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6节作者:
一金一鑫 每个人都在读书,但读书的结果也迥然有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重境界,意指努力的目标、过程和顿悟,分别从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词中撷取而来,意味深远。
晏殊的这句“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原本是怀人之作,与学问事业了不相涉,然经王国维先生妙语点评,成为千百学人的共鸣。晏殊终成大学问者,与当初孜孜求学、登高望远是分不开的。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从晏殊那温婉的词句中,隐隐可以听到他当年闻鸡而起、烛下挑灯时传出的琅琅读书声。
日期:2011-03-22 22:57:03
(三)细雨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入仕之初,晏殊被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曾经不无深意地提醒宋真宗:“陛下,晏殊可是江外人啊。”来自南昌的晏殊,他的故乡,正是当年的南唐国,是亡国之君李煜的地盘。
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在一定程度上,寇准对南国之人的忠诚度存在着戒心与疑虑,觉得与其起用江南归降国的人,不若用江北根据地的人来得可靠。
寇准的担心不如道理,江南诸国,归附二十多年,但时有麻烦传来。但宋真宗在这件事上,体现出了鸟瞰八方、怀柔天下的帝王胸怀,也不无深意地回了一句:“张九龄不也是江外人(广东韶关人)吗?”
真宗看准了晏殊的才华与为人,坚持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因此唯才是举,毫不怀疑地对其进行培养,期间晏殊因父母伤逝,先后两次夺服起用,并选为太子的老师,辅助读书。晏殊没有辜负真宗的期望,一心治学,为人做事谨慎低调。宋真宗经常向他咨询事情,以方寸大小的纸条写好,晏殊便一一解答,末了,将纸条与应答的草稿等一并封存呈上,表示自己遵从且不对外泄密之意。
1022年,晏殊三十二岁。这一年,宋真宗驾崩,年仅十三岁的宋仁宗赵祯继位,皇太后刘娥以“奉遗诏权听政”的身份闪亮登场,朝廷帝党和后党之间,围绕争取新政的权力之争,产生了激烈分歧。刘娥原本银匠刘美之妻,历经曲折嫁入宫中,温柔且强悍,并且深得真宗喜爱,现在,新皇年幼,刘太后大权在握,宰相丁谓等人都想单独进见奏事,形成了“无敢决其议者”的尴尬局面。
历史上,大凡皇帝年幼,孤儿寡母之际,总是多事之秋。这个时候,年轻的晏殊站了出来,说出了独到的见解——实行垂帘听政的办法,即参照唐中宗时武后垂帘之法,群臣有需要向太后奏事,以免臣下各怀鬼胎,政出多门,坏了规矩。建言一出,大臣们觉得无话可说,遂议定。
可以肯定的是,刘娥太后对于属于帝党一派晏殊的印象谈不上好,因为时隔不久,他就和太后唱起了对台戏。
刘太后想启用张耆为枢密使,晏殊立即上书,认为张耆无甚功勋,不堪委此重任。晏殊不知道,这个张耆的背景可大有来历。想当初刘太后为民妇时,时为襄王的真宗想纳一侍妾,正是幕僚张耆亲手策划,将其买入进宫。而太宗得知此事大为恼火,刘娥一度被逐出宫中,又寄养在张耆家。张耆对在刘娥太后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偏偏晏殊书生气十足,冒死上书,触忤太后旨意。刘太后对晏殊的印象,也就不会好到哪儿去。又过一阵,因为跟随皇室到玉清昭应宫祭祀时,带笏板的家人偏偏迟到,盛怒之下的晏殊,顾不得礼数,以笏板迎头痛击,将家人的门牙打落在地。于是,太后遂以晏殊不遵礼法之过,将其贬出京,罢枢密副使职,任宣州知府。隔数月,转应天(今河南商丘)知府。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踏莎行》
“细雨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诚然,对于三十五岁的晏殊来说,离愁丝丝,寒风拂面,但久居京城二十年,侍奉皇家,他也需要出去换换新鲜空气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次出行,对晏殊本人和大宋王朝来说,都是聊以欣慰的快事。
日期:2011-03-23 20:53:22
(四)温暖的踏访
处置公务之余,晏殊的脚步,踏访到了应天府书院。
昔日的御前一枝笔,满腹经纶的神童才子,时任应天府最高行政长官的晏大人,在几位官员的陪同下,来到幽静清雅的书院。晏殊的到来,使得这所草创于五代后晋时期的私人书院,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晏殊穿行在一间间草舍之中,穿行于一张张书桌之间,间或在某处停下,与渴求知识的年轻学子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课程,了解他们的需求,估摸他们的学识。阵阵墨香唤起了晏殊的回忆,想起愉悦而难忘的童年阅读,琅琅书声也使他常年紧绷的神经变得放松,望着宋真宗手书的“应天府天院”匾额,他想起了当年应试的种种景状。
他要为这所书院,为这些读书人做点什么。晏殊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读书人,他亲登讲台,开坛说学,将自己当年从读书中获得的温暖,丰富的积累,饱满的才学,化作经邦论道的要言,化作寄语情深的嘱托,化作劝学为人的精彩演讲,曾经在深宫里辅导太子的皇家老师,现在走向民间,走向书院,将他胸中的学识,温暖地、无私地传递给那些贫寒学子。
这是一次温暖的踏访。晏殊不仅亲莅讲学,还为这所书院延请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们接受系统、正规、严格的教育。他请出了丁忧在家、颇具时名的范仲淹,让这位贤人掌管应天府书院。范仲淹不负所托,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时隔不久,将学院治理得井井有条,学风卓荦。
有“宋初三先生”之誉的大儒孙复、胡瑗,在接到晏殊的请柬后,也携书夹稿,欣然而至。多才博学的著名学者王洙也被邀请来了……晏殊还向朝廷报告,请求将书院升为府学,由官方提供经费保障。一番努力,使得应天府书院很快成为闻名四方的求学之地,“远年学者皆归之”, 此后年间,从应天府书院毕业的学子相继登科,一时间魁甲英雄,仪羽台阁,蔚为可观。应天府书院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合称北宋时期最享盛名的四大书院。
“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可以想见,每每有学子登科的消息传来,晏殊的心中,一定温婉如花。
这次远行,还使得作为文学家的他,有了一段较为宽裕的时间,体验丰富的民间生活,体验谪官心态,反思二十年官宦生涯,检点自己的人生得失。宋仁宗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当晏殊奉诏再度回到京城,再度回到巍峨的宫殿,以及后来官升宰相时,能以更为广阔眼界和坦荡的胸襟,思考天下大事,保全进退之身。
日期:2011-03-23 21:07:14
(五)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与唐朝贤相张九龄同样为江南之人,同为地处江北的中央皇权服务,晏殊的道德为人,颇类这位前贤宰相。
正像王维称颂张九龄的那样,晏殊在用人方面,“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在位期间,他秉公荐举,务进贤材。当年在应天府书院讲学的范仲淹,深受晏殊的赏识,不久也被推荐大用,后来在西夏战争中妙棋迭出,并且开启了“庆历新政”的光辉一页,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