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12节作者:
玉搔头 听完这一席话,高欢激动地握紧李元忠的手,连连道谢。后来的形势也正如李元忠所设想的那样。高欢在渤海高氏、赵郡李氏的支持下,先取殷州,再下冀州,最后把整个河北收入囊中,势力陡长。被河阴之变刺痛的士族豪门纷纷背弃尔朱家,投入他的阵营。当殷州刺史尔朱羽生试图阻击高欢,李元忠凭借自己在州中无与伦比的号召力,短时间内聚集起精兵快马,生擒朱羽生,阵前斩首,为高欢全取河北立下了奇功。
河北的山川形势“据上游之势,以临驭六合”,在沧海横流的乱世,足为英雄凭资。手握六镇精兵和这块英雄辈出的土地,再加上赵郡李氏等士家大族鼎立支持,高欢再不是昔日蜷曲在尔朱家门下的小人物。今天的他,已经可以随意废立皇帝,重演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幕,还彻底铲除尔朱家的势力。放眼北方,除了盘踞关中(今陕西省中部)的宇文泰,高欢再无敌手。
可是,孝武帝元修不甘心当一位傀儡皇帝,率众西奔关中,去投靠宇文泰。高欢只好另外找了一位北魏宗室当傀儡皇帝——从此,北魏一分为二。不过,无论是东魏天子,还是西魏天子,都逃不过充当摆设的命运。
随着年事渐高,功成名就的高欢有些疲怠了。很多时候,他都蜗居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喝点美酒,看会歌舞,消磨那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的时间。不过,李元忠是从不放弃将人生戏剧化的意图的。一日,这位英雄在筵席上端着酒杯,又发起了牢骚:早年共谋大业时,真是轰轰烈烈呀。近来我(不中用了)门庭冷落,连人都看不见。看来,我得另投他处,给别人出谋划策。
高欢抚掌大笑,说:此人要逼我起兵呀。他命人牵出一匹白马,要赐给李元忠。可李元忠却不买账,戏言:要是不给个侍中之类的官,我可真要走了。
高欢笑着说:就是怕你再找不到像我这样的老头了。
一听这话,李元忠也很认真地点了点头:正因很难找到你这样的老头,我才迟迟不去投靠别人。
在李元忠这样一些人物的鞭策下,高欢全身心地投入与宇文泰的龙争虎斗中。从小关之战、沙苑之战、到河桥之战、邙山之战和玉壁之战,双方杀得风云变色、日月无光,杀出了南北朝最壮丽的战争史诗。第二次玉壁之战中,一颗硕大的陨石突然从天而降,砸在高欢的大营中。古人认为,大星夜坠是名将陨落的征兆。惊惧之下,高欢解围而走,仓皇东归。归途中,谣言四起,传说他已经被敌将用大弩射杀了。高欢抱病召集众将,幕天席地,高歌痛饮。那日黄昏的风中,传来大将斛律金的歌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和着苍凉的歌声,高欢泪流满面。当天空出现日蚀,他发出了一声长叹:日蚀预示着我要死了吗?那就死也无憾了。
日期:2011-01-28 12:55:48
第一章:故事流成东流的水——唐朝之前的赵郡李氏(10)
高家和宇文家的下一代相继取代了分裂的北魏,因为这个王朝的名号已不再有号召力。两个新的王朝,是高氏的北齐和宇文氏的北周。
身为北齐开国的功臣之一,李元忠更多时候却游离于权力的核心圈外,在地方上任职。朝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是天子身边的“四贵”。为首的,就是当年劝高欢聆听李元忠意见的孙腾。有一日,他推开李家支丫作响的门扇,只看见庭树萧萧,秋虫戚戚,没有任何装饰的房舍在空庭衰草的掩映下,透出一种破败的气象。谁能想象,这座院落的主人出身豪门,又身居高位很多年。李元忠正怡然自得地坐在树下,自斟自饮。见客人登门,李夫人连忙上前招呼。朴素的衣着让惯看金妆锦砌、翠绕珠围的孙腾叹息不已。此时,婢女已经悄悄卷起两床褥子,出门去换待客的酒和肉了……
回去后,孙腾派人送来许多米和绢。李元忠也不惺惺作态,坦然收下。他知道,今天的孙腾早不是当年勤勉恭谨的孙腾了。他贪财纳贿,奢侈成性,连宫中的银器都敢拿回家中。这点米和绢,在孙腾眼里不过九牛一毛。收下礼物后,李元忠转手就送给更需要的人了。
李元忠家无余财,连身在深宫的天子都有所耳闻。有一回,他进贡葡萄一盘,北齐天子说:我知道你家境贫寒,早就想额外赏赐点什么给你,却找不到借口。既然送来葡萄,就回赠你百匹绢吧。
李元忠急公好义的性格倒没有任何改变。那几年中,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境内天灾不断,终于酿成了一场大饥荒。担任刺史的李元忠早早就上表,请求朝廷放赈救灾。京城送来的批复却教他非常失望:朝廷只允许他动用一万石粮米放赈。区区万石,分到灾民手上,每家也不过升斗之数,徒有赈灾的虚名,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眼见库房中明明存放着数十万石存粮,李元忠一咬牙,冒着被追究罪责的风险,自作主张,拿出整整十五万石,将无数灾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李元忠之子李搔任太守时,也尽心尽力,安顿了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使他们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离任时,父老乡亲依依不舍,含泪送出了二百余里。李搔的妹妹在那段天灾频繁的岁月里,路边施粥,救济了无数灾民。有一回,族人为一块土地起争执,闹得不可开交。她听说后,告诉两家人:我有田地,你们可以来随便要一块,何必为这点小事起纷争?两家人听后,心感惭愧,很快就和好如初。先前你争我夺的那点地,反而没有人再提起
——这种重义轻财的作风已经成了赵郡李氏的品格了。
最完美地体现这种品格的,恐怕要数李谧之子李士谦了。父亲溘然长逝的时候,他还是个幼儿。长大后,李士谦的一片孝心都放在了母亲身上。有一回,母亲呕吐,家人怀疑是中毒了。李士谦跪下来,亲口尝了尝呕吐物,没有什么异常反应,才放下一颗心。传说孔门弟子中,颜回的品行公认第一。伯父李枿经常对人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颜回。
十二岁那年,李士谦就受聘成为王府的幕僚。不过,母亲去世后,他回乡守丧,再没有踏入仕途。为了悼念父母,李士谦不饮酒、不食肉,终生恪守士大夫居丧守孝时的礼节。期间,王朝更迭,世事更改,不知有多少王侯将相竞相邀请他复出,李士谦都不为所动,在乡野间过着平静的隐居生活。
乡村生活,最看重祭祀土地神的春社。就象《吴楚歌词》中说的:
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
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每到这一天,男人饮社酒、分福肉,女人停针线,少年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平日宁静的远村近里喧闹非常。欢乐的时光要延续到夕阳西下,村庄才会“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就是远离京城的乡野。柳叶是绿的,桃花是红的,不成调的山歌是短的,恬静的岁月是长长的……都摆在透明的阳光下;没有阳光时,缭绕的云也是透明的;云化成雨,每一滴雨都是透明的,象珠子一样,落在透明的人心里。
赵郡李氏家运昌盛,人丁兴旺。每到春社祈谷,秋社报神的时候,整个家族就要摆下排场很大的宴席,酬谢苍天的保佑。有一年社日,宴席由李士谦承办。最先端上案几的,却是一碗很不起眼的黍(音:shǔ,黄米)。族人错愕地盯着他,不知什么意思。李士谦温和地说: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子也把黍列在第一位。简单、质朴的食物,才是古人所推崇的。我们又怎么能违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