛之必诛之”,只有这样才能“名不辱而身不危”。可悲啊!吕布之为人!这是一种“他活着别人就不能好好的活”的人。虽说他也曾诛杀董卓盗得英雄之名,虽说他膂力过人有万夫不当之勇,虽说他善治骑兵无往不胜,但是遇到荀彧和郭嘉,注定他的末日到了。
曹操诛杀吕布之后,就面对与袁绍的对决。没成想半路杀出个刘备,搞的曹操有点措手不及。不过曹操就是曹操,“急击刘备缓应袁绍”,一战就把刘备打得单骑逃亡,并且擒得刘备的大将关羽。不知为什么,这个号称英雄的刘备竟不及吕布经打。从此刘备就患上了“恐曹症”,屡战屡败,且经常不战即败,一见曹操掉头就跑。当然这是后话。
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袁绍,曹操真能取胜吗?荀彧说能,郭嘉也说能。荀彧说能,他说曹操有五胜(四胜加义胜);郭嘉说能,他说曹操有十胜。看数量,似乎郭嘉更高一筹,其实不然。郭嘉的“十胜论”核心观点还是荀彧所说的五胜,其他都属溢美之言,专为赞美曹操的。
然而还有一个人说难以取胜,这个人就是孔融。正因为有了孔融的疑问,才凸显了荀彧的高明,也让我们看到了郭嘉与荀彧的差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