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漫话世界史》
第27节

作者: 会上网的老农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些更为“发达”的智人就这样进入了中国,并且扩散到中国内陆。这个时期猿人活动的范围要比原来大得多,适应力也强得多,能够扩散到温带甚至寒带边缘。这一方面因为气候的转暖,另一方面他们要更发达一些。例如靠狩猎和采集的群体要比单一靠采集的早期猿人活动范围和适应性强得多,当然这些智人仍受到很大限制。
  这些猿人或是消灭了当地的猿人或是和那些猿人融合、杂居,稀疏的分布在各地,当然每个群落的人数不会很多。有一支从从云贵高原西侧而上的(或许是从中亚东进的)一些猿人很可能形成了汉藏语系,在青甘等地演化为古羌藏等民族,进入四川盆地的极可能成为巴蜀人祖先,三星堆或许就是其后代杰作。分离出的没有北上的一支朝东南方向迁徙,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在北部湾地区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经过越南、广西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北上,形成了百越民族。而北部的东夷极有可能是中国本土的猿人和其他猿人融合的群体,当然也可能是从其他地方迁徙来的。原始东夷属通古斯民族,通古斯人极有可能是从中亚、南俄草原经西伯利亚南部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共同融合而形成的,我倾向南下的部分通古斯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为新东夷的说法。

  通古斯族与斯拉夫民族有着很深的渊源,而羌人与雅利安人有很深的渊源,百越倒是更类似俾格米人与南岛语族有很深的渊源。当然关于具体情况谁也说不清楚,只要有道理都可以合理的猜测。这些迁徙极有可能是连续的、混乱的。中亚或许就是这个迁徙的中转站,事实上通古斯族、雅利安人等都与中亚有很大渊源,例如雅利安是很多民族的先人,他们就是从中亚地区南下、西进、东移向外扩散的,这些雅利安人当时应该已经驯化了牲畜而过着游牧的生活。

  通过消灭、融合或者与中国原始居民交错杂居在中国境内稀疏的分布着各种小群落,他们更多的是以家族为主的群体。这些群体开始独立或者互相影响发展,当然他们之间的影响是很微弱的。当这些群体能互相影响的时候,会形成一定的共同文化特征,例如带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等特征的群落。
  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和活动范围的增大,逐渐以血缘关系结合为氏族,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部落。这些部落在当时来说已经非常强大,并开始控制着周边的地区,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人数肯定也不会非常多。而当时的民族界限是很模糊的,人们过着流动生活,互相通婚融合,可现代人总是要把他们弄得很清晰。
  早期食物采集阶段,妇女采集水果、坚果、谷物,挖掘植物根茎等,而男子捕捉小动物和鱼虾类水产品。男女并无大的差别,并且在一段时间女人的地位甚至要比男人要高,这就是母系氏族阶段。后来随着男子逐渐成为食物供给者,母系氏族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伏羲氏、女娲氏的父母双亲系统氏族群体可能是处于母系向父系过渡的阶段。
  这些氏族和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因为当时他们在自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们崇拜自然,并且把他们作为自己家族、部落的图腾。这些部落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分化,按生活、生产方式分为农业部落、农牧部落、渔业为主的部落、游猎部落等。东夷就是一个狩猎占很重要地位的部落,事实上东夷应该算是个笼统的概念,他是许多生活在山东等东部地区以游猎为主的部落统称。尽管当时生产力很低,但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他们已经培育出了粮食作物,如河姆渡的稻,仰韶的黍等粮食作物,并且他们已经能生产陶等日用品,比原始人要进步得多。

  距今4000多年前,居住在渭水流域的炎帝部落已经非常强大发达,他们可能是燧人氏的一支。他们属于农耕部落,他们培育了粟谷,制作耒耜和陶器,发明医药,建立聚落等。可能因族人人口压力、生存空间狭小、自然灾害严重等方面的原因,炎帝及其一些支族开始不断向外迁移。事实上迁移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很正常的,他们无法保证充足的资源和不衰竭的肥力。炎帝部落在向肥沃富饶的中原地区迁移的时候,炎帝部落中的共工氏与早已生活在中原的九黎族发生冲突。九黎是当时较早进入中原地区的部落,并且在黄河中游地区有很大影响力。蚩尤很可能是当时不仅是九黎人而且是附近部落联盟的首领。

  炎帝部落中的共工氏与蚩尤爆发了冲突,导致两大部落拼斗,最终炎帝部落被九黎部落驱逐。蚩尤部落日益强盛,甚至扩张到张家口一带,并得到刑天氏、共工氏、风伯部等支持,给与其相邻的黄帝部落极大的压力。事实上,黄帝部落也发源于黄土高原,与炎帝部落渊源甚深。落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共同对抗九黎为首的苗夷联盟。炎黄联盟极有可能得到了女娲部落等支持。起初九黎部落因善冶,能制造铜兵器等原因,接连打败炎黄联盟。炎黄部落极有可能因为气象因素在涿鹿打败了九黎部落极其支持者,从此成为中原的主人在此繁衍生息。被打败后向南迁徙,逐渐又与南方苗蛮土著结合,成为苗瑶民族的祖先。留在中原的九黎人与融入炎黄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的先祖。击败蚩尤后,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的矛盾浮现出来,最终双方爆发了战争,结果黄帝部落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部落,炎帝部落承认了黄帝的权威,众部族推举黄帝为首领,炎黄部落融合,这也是华夏民族的前身。黄帝、炎帝与蚩尤为中华三祖,炎黄子孙、黎民百姓可见一斑。

  关于这些部落战争很有可能持续了很久,其中的许多历史演化为历史故事和传说。“夸父逐日”这个传说极有可能是与九黎联姻的善跑的夸父部族驱逐炎帝部落或者以太阳为图腾的部落的故事演变的。而祝融和共工的大战,极有可能也是两大部族的争斗事。后来这些事成为了历史传说被人们传承下来。
日期:2011-07-03 16:32:30

  倭马亚王朝学习了拜占庭的政体,建立起由阿拉伯军事贵族执掌的政府机构,形成一种伊斯兰世界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倭马亚王朝统一铸造货币,推行了阿拉伯文化,并将阿拉伯语作为正式语言。这与秦推行的书同文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秦要比他们早得多。因此阿拉伯语就这样推广开来,并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主要语言。
日期:2011-07-03 18:01:17

  倭马亚王朝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以后,阿拉伯人继续了他们的扩张,他们将领土扩张到中亚、埃及以西的北非、印度西北部等地区,并于 711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伊比利亚半岛侵入法国。法兰克王国幸运的击败了阿拉伯人,终止了他们进军西欧的步伐,阿拉伯人退回到西班牙,从此再也未能越过比利牛斯山。到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已经成为西临大西洋,东至中亚、印度河外地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