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并不孤独》
第53节

作者: 听松看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董卓回长安时,留下了三个亲信大将抵御山东。一个是东中郎将董越,他驻守黾池;一个是中郎将段煨,他驻守华阴;第三个是中郎将牛辅,他驻守在安邑。董卓回长安以后,关东并非没有战事。
  此时,关东诸侯已经散伙,开始相互攻击。孙坚回了长沙,曹操去了东郡,已无人再讨董卓。这战事源于朱俊,与他作战的是李傕、郭汜。
  朱俊拒绝了董卓太仆的任命,依旧做河南尹。董卓回长安,留李傕守洛阳,朱俊便与关东诸将暗中联系,想为内应。可是关东诸将一盘散沙,已无进取之心,朱俊惟恐消息走漏,被董卓所害,于是弃官出奔荆州。

  董卓听说朱俊逃亡,便另派弘农人场懿为河南尹,守洛阳。朱俊听说,还军攻懿,场懿退走。朱俊见洛阳残破,就率军向东驻扎在中牟,然后“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徐州刺史陶谦积极响应,派出了精兵三千,其他州郡也“稍有所给”,于是又一支讨伐董卓的军队聚集在朱俊的麾下。
  这算是二次讨董战争。可论起声势来,这一次比前一次诸侯联军可差太多了!
  原因很简单,经过第一次的联盟,多数实力派诸侯都有了异志,开始互相兼并。比如孙坚正为袁术征讨刘表,袁绍正阴谋夺取冀州,曹操也忙着在东郡对付黄巾……少数一心为国的诸侯,也有点心灰意冷,再加上实力不济,想捧个人场也捧不起来了。于是支持朱俊的,只剩了一个陶谦。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如果在关东诸侯群龙无首的时候,朱俊逃脱牢笼,领袖群雄,结果自然另当别论。当时,诸侯正缺少一个如朱俊这样德高望重的人统领。倘如此,无需袁绍、袁术,只需孙坚、曹操、鲍信,再加上张邈、张超、臧洪、刘岱、桥瑁等人联合起来力量就已经足够了。可是到了现在,人心已经散了,想再聚起来谈何容易!

  面对诸侯们派来的这点军队,朱俊也有点失望。但大丈夫做事,从来知难而进,绝不虎头蛇尾,他一面积极准备出兵,一面派人四处募兵。
  董卓闻报,便派李傕、郭汜率几万人来御朱俊。按理说,朱俊是百战名将,熟知兵法,李傕、郭汜不过是牛辅手下的两个校尉,双方的统帅根本不在一个等级,胜负应该没什么悬念,可结果却大出我们所料。朱俊率军迎击,大败而退。
  为什么呢?原因有三:一是双方众寡悬殊。朱俊的军队都加起来也不足一万,李傕、郭汜却有几万人。二是双方是战斗力差距太大。朱俊的军队七拼八凑,未经统一训练,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李傕、郭汜的军队都是凉州精兵,个个如狼似虎。第三,从主帅的角度看,朱俊固然是杀场宿将,可李傕、郭汜也并不白给。
  李傕、郭汜算得上董卓手下的骁将,也是董卓最亲信的将领。当年董卓与长史刘艾论孙坚时就提到过这两个人。刘艾说:“坚虽时见计,故自不如李傕、郭汜。”这倒不是说,李傕、郭汜能与孙坚相比,但这至少反映出,李、郭二人在董卓军中的地位。
  李傕、郭汜并没什么谋略,但他们却能使士兵奋勇作战。他们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允许士兵们恣意劫掠。这根本不是一支军队,而是强盗、土匪。他们比强盗还凶残,比土匪还歹毒。作为这支军队的头儿,李傕、郭汜更是杀掠成性。这次,他们击败了朱俊,便乘势洗劫陈留、颍川诸县,“杀略男女,所过无复遗类”。

  正在这时,董卓被诛。消息传到李傕、郭汜军中,二人迁怒并州人,把军中的并州人男女数百口,全部诛杀,然后回军安邑,找自己的上司中郎将牛辅谋求对策。
  牛辅已经出事了。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属杀无赦的行列。先是,吕布派李肃率兵至陕,欲以皇帝诏命诛杀牛辅。诏命这个东西在这种时候只对忠臣有用,对牛辅这样的人是没用的,他当即率军迎击李肃,大败之。李肃败走弘农,吕布怒其失败将其斩首。虽说打败了李肃,牛辅心里并不安定,他总是担心手下人反叛,惶惶不可终日。中郎将董越来投,牛辅疑神疑鬼,把他给杀了。后来,牛辅军中有乘夜叛逃者,一时满营皆惊。牛辅以为全营都反了,便带着金银财宝,与亲信胡赤儿等五六人逃亡。小人的亲信只是风光时的跟屁虫,在落难的时候他们是最靠不住的。这胡赤儿就是这样,他见牛辅大势已去,同时见财起意,瞅了个冷子就杀掉了牛辅,并把他的首级送到了长安。

  牛辅死了,李傕、郭汜回来了。
  李傕、郭汜本是牛辅手下校尉,牛辅一死,群龙无首,众无所依,便都想解散回乡。李傕、郭汜大恐,便派使者到长安求赦。如果王允就此赦免这几个人,叛乱就不会发生了。可是“刚棱疾恶”的王允,此时却恪守正道,“不循权宜之计”,他坚持认为“一岁不可再赦”,拒“不许之。”事实上,就是这一个“不许之”,最终酿成了大祸!

  求赦不许,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又惊又惧,不知道如何是好。商量来商量去,他们还是没想到“狗急跳墙”,他们最后的想法竟和牛辅一样:带上金银珠宝,自己逃命。
  如果他们就这样逃了,灾难也就不会发生了。
  可是正在他们准备逃亡的时候,有一个人对他们说了一句话。
  就这一句话改变了这几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大汉朝的命运。
  这个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有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听了这话,李傕、郭汜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这番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很简单,明告他们“弃众单行”是寻死之道,“一亭长即能束君矣”。这也就是说军队是他们生命的保障,不能抛弃,万不可解散。第二层意思就太高明了,这是李傕、郭汜之流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他们最多能想到拥众自保。可是这个人却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壮大队伍,反攻长安的金光大道。关键是旗号,没有旗号就无法聚众,没有旗号就行师无名。这个人提醒他们可以打出“为董公报仇”的旗号,这样凉州兵士必望风归服。第三,这个人还为他们指出了长远的战略目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意思是说,如果侥幸成功了,就继承董公的遗志,“奉天子以征天下”;如果事情不成,再逃跑也不迟。

  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此人一张口,便知是高人!
  (欲知此人是谁,明天接着看)
  日期:2010-12-11 09:22:07
  续前:
  这个人叫贾诩。他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智囊之一,可惜他的智慧却没用在正当处!
  裴松之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仁功难著,乱源易成”,其理何其深也!乐毅六年仁义化齐,最后功亏一篑,成仁义之功,何其难也!贾诩仅只语片言,便导致天下大乱,为乱之源,何其易也!再想想董卓之乱,又何尝不是因为袁绍的一句话呢?
  董卓之乱,袁绍是罪魁;李傕、郭汜之乱,贾诩是祸首!

  司马光言:“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贾诩就是那个为虎添翼的人,其为害之大,又胜老虎百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