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一笑而过(我的律师生涯)》
第14节

作者: 剑锋未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给你唱支歌吧?”她眼晴一亮,提了这个建议。
  “好啊,我很喜欢。”她的嗓音很美,我很早就知道的。
  她走上舞台,拿起话筒,深情地注视我。
  大厅里回荡起袁圆忧郁低沉的歌声:

  “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
  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
  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
  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
  …….”
  我痛苦地低下了头,闭上眼晴。
  我恍然看到了童年的自已,在晨雾中,踏过冰河,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大学时代,夹着书本,在夜幕中,最后一个从图书馆走出来……
  工作后,在法庭上艰难激昴地论辨着……
  “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漂泊
  寻寻觅觅常相守是我的脚步
  黑漆漆的孤枕边是你的温柔

  醒来时的清晨里是我的哀愁”
  周围响起一片掌声。
  我点上一支烟,静静地走出了咖啡厅。
  身后依稀传来袁圆忧伤的歌声……
  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
  你将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

  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
  生命中就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轰隆隆的雷雨声在我的窗前
  怎么也难忘记你离去的转变
  孤单单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

  永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
  ````````
  日期:2004-9-3 23:39:12
  二十六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我凝视着机窗外宛若冰川的云层,沉思上次同张枫一起到何邦危教授家时,他老人家送给我的那幅字画。也许,这句话不只是告诫我,也是他对自已坎坷一生的注解。
  该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边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我隐约感到,何老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仍然对艰险、悲凉的世途余悸深深,嗨,“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古今如此。
  上午九点半回到了北京。

  从机场出来后,我没有回家,直接到了办公室,向助理律师了解了其他几个案子的进展情况,给他们分配了一下工作,顺便问了问大家的生活。我对所里的工作人员都很平淡、随和,但也不会同他们开玩笑、聊天,我很少去过问一些具体的事情,也不会像某些律所的关头那样装出一幅领导的架子,我跟其他的几位合伙人多次讲过,律所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大家凑在一起就是干点事业,不要指望在这儿找什么当头的感觉,不要盛气凌人地同律师助理和一些事务人员说话。

  中午同在京的几位合伙人一起简单吃了个饭,聊了聊所里的情况,然后就驱车回家了。
  家里冷清清的,饮水机的水好久没有换了,冰箱里除了不知放了多久的水果外,也没有什么东西。我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洗了洗衣服,里里外外擦了擦,拖了拖,然后人又叫人送了桶矿泉水。随后便倒在沙发上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天已黑了。我给张枫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回来了,她显得格外高兴,约我一起吃饭。我觉得有点累,不太想出去,便建议改日再见吧。她犹豫了一会,也没有勉强,随即告诉我学校明天早上九点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何教授的葬礼,问我去不去。我说我这么急着赶回来不就是为了这件事吗?你明早在家里等我,我开车接你一起去。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起来,换上一身深色的西服,白色的衬衣,系上一条黑色的领带,驱车来接张枫。张枫也换了一身黑色的套装,看来,我们今天的心情都一样沉重,都想借服饰来表达对先生的哀思。
  张枫在路上说,我们应当替小盈献个花圈,毕竟她是先生的关门弟子啊。
  我点了点头。
  初秋的早上,公墓到处透着几丝凉意,不过,没有风,苍劲的松柏静静地肃立在山坡上。
  我们来得稍早一些,冶丧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正在布置花圈。我看了看挽联,大都是什么“学苑痛失泰斗”、“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类的恭维话,我想,先生早已看淡人世的功名利禄,他老人家九泉之下决不会为这些颂词触动,而且,写这些颂词的人,不乏先生在世时经常打压先生的那些人。

  我决定写一幅真正反映先生心声的挽联,让前来的人都知道先生的际遇。琢磨了一会,我突然想起一句不知在哪里读到诗句。我拿起毛笔,用魏碑体一气呵成:
  邦危先生千古:
  空阔已无千里志 弛驱枉抱百年心
  弟子:李盈 张枫 于名扬敬挽
  顺便说一句,我小时候练过多年书法,以草书见长。

  参加追悼的人们陆续到来。其中,自然主要是司法实务界和法学学术界的人士了,包括一些高层的官员。我想,很多人来到这里不是出于对先生的缅怀,而是珍惜这个交际的机会罢了。你看,他们三三两两的攀谈着,不少律师还不停地穿棱发着名片。我相信,先生暮年的时候,他们肯定没有去看望过。
  我和张枫站在一边,一言不发,只是偶尔跟熟人点头示意一下。
  九点正,追悼会正式开始。
  哀乐鸣起,一片肃穆。
  大厅正中摆放着先生巨幅遗像,他老人家一脸平静地注视着众人。照片下是先生的遗体,安眠于菊花丛中。花圈与挽联一直从大厅四周延绵到厅外……

  悼词首先回顾了先生的生平,从负笈海外,到受《新民主主主义论》鼓舞,毅然回国执教的等等历程,对于先生此后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则统统未提。悼词最后总结说,先生的一生是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忠于祖国教育事业的一生,他的学术品格与治学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他的去世是法学界的巨大损失,何邦伟先生永远活在大家心中!

  我想,走出追悼会大厅之后,能够记得先生的人就不多了。至少致悼词的那个人不会记得,他就是千方百计地打压先生的校领导!
  随后大家向先生遗体鞠躬,然后依次绕先生遗体一周,并各献上一束菊花。先生的子孙大多是下层工人,没有什么文化,痴痴地站在那儿。
  大家逐一前来与他们握手。
  我缓缓地走到先生遗体前,深深鞠躬,献上菊花。心头不由一阵悲凉,想不到上次见面竟是永别!我又想起先生分别时说的那句话: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但愿您在另一个世界里平静、安宁……
  眼前随即闪现出小盈的面容,唉,这对师徒啊!

  我走出大厅,正准备离去时候,一位在冶丧委员会帮忙的师弟跑过来说:“师兄,先生的遗物中有一封给你的信,你抽空到院办公室里来取吧”。
  我想,这封信注定与小盈有关。
  日期:2004-9-9 10:25:19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